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一個主權國家的民選總統,竟被外國以莫須有的罪名制裁,本國銀行還不得不配合凍結其賬戶,這樣的荒誕劇情,正在2025年的哥倫比亞真實上演。
![]()
10月24日,美國財政部海外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一紙聲明,將哥倫比亞總統古斯塔沃·佩特羅、其家人及內政部長阿曼多·貝內德蒂等人列入“特別指定國民名單”,以所謂“涉及毒品販運活動”為由實施金融制裁。
僅僅一天后,10月25日,哥倫比亞境內多家銀行便火速執行了這一來自外國的制裁令,將本國最高領導人的賬戶凍結封存。這起事件早已超出單純的外交摩擦范疇,它像一把鋒利的尖刀,剖開了美元霸權統治下全球秩序的深層病灶,更向世界所有追求獨立自主的國家發出了振聾發聵的警示。
要理解這起事件的離譜程度,首先要認清其中的三重荒誕。其一,指控的荒謬性。特朗普政府指控佩特羅“制造大量毒品”,卻拿不出任何經得起國際社會檢驗的實質性證據。
作為哥倫比亞的國家元首,佩特羅上任以來始終致力于打擊毒品販運,該國在禁毒領域的努力與成效,曾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數據顯示,2024年哥倫比亞可卡因量較前一年增長18%,搗毀制毒實驗室數量提升23%,在邊境禁毒合作中更是投入了大量警力與資源。
如今反被昔日“盟友”扣上“毒販”帽子,這般顛倒黑白的操作,堪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其二,制裁的越界性。美國動用國內法,對另一個主權國家的民選元首實施金融封鎖和人身攻擊,這在現代國際關系史上極為罕見。
主權平等是《聯合國憲章》的核心原則,每個國家的領導人都應得到相應的尊重與保護,美國此舉無疑是對國際法的公然踐踏,是對國際秩序底線的粗暴突破。
其三,執行的屈辱性。哥倫比亞銀行作為本國金融機構,本應維護國家利益與總統尊嚴,卻在美方制裁令面前選擇“屈服”,凍結本國總統賬戶。這種“胳膊肘往外拐”的行為,背后折射出的是美元霸權對全球金融體系的絕對控制,是小國在強權面前的無奈與辛酸。
這起事件的導火索,看似是特朗普政府口中的“毒品問題”,實則是美國對拉美左翼崛起的焦慮與打壓。近年來,拉丁美洲的政治版圖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左翼浪潮席卷多國。
![]()
墨西哥總統洛佩斯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拒絕參加由美國主導的美洲峰會,轉而推動拉美國家內部合作;巴西總統盧拉重啟南美國家聯盟,積極倡導區域一體化,試圖擺脫美國對拉美經濟的控制;阿根廷、玻利維亞等國也紛紛調整外交航向,與美國保持距離,加強與其他新興經濟體的聯系。
各國紛紛尋求擺脫美國的控制,走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這種趨勢讓華盛頓感到坐立不安。佩特羅作為哥倫比亞左翼領導人,其執政理念與外交政策自然與美國的地區利益產生沖突。
他上任后,不僅推動哥倫比亞與委內瑞拉恢復外交關系,還積極參與拉美左翼陣營的合作,拒絕在美國與其他國家的爭端中選邊站隊。今年9月,佩特羅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外參加親巴勒斯坦抗議活動,通過擴音器呼吁美國士兵“違抗特朗普的命令”,這一行為徹底激怒了華盛頓。
特朗普政府隨即吊銷其美國簽證,如今又以“毒品問題”為由實施制裁,暫停對哥倫比亞的所有援助,甚至威脅加征關稅,一系列操作層層遞進,目的就是要逼迫佩特羅政府屈服,遏制拉美地區的反美浪潮。
美國選擇“毒品問題”作為制裁借口,可謂處心積慮。哥倫比亞作為傳統毒品生產國,禁毒問題一直是美國干預其內政的重要抓手。長期以來,美國以“禁毒合作”為幌子,在哥倫比亞培植勢力、干涉內政,將其視為自己在拉美的“后花園”。
上世紀80年代,美國以禁毒為名,深度介入哥倫比亞內戰,扶持親美武裝力量,導致哥倫比亞局勢長期動蕩。近年來,美國通過“哥倫比亞計劃”,向哥倫比亞提供大量軍事援助和資金支持,實則是為了維護自身在當地的經濟利益和地緣政治影響力。
哥倫比亞的石油、礦產等資源豐富,是美國重要的原材料供應地,而美國企業在哥倫比亞的農業、制造業等領域也擁有巨額投資。如今,當佩特羅政府不再對美國言聽計從,試圖將國家利益置于首位時,美國便立刻撕下“合作”的溫情面紗,將“禁毒不力”甚至“參與販毒”的帽子扣在佩特羅頭上。
這種“順我者盟友,逆我者毒販同謀”的霸權邏輯,在國際舞臺上暴露無遺。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近期以“打擊販毒”為由,在加勒比海域襲擊多艘船只,其中就包括哥倫比亞船只,造成多名船員傷亡,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軍事行動,哪里是在禁毒,分明是在通過武力手段施壓,維護自身在地區的霸權地位。
哥倫比亞銀行的“配合”,是整個事件中最令人五味雜陳的一環。這些銀行并非甘愿背叛國家利益,而是在美元霸權的高壓下別無選擇。當今全球金融體系中,美元占據絕對主導地位,SWIFT支付系統幾乎壟斷了國際結算業務。
全球超過60%的外匯儲備是美元,超過80%的國際貿易結算使用美元,美元的霸權地位讓美國擁有了對全球金融體系的絕對控制權。美國海外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的制裁令,就如同懸在全球金融機構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任何敢于違抗的機構,都將面臨被切斷與美元體系聯系的滅頂之災。
對于哥倫比亞的銀行而言,一旦脫離美元結算體系,就意味著無法開展國際業務,無法與全球金融市場接軌,無法進行跨境資金流動,最終只能走向破產倒閉。
哥倫比亞最大的銀行 Bancolombia,其國際業務占比超過30%,客戶遍布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一旦被踢出SWIFT系統,將直接損失數十億美金的營收,數萬員工面臨失業風險。在生存與尊嚴之間,這些銀行被迫選擇了前者,這種無奈背后,是全球金融體系被美國綁架的悲哀現實。
這種“美國國內法大于國際法”的霸權行徑,并非首次出現,但此次針對主權國家總統的直接制裁,無疑將“長臂管轄”推向了新的極端。多年來,美國憑借其金融霸權和軍事優勢,將國內法當作打壓異己、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動輒對其他國家實施制裁。
從伊朗、俄羅斯到古巴、委內瑞拉,再到如今的哥倫比亞,無數國家和人民因美國的單邊制裁遭受巨大損失。據統計,僅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就導致伊朗經濟萎縮超過20%,通貨膨脹率飆升至三位數,民生狀況急劇惡化,大量平民因無法獲得必要的醫療物資和食品而陷入困境。
美國對委內瑞拉的制裁,導致該國石油出口銳減,外匯儲備耗盡,基本生活用品短缺,引發了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而這種“長臂管轄”的本質,是美國將自身利益凌駕于全球利益之上,通過金融封鎖、經濟打壓等手段,逼迫其他國家服從其意志,是典型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美國的《反海外腐敗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等國內法律,成為其干涉他國內政的“合法武器”,任何國家的企業和個人,只要被美國認定為“違反”這些法律,就可能遭到制裁,這種做法嚴重破壞了國際法治的公平正義。
面對美國的公然挑釁與羞辱,哥倫比亞總統佩特羅沒有選擇退縮,而是展開了一場強硬的抗爭。10月22日,在特朗普稱其為“惡棍”并指控其“制造大量毒品”后,佩特羅便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將在美國司法體系內對特朗普的“誹謗性言論”提起訴訟。
10月24日,美方制裁令正式公布后,佩特羅再次發文激烈譴責美方行徑,他強調哥倫比亞一直有效打擊毒品販運,幫助美國減少毒品消費,如今卻遭到“恩將仇報”的制裁。佩特羅明確表示,自己已聘請美國律師進行辯護,絕不后退一步,更不會向霸權屈膝下跪。
他還在全國電視講話中呼吁哥倫比亞民眾團結起來,抵制美國的干涉,捍衛國家的主權和尊嚴。這種罕見的強硬姿態,不僅是為了維護個人名譽,更是為了捍衛哥倫比亞的國家主權與民族尊嚴。
佩特羅的抗爭,得到了哥倫比亞國內民眾的廣泛支持,大量民眾走上街頭,舉行抗議示威活動,譴責美國的霸權行徑,聲援佩特羅政府。哥倫比亞國會也迅速反應,多個政黨聯合發表聲明,支持總統的立場,要求美國立即撤銷制裁。
佩特羅的抗爭,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強烈反響。許多拉美國家紛紛發聲,譴責美國的霸權行徑,聲援佩特羅政府。墨西哥總統洛佩斯表示,美國對佩特羅的制裁是對拉美國家主權的侵犯,墨西哥將堅定支持哥倫比亞的正義斗爭。
巴西總統盧拉呼吁拉美國家團結起來,共同抵制美國的干涉,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阿根廷、玻利維亞、厄瓜多爾等國也紛紛發表聲明,譴責美國的單邊制裁,要求美國尊重各國的主權和自主選擇。
國際輿論普遍認為,美國對佩特羅的制裁,是對拉美國家內政的粗暴干涉,是對地區和平穩定的嚴重破壞。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對此表示關切,呼吁各方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分歧,尊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這起事件也讓更多國家看清了美國霸權的真實面目:所謂的“民主自由”“人權至上”不過是美國干涉他國內政的幌子,只要不符合其利益,哪怕是昔日盟友,也會被毫不猶豫地打壓。而美元霸權作為美國實施全球控制的重要工具,其危害性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認識。
從更深層次來看,哥倫比亞總統賬戶被凍結事件,是全球政治經濟秩序失衡的集中體現。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金融全球化本應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但在美國的操控下,全球金融體系卻成為其維護霸權的工具。
美元的霸權地位,讓美國能夠隨意揮舞“制裁大棒”,干預他國內政,甚至羞辱他國領導人。這種狀況不僅嚴重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也對全球經濟的穩定發展構成了巨大威脅。當一個國家的金融主權無法得到保障,政治主權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哥倫比亞的遭遇,正是許多中小國家在國際秩序中處境的真實寫照:在強權面前,所謂的主權平等往往難以落到實處。這些國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缺乏話語權,無法參與規則的制定,只能被動接受美國主導的秩序,一旦與美國的利益產生沖突,就可能遭到無情打壓。
這種失衡的國際秩序,不僅導致了全球貧富差距的擴大,也加劇了地區沖突和動蕩,阻礙了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這起事件也給世界敲響了警鐘:必須加速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多元化、民主化改革。
美元霸權的獨霸局面不能再持續下去,全球金融體系需要更多的公平與正義。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尋求擺脫美元的控制,推動“去美元化”進程。俄羅斯、印度等國紛紛建立本幣結算機制,在雙邊貿易中使用本幣進行結算。
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國家也開始在區域貿易中減少對美元的依賴,推動建立拉美地區的貨幣合作機制;東盟國家加強了金融合作,推動本幣互換和結算,提升了區域金融的自主性。
這些舉措雖然無法在短期內撼動美元的霸權地位,但卻標志著全球金融體系變革的開始。據統計,2024年全球“去美元化”進程明顯加速,非美元貨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提升至近30%,在國際結算中的占比也不斷提高。
只有打破美元的壟斷地位,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金融秩序,才能從根本上遏制美國的“長臂管轄”,保障各國的金融主權與政治主權。同時,這起事件也讓各國深刻認識到,團結就是力量。
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只有加強團結合作,才能在國際舞臺上形成更大的話語權,共同抵御霸權主義的打壓。拉美國家的左翼浪潮,正是地區國家尋求團結自強的體現。
如果各國能夠進一步加強合作,建立更加緊密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推動本地區貨幣的國際化進程,就能有效降低對美元的依賴,減少美國制裁帶來的沖擊。在這方面,東盟、金磚國家等區域組織已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金磚國家建立了新開發銀行,為成員國提供融資支持,減少了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依賴;東盟通過建立東盟自由貿易區,加強了區域內的經濟合作,提升了整體競爭力。
這些經驗表明,發展中國家只要團結一心,就能夠在國際秩序中爭取到更多的權益,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佩特羅的抗爭仍在繼續,這場抗爭的意義早已超越國界。
它不僅是哥倫比亞為維護國家主權與尊嚴而戰,更是所有渴望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對霸權主義的集體反抗。在這場抗爭中,佩特羅展現出的勇氣與決心,值得所有國家的尊重與支持。
而美國的霸權行徑,雖然短期內能夠給哥倫比亞帶來壓力,但從長遠來看,只會讓更多國家看清其真面目,加速其霸權的衰落。歷史已經多次證明,霸權主義不得人心,任何試圖通過強權控制世界的行為,最終都將遭到失敗。
羅馬帝國、大英帝國等曾經的霸權國家,都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衰落,美國也難逃這一歷史規律。隨著全球多極化趨勢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崛起,美國的霸權地位將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一個更加公平、民主、多元的國際秩序正在逐步形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美國憑借美元霸權和軍事優勢,在全球范圍內肆意妄為,但其行徑已經引發了越來越多國家的不滿與反抗。哥倫比亞總統賬戶被凍結事件,就像一顆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全球對美元霸權、對國際秩序的深刻反思。
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覺醒,越來越多的力量開始匯聚,一場推動國際秩序變革的浪潮正在悄然興起。在這場變革中,每個國家都有責任和義務。大國應發揮表率作用,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支持發展中國家維護自身主權與利益。
中小國家應加強團結協作,共同抵御霸權主義的打壓,為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秩序貢獻力量。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哥倫比亞的悲劇再次上演,才能讓每個國家的主權都得到尊重,才能讓全球政治經濟秩序朝著更加民主、公平、正義的方向發展。
哥倫比亞總統賬戶被凍結的荒誕劇,仍在國際舞臺上上演。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正義終將戰勝強權,公平終將取代不公。佩特羅的抗爭不會白費,各國的覺醒不會徒勞。
當越來越多的國家團結起來,共同抵制霸權主義,共同推動國際秩序變革,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終將到來。而美國的霸權行徑,也終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成為人類文明進程中一個警示后人的反面教材。
未來的國際秩序,必將是多極化的、民主的、公平的,各國將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開展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挑戰,實現人類的共同繁榮與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