24小時之內,特朗普又是叫停美俄峰會,又是放風中美會晤,美國這一次,到底在打什么主意?
![]()
特朗普日前突然宣布取消原定在布達佩斯見普京的計劃,只撂下一句“現在不合適”“不浪費時間在無意義會談上”。
幾乎同時,白宮放出風聲,稱特朗普想和中方接觸,將在10月30日在韓國舉行會晤。
然后沒多久,我國外交部就發布消息,證實了將去韓國參加APEC峰會的消息。
前腳剛拒了普京,后腳就要和中方會晤,美國這個外交操作看似是正常的日程調整,但其實里面的門道不小。
首先說說特朗普為啥突然叫停美俄會晤。
表面說是“會談沒意義”,往深了挖,根本是“沒好處還怕擔責”的雙重考量。
![]()
美俄這次要談的核心繞不開烏克蘭危機,但雙方立場根本擰不到一塊兒。
特朗普之前想壓著澤連斯基“就地停火”,結果被直接拒了。
俄方那邊更明確,要談就得承認對頓巴斯的實際控制。
這種情況下,真坐下來談,特朗普不僅拿不到“促成和平”的政治加分,反而可能因為談不攏而丟面子。
經濟方面也是。
美俄貿易早就是“剛需對剛需”,2024年美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化肥就有1.64億美元,2025年5月還恢復了鋯石采購,單月進口量創了近年新高。
![]()
這些東西要么關系美國農民的收成,要么連著核能產業鏈,就算談,特朗普又能從普京手里撈著什么好處?
反而可能因為談判讓步,攪亂國內供應鏈,這不就是賠本買賣?
更關鍵的是責任問題。
美國民眾對“援烏燒錢”的不滿早就擺上臺面了,要是特朗普硬扛著主導和談,只會讓美國繼續當“買單者”,既要出錢出武器,還得協調各方立場。
現在取消會晤,相當于直接把“俄烏調解主導者”的身份摘了,既不用扛包袱,還能借著后續制裁俄石油公司的動作,裝一把對俄強硬。
更巧的是,這么一來,調解沖突的壓力無形中就轉到了中國身上,特朗普這算盤打得夠精。
那特朗普為什么又急著找中方見面呢?
![]()
答案還是離不開“撈好處”和“甩包袱”,只不過這次對象換成了中國。
經貿領域的需求最迫切,這點看美國國內的情況就清楚。
中國搞的中重稀土出口管制,正好戳中美國軟肋。
美國自己沒中重稀土精煉能力,儲備量只夠撐幾個月軍工生產。
另一邊,美國大豆出口51.7%都靠中國市場,今年5月后中國停了采購,美國農場主早就怨聲載道。
特朗普嘴上依舊強調“關稅是有力工具”,可私下里又多次暗示“寧愿不對華加征關稅”。
![]()
這種矛盾的表態,無非是想通過談判說服中國放寬稀土管制,并且繼續進口美國大豆。
但問題是,特朗普真的是想平等談合作嗎?
看他把核裁軍、烏克蘭問題都拿出來說,就知道事情沒這么簡單。
他一邊喊著讓中國推動烏克蘭停火,一邊又放話“只有中國說服普京讓步,美國才推進核減”。這邏輯明擺著是想讓中國扛美國扛不動的責任,既用中方的影響力降低俄烏沖突的美國成本,又拉中國進核裁軍框架,好維持美國的核優勢。
但這套算計早被戳破了。
![]()
中方早就亮明態度,美俄是核大國,得先擔起“特殊優先責任”,不會湊不合理的三邊談判的熱鬧。
俄羅斯也直截了當的說,不會跟美國聯手給中國施壓。
翻一翻特朗普過去的外交賬,這套“只算利益、不擔責任”的邏輯,早就不是第一次用了。
2018年對華貿易戰,他就是先加關稅施壓,再用談判換農產品出口,把“施壓-談條件-撈好處”的套路玩得熟。
烏克蘭危機里,他一邊罵援烏是“無底洞”,一邊又默許美國企業靠軍售賺錢。
現在對俄羅斯對中國的操作,不過是換了個場景重演。
只是特朗普沒想到,這種短視的算計,繞不開現實的制約。
叫停美俄峰會雖然能短期避爭議,卻讓美國在歐洲安全里的話語權越來越弱。
![]()
想和中方會晤撈好處、甩包袱,可中方稀土管制不松口、核談判講原則的立場擺得明明白白,不會跟著美國的節奏走。
說到底,特朗普這些外交動作,從來不是為了穩國際秩序,也不是真要解決問題,就是商人那套成本收益算計,再加上霸權思維里的責任轉嫁。
或許這能為他賺點短期的外交噱頭,但面對中俄的戰略自主,終究是一廂情愿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