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3 歲的楊振寧先生走了!
2
這位曾用智慧之光照亮中國現代科學百年進程的世紀老人,終究在時光長河中走完了他漫長而輝煌的一生。
3
國家失去的,不只是物理學界的一座高峰,更是一位心系華夏命運的赤誠學人,一個敢于挑戰權威、打破認知邊界的先鋒人物。
4
那些伴隨他一生的誤解與爭議,如今也到了該被重新審視、徹底澄清的時候了……
![]()
5
科學豐碑背后,是中國人的底氣
6
誰能料想,一位來自中國的理論物理學家所提出的構想,竟能與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麥克斯韋建立的電磁場方程比肩而立,共同構成現代物理學最堅實的三大基石?
7
而楊振寧與他的合作者米爾斯于 1954 年完成的“楊-米爾斯規范場論”,正是這一偉大體系的核心支柱之一。
8
彼時他們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并肩工作,歷經百余個日夜的推演與驗證,反復修正數學結構,最終構建出一套能夠統一描述電磁力和弱核力相互作用的全新理論框架。
![]()
9
這項成果一經發表,便為后續粒子物理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弱電統一理論得以確立,標準模型逐步成型,其深遠影響直接催生了1979年、1984年及1999年三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重大突破——無一不是站在“楊-米爾斯理論”這一巨人肩膀之上取得的成就。
10
年僅35歲時,他便與李政道攜手憑借“宇稱不守恒”研究摘得諾貝爾獎桂冠。
11
這是歷史上首次有華人科學家登上諾貝爾物理獎的領獎臺,消息傳回國內,整個學術圈為之震撼,無數青年學子深受鼓舞。
12
要知道,在此之前長達三十年的時間里,“宇稱守恒”被視為自然界不可動搖的基本法則,幾乎無人敢質疑它的絕對性。
![]()
13
他們二人夜以繼日地分析實驗數據,在實驗室里熬過一個又一個凌晨,終于從鈷-60原子核衰變的現象中捕捉到關鍵證據——原來在微觀粒子世界中,左右并非對稱,宇稱確實可以被打破!
14
這種直面全球科學共識、勇于顛覆傳統的膽識,即便放在今天來看,依然令人肅然起敬。
15
我始終無法理解為何總有人帶著偏見嘲諷:“他最重要的成果都是在國外做的。”
16
科學探索屬于全人類,但科學家心中永遠裝著故土山河!
17
他在美國從事研究期間,書桌最顯眼的位置始終擺放著一張西南聯大的老照片,那是他精神的源頭,是他信念的錨點。
![]()
18
1964年,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成功引爆的消息傳來,他在紐約辦公室聽到廣播后,瞬間熱淚盈眶。
19
后來他對友人坦言:“那一天,是我人生中最激動的時刻。”——因為我們中國人靠自己的力量,也能完成世界級的大科學工程!
20
這份深埋心底的民族自豪感,遠比任何口號都更加真實、厚重。
21
歸國不是養老,是燃燒最后的光
22
2015年,93歲高齡的楊振寧正式宣布放棄美國國籍,將戶籍遷回北京清華園,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歸國公民。
![]()
23
消息傳出后,網絡上立刻涌現出大量冷嘲熱諷的聲音:“年紀大了才回來享清福”“在國外混不下去了,想回國撈名聲”。
24
說出這些話的人,恐怕從未了解過他回國后的實際生活:每日奔波于講臺、會議室與實驗室之間,腳步不停,精力不減,何來“養老”一說?良知何在?
25
早在1971年,中美尚未建交之際,他就頂著巨大政治壓力,成為新中國成立后首位訪問中國大陸的美籍華人科學家。
26
周恩來總理親自接見他,他開口第一句話便是:“我國基礎科學研究要如何追趕世界前沿?”
![]()
27
自那以后,他每年堅持多次往返中美,足跡遍布全國重點高校與科研機構,為中國科技發展奔走呼吁。
28
上世紀80年代初,他牽頭募集數百萬美元資金,發起“中國學者訪問普林斯頓計劃”,資助近百名中國青年學者赴美深造。
29
如今北大、清華許多學科帶頭人,當年正是通過這個項目走出國門,學成歸來后撐起了中國基礎研究的一片天,這樣的貢獻難道不值得銘記?
30
他曾不止一次強調,清華高等研究院是他“一生最后一項必須做好的事業”。
![]()
31
剛回到清華那幾年,他個人捐出100萬美元,并積極聯絡海外友人,累計籌措超過1500萬美元,用于購置尖端設備、建設現代化實驗室。
32
為了引進頂尖人才,他專程飛往美國,連續三天與姚期智院士深入交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打動對方放棄美國優渥條件,毅然回國參與創建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實驗班。
33
常有人拿他與鄧稼先先生對比,指責“鄧稼先隱姓埋名獻身戈壁才是真愛國,你待在國外就是不夠忠誠”。
![]()
34
這種言論實屬荒謬!
35
鄧稼先先生扎根荒漠數十載,為“兩彈一星”事業耗盡心血,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這一點毋庸置疑。
36
可楊振寧則是在國際舞臺上搭建起中外科學對話的橋梁,把先進的科研理念帶回祖國,推動中國理論物理走向世界前沿,這同樣是沉甸甸的報國之舉。
37
愛國本就不應只有一種形式。有人堅守國土默默耕耘,有人遠走他鄉開拓視野、為國爭光,為何非要分出高低貴賤?
![]()
38
半世紀爭議,該畫上句號了
39
圍繞楊振寧的輿論風波,很大一部分集中在私人生活領域。
40
2004年,82歲的他與28歲的翁帆登記結婚,消息公布后,各種流言蜚語隨之而來。
41
有人編造段子惡意調侃,有人私下議論不堪之語,甚至將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當作娛樂八卦的對象,對其私生活肆意評頭論足。
42
我想問一句:兩個成年人自愿結合,彼此扶持共度余生,究竟傷害了誰的利益?
![]()
43
翁帆原是汕頭大學的學生,因接待任務與楊振寧相識,經年累月的交往中建立起深厚情感,最終決定攜手同行。
44
這是他們兩個人的選擇,無關公眾,外人有何資格橫加指責?
45
拿一位畢生奉獻于科學的老教授的婚姻去博取眼球、進行道德審判,實在太過失禮。
46
還有人刻意貶低他的實際貢獻,聲稱“他只會搞抽象理論,沒給中國帶來具體價值”。
47
這些人是否聽說過我國的自由電子激光裝置?
![]()
48
本世紀初,關于是否建設這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內學術界爭論激烈,不少人認為技術難度太大、投入過高,主張暫緩或放棄。
49
關鍵時刻,楊振寧挺身而出,向科技部提交多份詳盡報告,系統闡述該裝置在材料科學、生命醫學等領域的戰略意義,并親赴上海參與技術論證會,指導方案設計,最終促成項目立項。
50
如今位于上海的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已躋身全球領先行列,能實現原子尺度上的動態觀測,極大提升了我國前沿科研能力——這難道不是實實在在的國家戰略收益?
![]()
51
他還協助北京大學建立理論物理研究所,向中央提交《關于中國科技發展的幾點建議》,推動多項重大科研布局落地實施,這些功績難道能輕易抹殺?
52
半個世紀以來,爭議從未遠離他:從年輕時獲獎引發的關注,到晚年回國執教招致的非議,紛擾不斷。
53
但他從未公開回應,也未曾為自己辯解,只是安靜地教書育人、籌建平臺、提攜后輩,一步一個腳印踐行著知識分子的責任。
54
一位活過了103個春秋的老人,將畢生精力傾注于科學探索與教育振興,從未追逐名利。
55
作為后輩,我們欠他一個客觀公正的歷史評價,更欠他一份應有的尊重與敬意。
![]()
56
結語
57
楊振寧先生雖已離世,但他留下的科學遺產與精神火種將長久照亮后來者的道路。
58
那些曾經的誤解、偏見與無端指責,是時候徹底放下了。
59
我們應當銘記的,是他為中國科學贏得的世界級尊嚴,是他對這片土地深沉而持久的熱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