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I眼鏡的熱度可以說是“一鏡難求”,各路巨頭紛紛涌入,市場如火如荼、熱鬧非凡。據國際數據公司(IDC)數據,2025年上半年全球AI眼鏡出貨量達到406.5萬臺,同比激增64.2%。這不禁讓我們好奇,AI眼鏡為何在今年突然爆發?這是短暫熱點還是未來趨勢?它真的能滿足普通人的需求嗎?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講講 AI 眼鏡背后的故事。(智通財經20251020)
說起AI眼鏡,其實這并不是什么全新概念。早在十幾年前,谷歌就推出過google project glass,不過,當時由于技術尚未成熟、供應鏈也不夠完善等諸多因素,谷歌的這次嘗試最終沒能在市場上成功商業化。
然而,當時間來到今年,AI 眼鏡卻呈現出集中爆發的態勢。就在上個月末,Meta發布的Ray-Ban Display智能眼鏡,一經上市就被搶購一空,銷量已經突破200萬臺,甚至11月之前的試戴也幾乎全部被預約滿。在國內電商平臺上,這款原價約合人民幣5800元的眼鏡,最高售價已飆升至15000元了。(科創板日報20251021)
不僅是Meta,小米、阿里、百度、字節等眾多知名企業也紛紛入局智能眼鏡賽道。其中,阿里旗下的夸克AI眼鏡計劃在年內正式發布,百度旗下的小度AI眼鏡也計劃于今年年內開售;此外,字節跳動也在探索AI眼鏡的研發。
按這樣的趨勢,IDC預計,到2029年,全球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將突破4000萬臺,其中中國市場份額將穩步提升,預計五年復合增長率(2024-2029)將達到55.6%,增速位居全球首位。(證券時報20251021)
小夏認為,今年“百鏡大戰”的爆發源于AI大模型技術的迅猛發展,尤其是deepseek等開源模型的推出,極大降低了技術門檻,加速了人工智能應用的普及。這也使得AI眼鏡從“概念產品”逐漸邁向了“消費級產品”。
不過,盡管市場熱度持續攀升,但AI眼鏡真的已經成熟到可以滿足普通消費者的需求了嗎?小夏查看了市面上的AI眼鏡產品發現,目前AI眼鏡正面臨著三重挑戰。
首先是重量困境。當前流行的Rokid智能眼鏡重49克,在同類產品中已經屬于很輕薄的了,但對比只有20克左右的普通眼鏡來說,還是重了不少,佩戴的舒適度自然大打折扣。其次是續航危機,很多產品標榜“全天候佩戴”,實際續航僅有四五個小時,如果持續拍攝或直播,可能不足一小時就得更換電池。最后就是算力不足,由于智能眼鏡體積小巧且直接佩戴在面部,對功耗及散熱要求極高,而市面上缺乏與之匹配的新一代低功耗主控芯片。反過來看,未來廠商迭代的方向也變得越來越明顯了,“輕量化+長續航+多功能”的正確產品形態正在顯現。
值得注意的是,從供應鏈的角度來看,智能眼鏡也正迎來由“小眾探索”走向“大眾普及”的關鍵拐點。近年來,隨著核心元器件的突破以及上下游協同的成熟,生產效率顯著提升,成本也出現了大幅下降。而這樣的優勢直接反映在價格上:目前主流款智能眼鏡價格已下沉至1500-2000元區間,小米AI眼鏡定價1999元起,字節跳動代號Vision+的新品也計劃在1500–2000元區間上市。供應鏈的成熟不僅讓產品性能和體驗不斷優化,更讓智能眼鏡逐漸進入“消費級”價格帶,為市場爆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
總的來看,小夏認為,今年AI眼鏡的爆火并非偶然,而是“產品形態成熟×AI價值兌現×供給鏈協同”的系統性結果。未來,隨著各方面條件的成熟,智能眼鏡有望真正實現從“手機的補充”向“下一代個人計算入口”過渡。同時,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廠商加入競爭,市場或將進一步細分,各個垂直賽道憑借獨特優勢展開激烈競逐,共同推動行業向著更成熟、更良性的價值競爭階段演進。
溫馨提示:本文所述不作為個股推薦。本資料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資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達意見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我公司不就資料中的內容對最終操作建議做出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資料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我國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發展的所有階段。市場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