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這些年,咱們身邊那些熟悉的老字號酒樓,一家接一家地關門歇業,看得人心里怪不是滋味的。就拿我常去的那家北京富臨飯店來說,從記事起就跟著爸媽去吃飯,現在突然就關門了,連個告別都沒來得及。這可不只是北京的情況,廣州的陶然軒、上海的順風,這些陪伴了幾代人成長的老字號,說沒就沒了。
根據業內朋友透露的數據,光是今年,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關門的知名酒樓就超過50家。要是放眼全國,這個數字更是驚人,估計得有5萬多家。這些可都不是什么新開的小店,而是實打實經營了十幾二十年的老字號。每次路過這些關門的酒樓,看著緊閉的大門和積灰的招牌,心里總有種說不出的失落。
酒樓關門可不只是換個地方吃飯這么簡單。那些跟了老板十幾年的老員工,突然就沒了著落;廚房里那些用慣了的家伙事兒,現在都得當廢品處理;更別提那些還沒結清的貨款和房租,老板們愁得頭發都白了。我認識的一位老廚師,在酒樓干了大半輩子,現在只能去小飯館打零工,每次說起這事,眼圈都紅紅的。要說為什么這么多老字號說倒就倒,業內人士總結了五大原因:
![]()
01 成本壓力大,讓酒樓無法經營下去
先來看看經營成本這座"大山"是如何壓垮酒樓的。這些大型酒樓往往選址在寸土寸金的商業中心區,動輒上千平米的營業面積意味著天價租金。以廣州著名的漁民新村芳村店為例,這家店在關閉時僅拖欠的兩個月租金和管理費就高達270萬元。
折算下來,每個月要支付超過130萬元的房租,相當于每天一開門就要承擔4萬多元的租金成本。這還僅僅是房租一項,如果再算上動輒上百名員工的工資、水電燃氣等日常開支,一家酒樓每天至少要創造10萬元的營業額才能勉強維持收支平衡。
這個數字意味著什么呢?按照每桌平均消費500元計算,酒樓每天需要接待200桌客人才能達到保本線。在當下這個消費降級的時代,這樣的經營目標簡直就像天方夜譚。我采訪過幾位酒樓老板,他們無不嘆息道:"現在每天能接待100桌客人就已經謝天謝地了。"高昂的固定成本就像一把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讓許多酒樓在苦苦支撐數月后不得不黯然退場。
![]()
02 客流數量減少,對酒樓產生致命影響
客源萎縮這個致命打擊。傳統酒樓的主要收入來源一直是各類宴席業務,但近年來這塊市場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縮水。首當其沖的就是婚宴市場的變化。民政部門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結婚登記數量僅有610.6萬對,較2023年銳減157.4萬對,降幅高達20.5%,創下近40年來的最低紀錄。
更關鍵的是,當代年輕人的婚慶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新人傾向于舉辦小型婚禮、戶外草坪婚禮等簡約形式,對傳統酒樓那種大排場的婚宴需求直線下降。
商務宴請市場同樣遭遇重創。今年5月份出臺的"禁酒令"猶如一記重拳,直接導致商務宴請數量斷崖式下跌。更值得注意的是消費群體的代際變遷。現在的80后、90后企業高管普遍對傳統酒桌文化持排斥態度,他們更愿意選擇咖啡館進行商務洽談。即便需要宴請客戶,也更青睞那些性價比高、裝修有特色的精品餐廳,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大酒樓。
在與多位餐飲從業者的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他們的無奈與迷茫。一位從業二十余年的酒樓經理告訴我:"現在的年輕人連應酬都不愿意來我們這種地方了,他們覺得這里太'油膩'。"另一位老板則苦笑著說:"我們就像恐龍時代的最后一批巨獸,眼看著環境變了,卻不知道怎么改變自己。"
![]()
03 家宴盛行導致酒樓消費減少
記得小時候,每逢重要節日,父母總會帶著全家人去酒樓聚餐。那種期待和興奮至今記憶猶新。然而時過境遷,現在的家庭更傾向于在家中設宴款待親朋好友。這種轉變背后有著復雜的社會心理因素。
一方面,疫情過后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很多家庭的收入增長放緩甚至出現下降。在這種情況下,精打細算成為必然選擇。另一方面,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家庭氛圍的營造,在家設宴不僅能節省開支,還能營造出更加溫馨親密的氛圍。我的一位朋友就曾感慨道:"現在請客吃飯,與其花大價錢去酒樓吃預制菜,不如買些優質食材在家親自下廚,既經濟實惠又能增進感情。"
更關鍵的是,現代零售業的發展為家宴提供了極大便利。走進任何一家大型超市,琳瑯滿目的預制菜品讓人目不暇接。從佛跳墻到東坡肉,從清蒸魚到紅燒獅子頭,幾乎所有的酒樓招牌菜都能在超市找到半成品。這些預制菜經過簡單加熱就能達到不錯的味道水準,大大降低了在家設宴的門檻。一位資深餐飲從業者告訴我:"現在的消費者越來越精明,他們發現同樣的預制菜,在酒樓的價格可能是超市的三到五倍。這種價格落差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
04 部分酒樓轉型失敗反而更虧錢
面對客流量持續下滑,不少酒樓經營者試圖通過轉型來扭轉頹勢,但結果往往事與愿違。我采訪過佛山一家有著三十多年歷史的老字號酒樓,他們去年投入巨資將店面改造成時尚餐廳,主打年輕消費群體。然而由于菜品創新不足,服務理念陳舊,最終在開業半年后就黯然收場。酒樓經理無奈地說:"我們以為換個裝修就能吸引年輕人,結果發現現在的消費者要的是全方位的體驗升級。"
更令人唏噓的是那些轉型自助餐的酒樓。表面上,自助餐模式似乎能吸引更多客流,但實際上卻暗藏風險。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餐飲顧問告訴我:"自助餐對成本控制要求極高,稍有不慎就會陷入虧損。很多酒樓轉型后才發現,客流雖然增加了,但人均消費和翻臺率都大幅下降,最終得不償失。"這些失敗的轉型案例不僅消耗了酒樓的資金儲備,更打擊了經營者的信心。
![]()
05 消費者對酒樓的菜品存在詬病
在與多位餐飲消費者的交流中,我聽到了許多真實的聲音。最突出的問題是菜品創新乏力。一位90后白領直言不諱地說:"很多老酒樓的菜單十年如一日,連裝盤方式都一成不變。我們這代人追求新鮮感,這樣的菜品實在提不起興趣。"更令人擔憂的是,為了控制成本,不少酒樓大量使用預制菜替代現做菜品。上海某老字號被曝光5500元一桌的宴席中預制菜占比超過70%,這一事件在消費者中引起軒然大波。
服務質量的下降也是消費者詬病的重點。在人力成本上漲的壓力下,不少酒樓縮減服務人員數量,導致服務質量明顯下滑。一位經常應酬的商務人士抱怨道:"現在去酒樓吃飯,叫個服務員要等半天,上菜速度慢,服務態度也大不如前。這樣的用餐體驗,怎么對得起動輒人均幾百元的消費?"
![]()
總的來說,這場酒樓關停潮背后,反映的其實是消費升級與消費降級并存的復雜局面。一方面,消費者對餐飲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追求個性化、品質化;另一方面,經濟下行壓力使得大眾消費更加理性務實。夾在中間的傳統酒樓既無法提供新穎的就餐體驗,又難以在價格上與小而美的餐廳競爭,最終只能被市場淘汰。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變革并非全無積極意義。它促使整個餐飲行業開始反思傳統經營模式的弊端,倒逼企業進行轉型升級。一些有遠見的酒樓已經開始嘗試轉型為精品餐飲、主題餐廳等新業態。或許,這場看似殘酷的洗牌正是中國餐飲業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
站在行業觀察者的角度,我認為酒樓的困境給所有餐飲從業者都敲響了警鐘: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固守傳統就意味著落后。只有主動擁抱變化,深入了解新一代消費者的真實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畢竟,商業的本質永遠都是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而不是固守一成不變的經營模式。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