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內核
黎荔
![]()
在二十歲之前,我很少體會到人和人之間的迥異,但越成長越發現,明明大家看起來都是一樣的人,都有兩只眼睛,一個鼻子,腳上穿著鞋,被相似的布料包裹著軀體,被相似的欲望驅使著奔向各自的歸途。可是,人們相同溫度的皮膚下仿佛運轉著不同的臟器,我們對世界抱有絕不相同的感知結構和價值體系,我們的人格由此被擦拭成不同材質的內核。
人與人真正的分野,不在于那些可以度量的東西——不在于財富堆砌起的高度,不在于容貌吸引的目光,甚至不在于階級劃出的那道冰冷的線。不,這些固然堅硬,卻仍是身外之物。真正將我們隔絕的是那些形態各異的內核。它仿佛是在生命最初的鍛造中就已定型的材質,決定了我們感受溫度的方式,回應世界的聲音。內核,才是一個人真正的身份標簽,它藏在更深、更暗、更滾燙的地方。它像一枚獨家的焰火,被父母、基因、病痛、閃電、初戀、讀過的書、走過的路、一場無人知曉的高燒、一場深宵獨自的痛哭,諸如此類種種共同點燃。有人被鍛造成冷冽的金屬,在喧囂里發出清越的錚鳴;有人被揉捏成蓬松的棉絮,一碰就陷落;有人被風蝕成蜂窩狀的浮石,看似粗糲,卻能在水里漂洋過海。外人只看見相似的輪廓,伸手一摸,才發現溫度、密度、回聲全不一樣。
地鐵里,那閉目養神的中年人,他的內核是否已是一本被生活揉得起了毛邊的賬冊,每一頁都寫滿了數字與負擔,再翻不出一絲詩意的空白?而那個在街角畫畫的少年,他的內核是否是一塊未調勻的、大膽的油彩,正迫不及待地要將這世界染上他自己的顏色?街上熙攘的人群,穿著各式的鞋,走向各式的方向,這皮囊的相似,構成了一種宏大的欺騙。我們都被這相似的形骸迷惑了,以為可以輕易地走近,輕易地懂得。卻不知,那皮膚之下,有的是噴薄的火山,有的是死寂的冰原,有的是精巧的鐘表結構,有的,或許只是一片蕪雜的、未被開墾的曠野。
譬如街角那家舊書店的王老先生,他的世界是由紙張的霉味、鉛字的重量和書脊的沉默構筑的。于他而言,一次有價值的遠行,是隨著一本《莊子》心游太虛,或是在一本古籍的眉批里,與一個百年前的靈魂悄然相遇。他滿足于他那四壁圖書的方寸之地,認為精神的豐盈遠勝于一切物質的圍城。而從舊書店門前,目不斜視走過的一位精明的商人,他的整個世界則是一張不斷延展的、無形的棋盤。他衡量萬物的尺度,是效率、收益與擴張。他無法理解,一個人怎能將生命的能量虛擲于那些不能帶來任何實際產出的、沉默的古舊文字之中。在他眼中,王老先生的世界近乎一種懶怠的逃避;而在王老先生看來,那位商人的奔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更為喧囂的虛無?
他們或許會在某個聚會上握手寒暄,皮膚接觸時,是同樣溫熱的三十六度五。但你能清晰地感到,在那溫度之下,是石英與木材的差別。一個堅硬、透明,遵循著嚴格的物理定律,渴望將一切納入可計算的軌道;另一個則布滿天然的紋理,吸納光線與聲響,在自身的脈絡里孕育著只屬于自己的、潮濕而幽微的呼吸。他們之間,隔著的不是代溝,不是學識,而是一片浩瀚的、無法渡越的內海。
這由內核所劃出的界限,比世上一切疆域都更為分明,也更為殘忍。財富的溝壑尚可憑機遇填平,容貌的差異尚可借光陰磨蝕,就算是階級的壁壘,歷史上也偶有被熱血與理想沖垮的時刻。唯獨這內核的差異,是宿命的,是先天的質料與后天的風雨共同鐫刻的碑文,無從更改,無從妥協。它讓我們即使在最親密的擁抱中,也感到一種宇宙級的孤獨;在最熱烈的交談后,品嘗到一種徹骨的涼意。我們原來是如此不同的人,像散落在夜幕里的星辰,看著彼此閃爍,卻隔著動輒以光年計的空漠。人和人的間隔,有時比地球到冥王星還遠。
明白了這一點,一種深沉的、粘稠的悲哀便會從心底漫上來。我們原來真的是如此孤獨的個體。你所為之震顫的晚霞,在他人眼中或許只是一次日落。你視若生命的信念,于旁人不過是可隨意擱置的談資。我們拼命地表達,急切地伸出手,渴望觸碰另一個內核的真實溫度,但往往,我們觸碰到的,只是對方內核之外,那層為適應社會而磨出的、光滑而冰冷的釉質。真正的共鳴,是多么稀有的奇跡;深刻的懂得,又是多么奢侈的恩賜。
然而,或許正是這無法消弭的差異,這內在的、永恒的隔膜,才賦予了“理解”以崇高的價值,讓每一次真誠的、試圖穿越壁壘的溝通,都成了一場小小的、悲壯的遠征。我們因這內核的迥異而永遠孤獨,卻也因這不懈的、朝向彼此孤獨深處的眺望,而顯出了人的尊嚴與勇氣。而且,如果這世間的人,內核皆是溫潤的玉石,固然免了摩擦的痛楚,可這世界又該是何等單調與乏味?如同一曲只有一個音符的樂章。正是因為人之內核的千姿百態,這世界才有了哲學的深邃與詩歌的輕盈,有了科學的精密與藝術的狂放。那火焰般的內核,溫暖了人間的角落;那磐石般的內核,守護著價值的恒定。
我如今已學會不再強求“懂得”,而是學著去“觀賞”。觀賞每一個獨特的靈魂,以他們自在的形態存在。我們終其一生,或許都在學習如何與自己那獨一無二的內核安然共處,同時,隔著遙遠的距離,欣賞著宇宙中其他星辰發出的、那既陌生又美麗的光。它們如同深埋的礦藏,承載著各自星球的全部歷史與法則。我們終其一生,或許都無法真正踏入另一座礦藏,但這漫漫長夜,這廣袤人間,我們得以遙遙相望,并以自身獨特的頻率,發出微光,這本身,或許就已是一種遙遠的應答了。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