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野戰醫院有群男護士
李義忠
在人們的心目中,醫院里的護士應該是女同志!特別是那部隊醫院,那些女兵穿上綠軍裝,舉手投足給人端莊大方、美麗漂亮的感覺,溫柔而笑臉相迎,給傷病員一種親切和安全感,病也好了三分。出乎意料,第三野戰醫院竟然有群男護士,這可是我第一次聽說!護士咋就變成了男同志呢?
——題記
一、與護士住一間屋的笑話
1981年初我奉命調入第三野戰醫院,醫院駐地在拉薩東郊白定,這里是原十一師的師部,住宿區是銹跡斑斑的土坯鐵皮房。我被分配到二所,所長陳興美是位女軍醫,副所長趙希才、副教導員張理先、管理員寇華、司務長付剛和通訊員姚加寬一起歡迎我的到來。握手言歡后,大家議論著給我安排住宿,管理員寇華插話說,食堂旁邊的那棟宿舍第一間是鄭護士一個人住,可以讓李軍醫住進去。不行!怎么可以和護士住一間屋呢!我話一落地引得他們哈哈大笑,女所長陳興美說,李軍醫,鄭護士是男生呢,醫院住宿緊張你就和他住一間宿舍吧。李軍醫和護士住一間屋竟成為戰友們茶余飯后的笑料。
那間8-9平方宿舍里剛好放兩張70厘米寬的單人床,床與床之間只能放下一張野戰小桌。后面是很狹窄的小房間,是放洗漱用品、衣物鞋子和生產工具等的儲藏室。
男護士鄭柏祥,四川省遂寧人,成天與女軍人和休養員打交道,養成了和藹可親的脾氣,他的臉上隨時都是笑嘻嘻的,說話輕言細語,靦腆得像一個女孩兒一樣。從此,我們同住一間屋,同喝一壺水,同吃一鍋飯,打掃宿舍衛生,每天上下班,互相關照,有時忙不過來就幫著打飯等,在我的印象中幾乎沒有說過生氣的話。我和鄭護士成為低頭不見抬頭見的親密戰友和好朋友。
調入人員需要熟悉醫院的工作環境,這是部隊醫院的醫療工作常規。所以,一所、二所和三所我都要去輪流工作。所以,全醫院的領導和醫護人員幾乎都是我的老師。三個醫療所和科室輪轉工作后,我恍然大悟原來第三野戰醫院有一個很大的男護士群體,和女護士不分高下,徹底打破護士是女生的認知。
常言道:“三分治療,七分護理”,這就說明護士在醫療工作中的重要性。
女軍人擔負護理工作,性別和容貌上給病人心理上的安全感,俗話說,”到了醫院病情減三分”。女軍人除了美麗大方外,工作中溫柔體貼,細心謹慎,善于溝通,還能夠穩定傷病員的悲觀情緒。
戰爭年代野戰醫院是收治部隊傷病員的主要醫療機構,醫院一般都承擔培訓教學任務,既擔負收容救治傷病員的任務,又要負責醫學教學任務。一般編配在各野戰部隊,機動性比較大,以所為單元展開救護任務;固定駐扎時可以擴大床位收容能力,跟隨部隊轉移時又能較快地武裝前進。
野戰醫院三個醫療所分別展開,就是三個小型移動醫院,展開收容救治工作。提高了戰場的救治能力。還可以分別支援單獨執行任務的野戰部隊,實施戰場救護工作。既適宜和平時期,又能應對各種條件下的機動戰場救護。
“野戰”二字就決定了醫院擔負著特殊任務。
醫院常年擔負戰備衛勤保障任務,在雪域高原的野外環境中,不僅要承受嚴寒缺氧的惡劣條件,更要承擔超乎尋常的體力負荷——既能扛槍戰斗保家衛國,又能在野戰救護中背負傷員穿越峽谷冰川,在崎嶇山路上肩扛手抬轉運傷病員。加之那個年代部隊征召的女兵少,特別是西藏就更為稀缺。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第三野戰醫院男護士群體的應運而生。
![]()
前排:右1夏元生、2拉薩總醫院檢查科主任、總醫院郝玉瑛副院長、
二、野戰醫院的男護士
第三野戰醫院的男護士除了鄭柏祥,據我能記憶的有楊俊樵、王世俊、覃順章、蔣清泰、胡明全、胡明光、胡明先、趙達生、周龍順、夏元生、鄭模功、李隆樹、梁書見、張步南、聶術林、向洪勛、易維強、李恩華、何天寬、魏育凱、黃方欽、劉起成、代光平、鄧鳳育、劉胡明、羅發寬、葉云、王大忠、姚碧全等數十人。他們當中成為醫院的主要力量,男護士中如楊俊樵、蔣清泰、鄭模功、夏元生、趙達生、李恩華等擔任各個科室的護士長。基本上都在一些體力活多的崗位上,比如手術室、藥房的制劑室等。
醫院病區是由原11師部的部分住宿區改造而來,簡陋陳舊的土坯鐵皮房用石灰水刷白。按照醫療常規設置:臨床科室設醫生(護士)辦公室、治療室、急救室、(換藥室);醫院中(西)藥房、制劑室、放射科、檢驗科、超聲檢查室、心電圖室、手術室、供應室;門診等各科室的工作需要稍加改造,就成為一所無醫療過道的簡易醫院。
高原的天氣變幻莫測,狂風卷著雪粒,烈日裹著沙塵,無論白天黑夜,不管男、女護士都得頂著惡劣天氣在露天穿梭,從一間病房奔向另一間,認真進行治療(輸液、換藥)、查房、巡視和護理等工作。他們頭戴草帽或斗笠,身披雨衣、手握雨傘,在室外艱難穿梭著進入各間病房。雨天里,軍用膠鞋、雨靴是他們的最佳配備,即便如此,衣褲仍常常被雨水淋濕,凍得嘴唇發紫卻毫無怨言。
護士們冒著漫天風沙雨雪,或推著吱呀作響的治療車,或端著盛滿藥品的治療盤,深一腳淺一腳地行走在泥濘的院區中。夜間停電時,病房里便點起搖曳的蠟燭,他們提著馬燈、打著手電,在昏黃的光影中仔細完成每一項檢查治療和護理任務,確保傷病員得到及時護理。
第三野戰醫院,顧名思義就是執行野戰任務的醫院。它還擔負西藏軍區的戰備值班任務,換句話說,就是一所機動醫院,哪里有任務,醫院就去哪里執行野外醫療救治任務。所以,醫院從1959年進藏執行衛勤保障任務,一直都在流動,沒有固定的院區。醫院進藏后曾經駐扎山南地區執行平叛剿匪任務。醫院一分為三:一所駐亞東溝,擔負邊境戰備衛勤保障任務;二所和院部駐扎青海省的格爾木納赤臺;三所駐扎沱沱河,執行530工程管線部隊的醫療保障任務。
醫院執行野外救護任務,駐地多為荒漠、戈壁、雪山、原始森林或者溝壑地帶,自然環境惡劣,那時除了防止叛匪、境外特務外,還要提防野獸的襲擾。所以,夜里還得把手槍上膛放在治療盤中,去完成醫護工作,那時的工作環境艱苦到難以想象。
野戰醫院就是一所移動醫院,當年在解放軍報、戰旗報的記者眼中,第三野戰醫院是一所“帳篷醫院”。護士們常常提著馬燈穿行在夜色里,在搖曳的燈光下為傷病員測體溫、血壓、換敷料、調整輸液滴速,這獨特的身影讓醫院得了“馬燈醫院”的親切綽號。
隨著二十世紀80年代的到來,部隊精簡裁軍,野戰醫院也完成了它的使命。那些救護和戰備任務就由陸軍醫院承擔。第三野戰醫院搬遷,與駐扎在山南的陸軍第九醫院合并,改編成陸軍第四十一醫院(現九五四醫院)。實行陸軍醫院編制,分別設置大內科(傳染病區)、大外科(麻醉和手術室)、放射科、超聲心電圖室、藥械科,分西藥房、中藥房、制劑室、器械修理室、供應室等科室。門診部設有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中醫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等科室。
原來在臨床科室工作的男護士,有的調離醫院到其他單位工作;一部分男護士如覃順章、蔣清泰、胡明全、胡明光、李恩華、胡明先等大部分轉業回內地工作,有的留在醫院。留下來的男護士,如周龍順、夏元生、趙達生、姚碧全改助理員;李隆樹、葉云、楊仁光則改口腔科技師;劉起成改檢驗技師;聶術林、向洪勛、易維強他們改藥劑師;何天寬、劉胡明改麻醉師;王大忠改任干事。
醫院的那群男護士也結束了歷史使命,一大批女學員護士補充了護理崗位,醫院真正是美麗的女兵的天地,美麗和溫柔的女兵形象代替了人高馬大的男護士形象。
三、男護士精英——夏元生
醫院的眾多男護士中優秀者不乏其人,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奉獻著青春熱血,為醫院建設和發展做出了貢獻,我就不一一敘述了。
不過,男護士夏元生是其中的一個“奇葩”。夏元生,男,四川省開縣人(現重慶市)。一直從事護理工作,任科室副護士長。雖然他在護理工作中八大技能優秀,可以說沒有多少能夠與他比肩,但是由于編制問題,原護士長雖已離開崗位,編制仍留在科室,所以他與護士長無緣。后來,改任醫務助理員,院辦公室醫務組織長,改陸軍醫院后任護理部主任。但是職稱還是護理專業為主管護師,所以,護理依然是它的強項和工作內容。
在醫院他以護理技術精湛著稱,尤其靜脈穿刺技能堪稱一絕。每當搶救危重傷病員,無論是血管塌陷的老人還是哭鬧掙扎的孩童,只要夏護士到場,科室上下便如吃了定心丸。他手持針頭如持手術刀般沉穩,三指固定皮膚,腕部輕旋發力,針尖精準刺入血管的瞬間,回血便順著輸液管緩緩上升,他這“一針見血”的絕技,讓搶救藥物得以順著液體快速進入傷病員的體循環,往往能起到起死回生的關鍵作用。因此在醫院,靜脈穿刺成了訓練、比武、考試的重頭戲,而夏護士的操作總被當作示范來展現。從給氧、導尿、灌腸、胃腸減壓、皮試、靜脈注射、肌肉注射到鋪床,他樣樣精通,練就了一身過硬的護理技能。
最讓我難忘的是,住院部有一名4歲昏迷患兒。那個年代沒有先進的輔助設備,全憑護士的經驗和手感。孩子的血管本來就纖細,加上昏迷后無法配合,穿刺難度極大。夏護士半跪在病床邊,左手輕托患兒頭部,右手持針在微弱的光線下仔細觀看尋找他需要的穿刺點,憑著日復一日練就的穿刺技能,針尖平穩地刺入頭皮靜脈。由于長時間住院,需要輸入營養液和治療藥物等維持生命的物質,夏護士給患兒的治療過程中,靜脈穿刺從頭皮到四肢,再到指尖、趾間的細小血管,他一次次精準命中,硬是靠著這一針針“生命通道”,保障了患兒的后續治療工作。
他為人謙和低調,臉上總掛著憨厚的笑容,無論是對同事還是傷病員都如春風般溫暖,戰友們常說:“看見夏護士的笑,病就好了一半。”他是醫院響當當的“護理名片”,每次搶救危重傷病員,他總能憑借精湛技術穩住陣腳而立下汗馬功勞。
軍分區首長們都知道這位“神針手”,年度體檢時總要點名讓他抽血——戰士們常打趣說:“夏護士扎針像蚊子叮,抽血都帶著暖意。”后來他手把手帶出不少護理骨干,這些徒弟們大多青出于藍,成了各科室的護理尖兵。
盡管他始終未改行升職,卻像高原上的格桑花一樣默默綻放在護理第一線。在職稱評定時,他憑借爐火純青的護理技能,當仁不讓地評上主管護師,成為戰士們心中"無冕的護理專家"。
![]()
代光玲、夏元生、李義忠
(注:本文插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李義忠:1972年12月入伍,先后在西藏軍區56190部隊和第三野戰醫院,解放軍第41醫院工作。多次參加軍區醫療保健任務,到各軍分區,各邊防部隊及邊防哨所。常參加各邊防部隊進行搶救治療工作。
![]()
作者:李義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