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劉知趣,作者:劉知趣,頭圖來自:AI生成
2023年,Netflix上線的韓劇《黑暗榮耀》爆火,講述了一名校園暴力受害者多年以后精心策劃復仇的故事。劇情之外,更令觀眾深思的,是其背后所暗藏的社會情緒,壓抑、隱忍,以及長期積累的憤怒。
而在日本,NHK鏡頭下的多部紀錄片,揭示了深層的社會結構性困境:大量非正式雇員與中年女性在就業歧視、育兒重負與社會保障缺位的夾縫中艱難維生;與此同時,許多老年人即便一生努力工作,在養老金微薄、醫療支出高昂的現實下,仍然難逃“老后破產”的命運。
這些日韓的文化作品,無論風格如何迥異,似乎都在共同指向同一種社會狀態:“努力就能成功”的敘事正在失效。個體在龐大的社會結構中深深的無力感。年輕人面對高房價、職場內卷、高昂育兒成本時的退縮與迷茫,以及傳統家庭觀念與現代生存壓力之間的劇烈撕裂。
東亞似乎正走在同一條發展路徑上,一條表面繁榮、內里焦慮的現代性之路。
一、壓縮式的現代化發展
東亞三國的發展,有一個共同的底色,那就是“壓縮式現代化”。
這一概念最早是由韓國社會學家韓相震提出,后來被廣泛用于分析后發國家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集中完成工業化、城市化、教育普及和社會結構轉型(中產崛起)的過程。日本從1950年代到1980年代實現了經濟騰飛,韓國在1960年代至1990年代創造了“漢江奇跡”,中國則是在1980年代改革開放后開啟了持續四十多年的高速增長,2010年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相比之下,歐洲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更為漸進。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中期,社會有充足的時間逐步建立勞工制度、福利體系以及工會力量。美國19世紀末就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但直到1930年代“新政”時期才構建現代社會保障體系。
簡單來說,歐美社會的“軟件”——制度、文化、心理,有足夠的時間匹配經濟與技術這些“硬件”的發展。
而東亞三國,走的是“先上車,后補票”的路徑。經濟一路狂奔,但社會保障與調節機制相對滯后。
日本在1980年代形成了“終身雇傭制”與“年功序列制”,雖然穩定了戰后秩序,卻也導致了職場僵化以及性別不平等。韓國在樸正熙時代推行出口導向戰略,催生了三星、現代等大財閥,但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被持續壓縮。中國依靠“土地財政+制造業出口”實現了經濟增長,但在大城市,房價收入比持續攀升,地方債務壓力不斷加大。
勞動保障的差距尤為明顯。日本早在1987年就將“過勞死”(Karoshi)正式認定為工傷,此后政府多次修訂《勞動基準法》。但據日本厚生勞動省2022年統計,全年仍有超過2000人因為過勞申請工傷賠償。
韓國統計廳數據顯示,2023年15–29歲的青年失業率為7.3%,非正式就業占比超過33%。曾被稱為“三拋世代”(拋棄戀愛、結婚、生育)的韓國青年,如今已經演變成了“五拋世代”(再拋棄住房和人際關系)。
在中國,年輕一代在一趟高速的列車上喘不過氣,正流行起“躺平”“45度人生”,在卷不動和逃不掉之間反復橫跳。
反觀歐美,盡管也存在著貧富差距與青年焦慮,但社會安全網更為厚實。以德國為例,政府為失業青年提供了大量的職業培訓、實習補貼和住房支持,2023年青年失業率穩定在了5.8%。
北歐國家更是通過高稅收高福利,將生育、教育、醫療成本社會化,降低個體壓力。瑞典法律規定父母共享480天帶薪育兒假,2023年總和生育率維持在1.71,遠高于東亞水平。
這種“壓縮式”發展還帶來另一個獨特的現象:代際期望的錯位。
在日本,泡沫經濟時期成長起來的父母普遍相信“努力就有回報”,他們將這一套信念傳遞給了子女。但當年輕人步入職場,卻遭遇了終身雇傭制瓦解、非正式雇傭增加、房價高企、晉升緩慢,“奮斗敘事”崩塌,這種“預期落差”引發了強烈的心理失衡,讓許多年輕人陷入了價值感的虛無。
歐美社會對“成功”的定義則更為多元。美國雖然也強調“美國夢”,但也接納“平凡的人生”。一個人可以當藍領、開小店、住郊區,只要生活穩定,就不會被認為是失敗。
很多國家甚至將“不工作”視為一種生活方式,比如西班牙的慢生活文化、意大利的“dolce far niente”(無所事事的甜蜜)。
二、儒家文化圈的制度慣性
東亞三國還共享一個深層次的文化基因:儒家傳統。
這一體系強調孝道、勤勉、秩序與集體責任,曾在工業化初期提供了強大的動員能力。但當經濟增速放緩時,這套邏輯便轉化為了個體的壓力。
在歐美國家,個人價值更多是由自我實現來定義。一個人可以選擇不婚、不育、不買房,只要活得自在,社會不會過度評判。但在東亞社會,“成家立業”常常被視為人生必經的儀式,否則就是“失敗者”。
這種觀念,在很多影視作品中反復出現。日劇《逃避雖可恥但有用》里,女主角選擇“契約婚姻”,表面看是女性自主,實則是對傳統婚姻制度的妥協;韓劇《我的解放日志》里,三兄妹在首爾打拼失敗后返鄉,卻被鄰里視為是“沒出息”。
“孝道”文化也帶來了經濟與情感的雙重負擔。在東亞,父母通常要為女承擔買房首付、結婚、子女教育等巨額支出。這種代際轉移支付不計入GDP,卻是中產生活的重要支柱。而子女則要背負起“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家族期待,形成一種非正式的家庭契約。
這種模式在經濟上升期尚可維系,但在下行期極易崩盤。當房價達到一個家庭年收入的六七倍(首爾甚至達到17倍)、青年失業率攀升、生育成本動輒百萬,系統便很難繼續維持下去。
歐美的代際關系更為松散。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只有約20%的年輕人在購房時獲得了父母的資助。歐洲的許多國家,子女成年后與父母關系更像是朋友,而非責任的綁定。法國甚至“父母不幫買房”被視為獨立的象征。
此外,“面子文化”也在進一步加劇內卷。東亞的成功是被高度符號化的,住在哪兒、開什么車、孩子上什么學校……都會成為衡量價值的標尺。于是,哪怕收入有限、身心俱疲,表面也要“撐住”。
歐美社會雖然也有階層分化,但對“低調生活”的包容度更高。德國甚至存在著“隱形富豪”的文化,富人故意穿舊衣服、開小破車,避免被征更高的稅。
除此之外,儒家文化還塑造了獨特的“集體主義”心理。日韓職場強調“團隊精神”“服從上級”,個人意見常常被壓制;在中國,“合群”“懂事”是非常重要的品質,否則很容易遭受到排斥。
這種文化在工業化時代有助于效率的提升,但在知識經濟時代,卻很可能抑制創新和個性化發展。相比之下,歐美更鼓勵批判性思維、個人表達和試錯精神,這一點也在硅谷的創業文化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三、發展優先大于保障優先
中日韓的另一個共性,是國家長期奉行“發展主義”邏輯:經濟增長是最高目標,社會政策要服務于經濟效率。
日本在戰后通過“增長第一”的戰略實現了復興;韓國在1960~1980年代推行“五年計劃”,將資源集中于重化工業;中國改革開放以來,GDP增速長期作為地方政府的核心考核指標。
在這樣的大框架下,個體被視為是“發展單元”,需要努力工作、買房消費、結婚生子,因為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擴大內需、穩定社會。但當個體陷入困境時,公共支持又往往滯后。
以生育政策為例:日本從1994年推出了“天使計劃”,30年累計投入50萬億日元,但2023年總和生育率僅為1.20;2023年,韓國生育率已經降到了0.72,全球最低,政府提供每個孩子最高1億韓元的補貼,然而收效甚微。中國2021年放開三孩,多地推出了育兒補貼,但“生得起、養不起”仍是普遍焦慮。
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24》數據顯示,東亞三國生育率均遠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而法國、瑞典等國家通過系統性支持,全民托育、長產假、住房補貼,將生育率穩定在了1.8左右。
東亞的邏輯是:先奮斗,再享受福利;而歐美的邏輯是:先有保障,再談奮斗。
在福利制度設計上,中日韓同樣存在著明顯的短板。東亞三國的保障體系仍然以“繳費型”為主,覆蓋范圍和保障水平有限,尤其是對靈活就業者和農民工群體。韓國的國民年金制度繳費比例高,但未來支付能力受人口結構的挑戰,預計在2055年耗盡;日本公共養老金雖然覆蓋很廣,但替代率下降,2022年65歲以上老年人的相對貧困率高達19.6%。
北歐國家的生育支持更為系統,全民免費托育、超長帶薪產假、住房補貼、教育免費。生育不再是單個家庭的“犧牲”,而是社會的共同責任。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讓年輕人不必都去擠高考的獨木橋,也能獲得體面的收入;法國的“35小時工作制”和每年五周的帶薪休假,保障了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這些制度的背后,是一種不同的國家哲學:社會不是經濟的附屬品,而是發展的目的本身。
四、經濟奇跡背后的代價
可以說東亞三國的發展路徑,既有歷史的必然,也有文化的慣性。
我們都用三四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的百年之路,創造了經濟奇跡,卻也為此付出了高壓力、低生育、強內卷、弱連接的社會代價。
但這并不意味著路徑鎖定。
日本正在嘗試改革“過勞文化”,推動遠程辦公和性別平等;韓國年輕人用“辭職潮”和“低欲望生活”表達對系統的疏離與抗議;中國也在探索“雙減”“保障性住房”“育兒支持”等新的路徑。
或許,真正的出路并不在于直接復制歐美模式,而是在東亞的文化土壤上,長出一種全新的現代性:既能保持勤奮與秩序,又能容納松弛與多元;既能尊重家庭,又不綁架個體;既能追求發展,又不忘人的尊嚴。
我們不需要成為別人,只需要讓普通人活得更有希望。
畢竟,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不在于有多少的高樓大廈,而在于它能否善待每一個普通人。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劉知趣,作者:劉知趣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hezu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97074.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