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隨著科學巨擘楊振寧的離世,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名單再度少去一位耀眼的名字。
在這些站在世界科學巔峰的華人學者中,有一位經歷尤為獨特。
他出生于河南鄉野之間,若非早年奔赴香港投靠姐姐,極有可能一生耕耘田畝,默默無聞。
![]()
憑借堅韌不拔的努力,他遠渡重洋赴美求學,最終摘得全球科研最高榮譽——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就是享譽國際的華裔物理學家崔琦。
令人深思的是,步入晚年后,他卻坦言對當年離開故土心生悔意,這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情感糾葛?
![]()
01
崔琦于1939年降生于河南省寶豐縣一個平凡的農家院落。
父親是一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普通農夫,母親雖出自書香門第,但在那個女性受教育機會稀缺的年代,識字已是難得。
然而,或許承襲了母系家族的智慧基因,崔琦自幼便展現出異于常人的聰慧與悟性。
![]()
他是父母年逾四十后才迎來的孩子,家中經濟拮據,但母親始終堅信“知識可以改寫命運”,毅然將年幼的崔琦送入私塾啟蒙。
崔琦不負眾望,學業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很快便成為鄰里口中津津樂道的“神童”。
小學畢業之際,他迎來了人生第一次重大抉擇。當時多數孩子止步于此,但崔母目光長遠。
![]()
她做出一個大膽決定:讓年僅十二歲的崔琦獨自前往香港,依附已在當地安家的二姐,繼續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
啟程那天,在村口轉身回望故鄉的最后一眼,淚水終于奪眶而出。
初抵香港,語言障礙與教學模式的巨大差異令他舉步維艱,文化沖擊讓他一度陷入迷茫與孤獨。
![]()
他曾數次萌生退意,提筆寫信向母親訴說思鄉之苦,渴望歸家。而母親每次回信都語氣溫柔卻立場堅定,勸他放下牽掛,專心向學,并告訴他:“好好讀書,便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
這番話如燈塔般照亮了他的前路,崔琦逐漸安定心神,埋首苦讀。一年后,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名校——香港培正中學,正式開啟了一段傳奇般的學術征程。
![]()
身在異鄉,與家鄉的聯絡日漸稀疏,每年僅有寥寥一兩封家書往來,大多由姐姐執筆,他僅在末尾添上幾句簡短問候,聊表平安。
1958年,憑借卓越的學業表現,崔琦獲得赴美深造的機會。
經過慎重考量,他選擇了芝加哥大學,并立志投身物理學研究。
![]()
為減輕遠在河南農村雙親的經濟壓力,他在課余時間于餐館洗碗打工,自食其力。白天學習理論,夜晚勞作謀生,日復一日高強度運轉,幾乎沒有片刻喘息。
1967年,他成功取得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完成了從農家少年到頂尖學者的蛻變。
畢業后,他的才華迅速被美國頂級科研機構所認可,順利進入久負盛名的貝爾實驗室工作。
![]()
自此,他全身心投入前沿物理探索之中。
為了支撐“量子液體實驗”所需的超強磁場條件,他奔波于波士頓與佛羅里達各研究站點之間,采集數據、反復驗證,足跡遍布多個實驗室。
在他的日常中,沒有休閑娛樂,唯有無休止的計算、觀測與推演,科研已成為生命的全部意義。
![]()
02
1982年,崔琦被聘為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
身份提升并未使他放緩腳步,反而更加專注于凝聚態物理與量子現象的研究,為現代電子科技的發展奠定了關鍵性的理論基石。
他的突出成就贏得美國科學界的廣泛贊譽,先后榮膺巴克利獎,并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1998年10月13日,崔琦的科研生涯達到頂峰。他在“電子量子流體”領域的開創性發現震驚全球。
這位從中原腹地走出來的青年科學家,瞬間成為國際物理學界矚目的焦點。
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其諾貝爾物理學獎,他也由此成為繼李政道、楊振寧之后,第三位獲此殊榮的華裔物理學家。
![]()
當得知自己獲獎的消息時,崔琦神情平靜,甚至未第一時間告知妻子和女兒。
他在芝加哥大學求學期間結識了一位美國女子,兩人相知相愛,組建家庭,育有兩個女兒。
盡管定居海外多年,他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極為重視,親自教孩子們說中文,兩個女兒均能流利使用普通話交流。
![]()
學校為慶祝這一榮耀時刻,特意舉辦頒獎典禮并邀請他登臺致辭。
但他性格內斂,一向回避公眾場合,任憑工作人員如何勸說,始終不愿出面。
最終迫于情面,他才勉強答應,穿著平日做實驗時常穿的舊夾克走上講臺。
![]()
沒有準備稿子,也沒有煽情演講,面對臺下閃爍的鏡頭與各種提問,他只是微笑著用簡潔樸實的語言表達了感謝,全程發言不足三分鐘,卻真摯動人,贏得滿堂掌聲。
崔琦長期與中國物理學者保持密切溝通,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曾多次回國講學,介紹國際最前沿的科研動態,為中國基礎科學研究提供了諸多建設性意見。
他還積極推動中美在量子物理領域的合作項目,后被授予中國科學院榮譽教授稱號。
![]()
03
隨著他在學術界的聲望日益高漲,國內各界紛紛期待他能回歸祖國效力,但他始終未曾邁出這一步。
直到多年后一次媒體訪談中,他才袒露內心深處的真實原因。
原來,在他全身心沉浸于美國實驗室、奮力攀登科學高峰之時,因地理阻隔與通訊不便,與家人聯系日益減少。
![]()
待到功成名就之日,卻驚悉父母早已相繼辭世。
這一消息如晴天霹靂,擊碎了他長久以來的心理防線。“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成了他心中永遠無法愈合的傷口。
他將所有的哀痛與自責轉化為科研動力,將自己徹底封閉在實驗室里,試圖用忙碌麻痹內心的空洞。
![]()
他不敢輕易踏上故土,害怕重見父母曾經生活過的老屋,擔心觸目傷懷,怕那壓抑多年的悲傷一旦釋放,便再也無法承受。
歲月流轉,思鄉之情愈發濃烈。2014年,已屆七十五歲高齡的崔琦終于鼓起勇氣,攜妻子、女兒及外孫女一同回到河南老家。
數十年光陰荏苒,故鄉面貌煥然一新,令他感慨萬千。
![]()
當他親眼見到寶豐聞名遐邇的汝瓷工藝時,激動地說:“過去常聽朋友提起,今日終于親眼得見。”
后來在接受央視主持人楊瀾采訪時,他的一席話令全場動容。
當被問及如何看待自己一生的選擇時,這位擁有無數人向往的地位、財富與榮譽的科學家坦然表示:他后悔當初遠赴美國的決定。
![]()
在他看來,世間任何成就都無法替代陪伴父母膝下的溫情。如果人生能夠重來一次,他寧愿留在家鄉務農,做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
那樣的話,家里多一個勞動力,也許雙親不至于過早操勞離世。
即便結局無法更改,至少他可以在他們生命的最后時光守候身旁,盡到為人子女最基本的孝道。
![]()
返鄉之后,他傾力捐資修建了一所村級小學,以實際行動彌補童年離家的遺憾,也延續了母親當年對教育的執著信念。
此后,他奔走于各地,積極支持家鄉的教育事業與科學普及,這或許是他與過往和解、療愈心靈創傷的最佳方式。
他設立的“崔琦物理學獎”至今仍在激勵和培養一批又一批華人青年物理人才。
![]()
如今,崔琦已八十六歲,人生旅程行至暮年,仍心系家國發展,持續為祖國科技進步貢獻智慧與力量。
![]()
信息來源:崔琦抖音百科 中國新聞網:諾獎得主崔琦63年后回河南老家 談兒時往事(圖) 央視網:歷史上的今天 1998年10月13日美籍華人崔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一問一世界》央視主持人楊瀾采訪崔琦片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