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楊振寧的父親,是留洋數學博士,是清華數學教授。
他叫楊武之,是我國數學教育和數學研究的奠基者。
他文化程度高,長得帥,卻對長相一般,只讀過一兩年私塾,在他面前相當于文盲的小腳妻子情有獨鐘。
![]()
圖|楊武之
多年后,他的兒子楊振寧道出了真相。
01
楊武之于1896年出生在安徽合肥的一個書香之家,他的父親是一名清末秀才,在私塾做教書先生。
家里不算富裕,但也不至于挨餓受凍。
但在楊武之9歲的時候,母親意外去世,12歲時父親因病去世。
12歲,放到現在還是個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正處于懵懂階段。痛失雙親的楊武之,幾乎被一夜催熟。
他化悲痛為力量,立志發奮讀書。
在叔父楊邦瑞的支持下,他從安徽省立第二中學畢業,接著考入了北京高等師范學校。
![]()
畢業后,他進入母校安徽省立二中任教員和訓育主任。
這是他從事教育事業最感恥辱的一件事,也是他命運的轉折點。
學校大部是紈绔子弟,不學習不說,還外出賭娼,夜不歸宿,楊武之覺得作為校方,一定要對這種現象嚴加整頓,校風不改,教育不興。
本著對教育事業的一腔熱忱與責任感,他對那批紈绔子弟做了處罰。
但不知好歹的紈绔子弟,不但不領情,還要對楊武之動武報復。
令楊武之失望的是,校方對于這件事并不采取回應,對于那些紈绔子弟更是聽之任之。
楊武之憤然辭職。
他深感悲哀的是:當官的,謀位不謀事;當兵者,不但不衛國,還仗勢欺人;更可悲的是,文人學士,見利忘義。
從此,一粒“科學救國”的種子在他的心中萌發。
辭職后,為了生計,他暫時進入了安慶一所不知名的中學執教,但他已開始為留學考試做著準備,并立志振興中華科學。
在這期間,在叔父的催促下,他與被父母指腹為婚的女子羅孟華完了婚。
妻子羅孟華文化不高、長相一般,但她任勞任怨,包攬了全部家務,讓他有時間考學。
即使在懷孕的過程中,也不例外。
長子楊振寧出生時,是他備考最緊張的時候,妻子可以說克服了許多帶孩子困難,還包攬了家務,支持他考學。
他從小沒有父母,是妻子讓他有了家的感覺,讓他有了抵御風雨和奮斗的底氣。
妻子的每一次付出,他都看在眼里,并從內心深處發出感激。
02
1923年,他通過了安徽省的公費出國留學考試。
安徽省級的不同于國家級的,有一部分的費用要自己承擔。
所以,他臨出發時,為了籌措費用,帶走了家里大半的積蓄。
在楊振寧不滿周歲時,他告別妻兒只身前往美國留學。
臨出發前,他還帶著妻兒在合肥老家的院子一角拍了一張合影,照片中妻子抱著兒子坐著,他站在妻子身邊。
![]()
圖|楊武之出國前與妻兒在院角的照片
他也將這張照片帶在身上,想念妻兒的時候留著看。
在美國,他的求學之路也不盡順利,他在芝加哥大學進行碩士和博士的學習時,一邊學習,一邊勤工儉學,他知道妻子在家里生活艱難,所以業余時間他還要去打臨工賺生活費,他在餐館洗碗,在農場摘葡萄。
他在國外學習長達五年之久,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前,他給家里提前拍了電報。
妻子羅孟華得知他要回國,很害怕,害怕丈夫讀到了博士學位,她才繼繼續續讀了一兩年私塾,在丈夫面前相當于文盲。
多少留洋回來的知識分子,都跟家里的小腳妻子離了婚。
妻子羅孟華也做好了當修女的準備,結果楊武之不但沒有與她離婚,還帶著她與兒子一起到廈門大學教書。
在廈門大學教書時,楊武之下班都會帶著妻兒到海邊散步。
喜歡撿貝殼的楊振寧,尤其喜歡撿拾小貝殼。
楊武之沒有干涉兒子,反而從中看到了兒子的特別之處。
楊振寧曾回憶說 :在廈門生活的日子是最幸福的。
![]()
圖|楊武之回國后與妻兒團聚的照片
在廈門執教一年后,楊武之又被聘任到清華任教,他又將妻兒帶到了清華園。
楊武之在清華任教長達14年,妻子羅孟華在家里照顧孩子,操持家務。
在清華園里,別人的妻子不是留洋名媛,就是高知女性。
以至于羅夢華都不敢出門交際,她全部心思都放到了丈夫與孩子身上。
但楊武之卻從沒有嫌棄過妻子,并對她情有獨鐘,忠貞不渝。
楊武之曾說:夫婦應該始終如一,胡適從沒有嫌棄過他的小腳太太。
但胡適在外面惹出多少桃花事件,但楊武之始終潔身自好。
03
楊武之不僅對妻子忠貞不渝,對于孩子也耐心負責,從不苛責。
楊武之喜歡唱京劇,但他從不教楊振寧唱京劇,反而教兒子唱:中國男兒,要將只手撐天空。
我們現在或許不能理解,甚至覺得有點空。
但在那個國家積貧積弱的年代,作為親眼目睹國家被列強凌辱的知識分子,這是他們心底最深沉的吶喊。
同時,他也要將這種愛國的擔當植入兒子的血液中。
空閑時,楊武之也教楊振寧下圍棋,楊振寧不會下時,他以讓棋的方式鼓勵兒子進步。
即便是楊武之在圍棋比賽中獲得過優勝獎。
但他從沒有為此苛責楊振寧不如自己,或者沒有繼承他在圍棋方面的異稟。
楊振寧念完初一時,父親楊武之就看到他在數學方面的天賦。
他還跟妻子說:振寧似有異稟。
![]()
楊武之發現兒子的異稟后,非但沒有給他加大難度,反而給他找老師補古文,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
楊振寧曾回憶說:父親對我們兄妹的影響很大。
住在清華園的14年間,不管外部發生什么運動,有多混亂,但在楊振寧的記憶中,他生長在一個較安穩的家庭和校園環境中。
盧溝橋事變爆發時,清華、北大、南開遷至昆明,并稱為西南聯大,楊武之到西南聯大教書,全家也隨楊武之到昆明安家,所謂的家就是窩棚。
在戰亂遷徙的年代,兄妹們難免失學,但楊武之從沒有讓他們的學習落下。
![]()
圖|楊振寧兄妹
他在家里準備了一塊小黑板,給孩子們教古詩文、算術和英語,還與長子楊振寧在小黑板上探討數學題。
學習中,楊振寧負責監督弟弟妹妹們,并采取一個小紅星兌換一顆花生米的激勵措施。
不過,據楊振寧的弟弟妹妹們回憶,所得的花生米一直沒有兌現。
楊振寧回憶:在昆明,很多教授家里都出現了無米下鍋的窘境,靠典當度日,但在母親羅孟華的勤儉操持下,奇跡般的從沒有出現過斷炊的情況。
衣服雖然是補丁摞補丁,襪子也是補丁摞補丁。
楊振寧庚款報名表上的一張“軍裝”照,還是母親羅孟華用舊軍裝改的。
![]()
圖|楊振寧的“軍裝”照
父親負責孩子學習,母親負責衣食住行,一家人互相扶持,日子過得不是那么苦。
楊振寧后來也說:父母給予我們安全穩定的家庭生活,使我的人格發展很平衡。
04
楊振寧考入西南聯大,說是大學,但沒有像樣的教室,鐵皮屋頂,一下雨就成了水簾洞。就這環境,楊振寧說他是最大的受益者。
因為當時西南聯大集中了清華、北大和南開的優秀師資,他們個個是文化界和思想界的代表人物。如朱自清、聞一多、趙忠堯、吳大猷等人。
雖然他們是物質的窮人,但是精神的貴族。
從1938年至1946年,西南聯大存在的八年中,創造了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輝煌奇跡。
楊振寧說:在西南聯大的幾年,也對自己從事物理研究有很大幫助。
這一切歸根結底還是父親為他們提供的機會。
1957年,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父親楊武之為兒子感到驕傲,兩次前往日內瓦去探望兒子。
但后來,楊振寧為了從事物理理論的研究,加入了美國國籍,父親楊武之對此十分氣憤。
楊振寧理解父親那種,作為一代教育家,植根于骨髓的家國情懷,也沒有怪過父親。
1973年,楊武之去世時,有兩件事放心不下,第一件就是對楊振寧加入美國國籍的事情耿耿于懷。
在楊武之去世20多年后,楊振寧在他的書里寫道:父親直到臨終時,對于我放棄中國國籍的事情耿耿于懷,他從心底始終不肯原諒我。
所以,在94歲高齡時,楊振寧選擇放棄了美國國籍,回到故國,恢復中國國籍。
第二件事就是對妻子羅孟華,楊武之希望兒女們能照顧好她。
![]()
圖|楊武之與妻子兒子楊振寧一家三口的合影
楊振寧在南開大學講學時,還回憶說,父親臨終時說:你們的母親,將一生都奉獻給了丈夫、兒子和這個家。
有多少妻子,她為家庭的付出與犧牲,被如塵埃般忽視,而楊武之,卻以慧眼珍視伴侶的付出,讓愛與感恩在平凡的煙火中熠熠生輝。
正是楊武之的給家庭的穩定,才有了妻子羅孟華的安心持家。
在楊武之與羅孟華夫妻的共同努力下,五個兒女,個個畢業于名校,其中三個博士,一個斬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沒有完美的丈夫,也沒有完美的妻子,關鍵的是,在家庭中,丈夫能珍視妻子的每一分付出,妻子能感恩丈夫的每一分努力,彼此相望,心往一處使,力往一處靠,家才能真正成為避風的港灣,也能成為孩子成長的依托。
點擊“黎庶文史”卡片關注哦!方便下次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