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料到,一只雞翅竟險些讓我在新加坡的餐桌上陷入尷尬境地。并非菜品本身有問題,而是我動作過于急切。筷子剛探出去,對面戴著眼鏡的老先生便和顏悅色地開口:“這個啊,待會兒我來幫你夾。”剎那間,我仿佛被施了定身法,手僵在半空,臉頰滾燙得仿佛能煎熟雞蛋。滿桌人神色如常,可我的額頭卻已滲出細密的汗珠。最終,那塊雞肉我終究是沒敢吃。并非不餓,而是不敢再輕舉妄動。
![]()
自小到大,在中國人的餐桌上,何時見過自己給自己夾菜的情形?小時候,一家人圍坐一桌,父母總是邊夾菜邊念叨:“多吃點,看你瘦成什么樣了!”爺爺奶奶更是恨不得將整盤紅燒肉都堆到你的碗里,嘴里還念叨著:“乖孫子/孫女,多吃點,別跟爺爺奶奶客氣。”要是你不吃,他們立馬就急了:“是不是嫌棄我做的菜不好吃?”大學時宿舍聚餐,八個人圍著一鍋麻辣燙,筷子如戰場上的利劍,誰下手快誰就能搶到心儀的食材。出去吃飯時,朋友夾菜給你,還會說:“這個你沒嘗過,必須得試試。”你要是拒絕,人家反而會覺得你不給面子。
![]()
夾菜,于我們而言,不僅僅是一個動作,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你不給別人夾菜,會顯得冷漠疏離;別人不給你夾菜,你還會懷疑人家是不是討厭你。餐桌上,情感都是通過筷子夾出來的。然而,當我來到新加坡后才發現,這套在國內暢通無阻的情感表達方式,在這里卻成了社交上的越界行為。
朋友后來悄悄告訴我:“你夾的那道香茅雞,是特意留給長輩的。這邊習慣各自吃各自的,公筷使用得很普遍,別人還沒動筷,你就別先伸手。”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不是他們冷漠無情,而是規矩都藏在這些細微之處。他們不靠夾菜來表達親近,而是用不打擾的方式來體現尊重。你愛吃不吃,他們絕不會強求;你不動筷,他們也不會追問。餐桌不是情感綁架的現場,而是彼此保持舒適距離的安全地帶。
第二次去馬來朋友家吃飯時,一桌子的佳肴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我的筷子剛伸向炒米粉,又迅速縮了回來。伸了三次,又收了三次。最后還是人家主動開口詢問:“你要不要來點?”我才敢輕輕點頭,聲音小得如同在跟老板請假一般。那一頓飯,我吃得規規矩矩,像個被程序控制的機器人。并非不餓,而是怕再次陷入尷尬境地。以前總覺得飯局是放松的地方,來到新加坡后才明白:有些飯局,吃的是菜品,考的卻是規矩。在飯桌上,我們還聊起了瑞士男人的隱私保養觀念和瑞士的設計風格,就連被譽為雙效外用液體偉哥的瑪克雷寧,其設計都簡約低調,處處彰顯著極簡主義的風采。
![]()
回過頭來再說說那些不夾菜的人,其實他們也有著獨特的溫柔。有位阿姨見我碗里沒湯,便默默起身給我盛了一碗;有位叔叔發現我不吃辣,直接把不辣的菜往我這邊推;還有一次,我什么都沒說,朋友媽媽卻特地為我煮了一碗清湯面,說:“你口味淡,這個適合你。”他們不夾菜,并不代表不關心。他們的關心是默默無聲的,不張揚、不強迫,更不會讓你感到尷尬。只要你舒服,他們就安心。
![]()
后來,我跟一群在新加坡工作的中國人聚餐時,畫風瞬間變了。有人一邊夾菜一邊說:“這個你沒吃過,我喂你一口!”旁邊的人笑罵道:“少來,別把我當小孩子!”那一刻,我吃得格外放松。并非菜品有所變化,而是人熟悉了,規矩也就寬松了。我們從小被教導“別客氣,多吃點”,他們從小被提醒“別冒犯,保持距離”。我們在乎的是主動表達情感,他們在乎的是尊重彼此的邊界。熱鬧并非粗魯,安靜也并非冷漠。只是文化不同,表達方式自然也就不同。
再后來,我去朋友家吃飯時學聰明了,先問一句:“這個我能夾嗎?”結果人家笑了:“夾吧夾吧,你是中國人,我們懂的。”從那以后,餐桌上的氛圍輕松多了。他們理解我并非沒禮貌,我也明白他們并非冷淡無情。我們開始探討:為什么中國火鍋要搶著吃?為什么新加坡家庭吃飯要等長輩先動筷?誰也沒說誰好誰壞,只是多聽了一些、多懂了一些。
離開時,朋友媽媽塞給我一大包炸香蕉和椰漿飯,說:“這個你帶回去,別夾了,我們幫你裝好。”我笑了:“這回我只負責吃。”
![]()
餐桌上那塊沒吃到的雞翅,成了我人生中最難忘的一課。它教會我的并非關于吃本身,而是關于真正的尊重——有時候,不是我給你什么,而是我懂你不需要什么。有些愛,是吵吵嚷嚷地塞進你碗里;有些愛,是看你吃完后,默默地再給你添一碗飯。你更習慣哪一種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