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6日,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以下簡稱“全國博創賽”)總決賽將在泉州晉江國際會展中心啟幕。
這是我國博士后制度實施40周年之際舉辦的一場高水平青年科技人才賽事,以“博創引領四十載 智匯賦能向未來”為主題,吸引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及14個獨立組隊的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設站單位共46支代表隊參賽。參賽項目8006個,參賽人數達3.6萬人,入圍總決賽項目1743個,參賽的博士、博士后2950名,參賽項目數和人數均超過第一屆、第二屆。
這場規模最大、層次最高、覆蓋面最廣的全國博士后賽事,為何花落泉州?這座城市,到底有怎樣的底氣?
![]()
“博創賽燈光秀”主題活動通過前沿的光影技術,點亮泉州中心市區和晉江兩岸夜景,持續為大賽造勢。 泉州晚報社融媒體記者 吳宗寶 攝
底氣一:
產業“家底”
千億集群與創新賽道的精準契合
泉州厚實的產業“家底”,就是大賽落地泉州最大的底氣。
作為“晉江經驗”發源地,以及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全省民營經濟和傳統制造業重要基地,泉州孕育了紡織服裝、鞋業、石油化工、機械裝備、建材家居、食品飲料、工藝制品、紙業印刷、電子信息等九大千億產業集群,其中紡織服裝產業年產值突破7000億元。
然而,泉州從未止步于“規模優勢”。近年來,泉州持續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而博士后群體正是破解轉型難題的關鍵力量。
從“制造大市”到“智造強市”的“剛需”,與大賽賽道形成了天然的“榫卯結構”。從本屆大賽設置的7大賽道看,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高端裝備制造與機器人、新材料與石油化工、現代農業與食品等重點領域,恰好精準對接泉州的產業升級方向。
以高端裝備制造賽道為例,福建南方路面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博士后團隊早已給出答案——由楊建紅博士后團隊主導研發的高端干式機制砂生產裝備,突破了“立軸沖擊破碎+空氣篩分”核心技術,解決了傳統機制砂粒形差、石粉含量高的難題,應用于港珠澳大橋,替代進口設備節省成本30%,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超億元。
“博士們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更是顛覆性思維!”南方路機研究院綜合辦公室主任董靜萍告訴記者,“他們教會我們用‘用戶數據’而非‘經驗’定義產品。”
如南方路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這種扎根實體經濟的創新需求,正是博士后創新創業的最佳“試驗場”。數據顯示,泉州30家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6家省級創新實踐基地已實現8大重點產業全覆蓋,形成了“企業出題、博士解題、市場驗題”的良性生態。
民營經濟占比超八成,在萬億經濟城市中獨占鰲頭的泉州,民企主體已然成為博士后成果轉化的“超級孵化器”。
“這個項目聚焦籃球和戶外兩大使用場景,將人工智能算法、機器人技術、柔性材料設計、人體生物力學等技術有機結合,有望為市場提供消費級外骨骼鞋裝備。”在安踏集團的博士后工作站里,運動生物力學博士李昂帶著“金剛狼人工外骨骼項目”備戰大賽。他選擇泉州的理由很直接:“這里的研發緊貼市場,實驗室里的成果能最快變成貨架上的產品,期待在這次大賽中接受行業檢驗!”
這樣的轉化效率在泉州并非個例。盼盼食品依托晉江高科技園區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進的曾少甫博士后團隊,成功突破天然防腐劑微膠囊化關鍵技術,在較短時間內就實現產業化應用,使烘焙防腐效率提升2倍以上;針對廚衛產品表面處理的“卡脖子”問題,九牧集團劉小龍博士團隊研發的新型耐指紋金屬黑鉻仿生復合材料,不僅解決了行業痛點,更推動企業主導制定了全球首個衛浴行業國際標準ISO23100:2024;石獅園博士后工作站的蔡濤團隊累計調研服務服裝產業鏈企業200多家,其中與森寶紡織合作開發的“親膚性功能面料評價技術”,已被特步等知名品牌廣泛應用,帶動產值超2億元……
泉州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高效轉化能力,就是大賽所倡導的“產學研融合”理念的生動實踐。
底氣二:
人才“磁場”
政策體系與服務溫度的雙重引力
“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是大賽落地泉州最強的“磁場”。
泉州,古有“市井十洲人”的開放盛景,如今更是用心用情打造最優人才生態,以人才“港灣計劃”為統領,系統構建“1+5+N”人才政策體系,開展人才人口“雙增”行動,集聚各類人才,持續擦亮打響“海絲泉州·人才港灣”品牌,以真情實意引育人才、服務人才、成就人才,讓人才居者自豪、來者依戀、聞者向往。
“建站補助100萬元、在站生活補助10萬元、出站留泉補助30萬元”,這組下足“血本”的政策,見證了泉州招引博士后人才的良苦用心。從1999年晉江設立全國首個縣域博士后工作站開始,泉州已構建起覆蓋“建站補助+培養激勵+成果獎勵”全周期的資金支持體系,不斷改善博士后的成長環境,形成了博士后人才來泉就業創業的服務閉環。
就在今年5月,為充分發揮大賽引才聚才效應,吸引優秀博士后人才和優質項目落地,泉州市專門出臺了《關于促進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人才項目落地的若干措施》,集成個人獎勵(最高100萬元)、進站補助、項目梯度扶持等全鏈條政策包,開辟“免申即認”通道及提供住房、子女就學“一攬子”服務保障等,以“真金白銀+暖心服務”為人才和項目落地泉州提供支持。
![]()
今年7月,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走進博士后站點”主題采訪活動在泉州舉行。泉州晚報融媒體記者 林勁峰 攝
作為大賽總決賽承辦地,晉江還“加碼”出臺《晉江市關于推動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以賽促引”的若干措施》,從提供大賽落地項目梯度獎勵和免租創業空間、支持創新型企業培育、強化多元金融賦能等9個方面,“真金白銀”吸引優秀博士(后)人才項目落地。其中,對大賽總決賽金、銀、銅、優勝獎項目以及其他入圍總決賽項目在晉江落地的,分別給予100萬元、50萬元、30萬元、20萬元、5萬元補助。
福建泉工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鐘迦對博士后工作站的價值深有體會:“以前和高校合作,博士生畢業就項目中斷,工作站建立后實現了長周期研發,人才留存率顯著提升。”這背后,離不開泉州精心打造的“全鏈條”人才服務體系。
泉州市博士后工作經辦人侯碰旭介紹:“一方面,給錢給政策一點不含糊,建博士后工作站有錢補、博士后人才在泉工作有錢發、參賽落地項目也有錢獎,從頂層政策到具體補貼都想得特別周到;另一方面,服務也跟得上,人才擔心的住房、孩子上學問題都幫著搞定,辦事還能走便捷通道,就連企業和博士后搞研發也幫著牽線搭臺,就是讓博士后人才在泉州安居樂業。”
“泉州以實事求是的姿態,全方位支持博士后人才扎根發展,特別是要讓博士后拎包入住、潛心創業,把精力都放在科研上!”侯碰旭介紹,政策扶持上,建站有補貼、在泉有資助、落地有獎勵,多層次資金保障精準到位;服務配套上,著力解決住房、子女教育等關鍵需求,暢通辦事通道,并主動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推動研發落地。通過“給力政策+走心服務”,泉州讓博士后人才“來了就能扎根,創業更有信心”。
底氣三:
開放“窗口”
海外僑胞與海絲基因的獨特優勢
泉籍僑胞,始終是泉州發展最可靠、最重要的力量。
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馬可·波羅筆下的“東方第一大港”,泉籍僑胞約1000萬人,遍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占全國1/6、全省1/2,位居全國25個設區市重點僑鄉首位。
近代以來,懷著“下南洋,探大錢”愿景遠渡重洋的華僑們,將在外打拼積攢的錢財以“僑批”等形式寄回故鄉;抗戰年代,海外僑胞或回國參加革命,或發起“南僑總會”等組織抗日救亡。新中國成立以來,泉州第一所綜合性大學——華僑大學、第一個外資開發區——安平開發區和第一座國際機場——泉州晉江國際機場,都是僑胞建設家鄉的縮影。改革開放以來,外商投資企業1.3萬多家,其中僑商和港澳同胞投資興辦的企業約占80%。
這樣的優勢,體現在本屆大賽海外境外(“一帶一路”)賽的報名參與“熱度”上。
此次大賽充分發揮福建省融合兩岸、通達世界的區域優勢,海外境外(“一帶一路”)賽吸引6449名海外青年人才報名1361個參賽項目,參賽人員來自59個國家和地區,覆蓋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五大洲,其中共建“一帶一路”國家39個。對海外青年人才吸引力不斷提升,成為本屆大賽的最大亮點之一。
如今,泉州這座“世遺之城”正以海納百川、開放創新的姿態,誠邀來自全球的英才共赴一場“盛會”。
![]()
清源創新實驗室博士后在實驗室操作臺前工作。泉州晚報社融媒體記者 林勁峰 攝
底氣四:
創新“生態”
敢為人先與辦賽經驗的“長期積淀”
“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泉州晉江不斷積蓄“敢拼、愛拼、善拼”的精神力量。
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晉江緊抓政策機遇,勇立潮頭,打造多個全國縣域第一,開創一系列改革先河,闖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全面發展之路。
1999年12月,泉州晉江設立的全國首家縣域經濟體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就是“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的真實寫照。這個誕生于世紀之交的區域性博士后工作總站,幫助當地民營企業破解了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規模小、經濟效益低、高端人才匱乏等瓶頸,成為民營經濟騰飛的科技孵化器。
26年來,泉州博士后平臺數量穩步增長,目前國家級工作站數量位居全省前列。據統計,目前泉州已累計建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0家、省級創新實踐基地27家,累計培養博士后研究人員320名,總量位居全省前列,覆蓋信息技術、紡織鞋服、機械設備、新材料、建材家居、智能制造、石油化工、工藝制品等八大重點產業,取得發明專利291項,實現成果轉化經濟效益超10億元。這種長期積淀形成的“創新生態”,為大賽提供了堅實基礎。
而承辦這樣高規格的創新創業大賽,對泉州而言,并非“從零開始”,而是量的積累、質的飛躍!
近年來,泉州已成功舉辦福建省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同心杯”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大賽、“泉州杯”北京大學1898創新大賽等一系列重要賽事,形成了成熟的賽事機制和豐富的辦賽經驗。
去年12月在泉州晉江成功舉辦的福建省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就是最接近本屆賽事的成功“演練”。再回首,精彩歷歷在目——在那場規格最高、項目最多、水平最高、影響最廣的綜合性全省職業技能賽事上,賽場之內,包括泉州代表隊在內的1997名技能高手同臺競技,彰顯了技能之美、工匠精神;賽場之外,泉州絕技驚艷亮相,展現了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卓越的技藝傳承。
為迎接本屆大賽總決賽,泉州、晉江兩級更是以高標準、嚴要求、爭一流的全力沖刺狀態,堅持“以賽興城、以賽促產、以賽聚才”理念,精心籌備、周密組織,舉全市之力推進各項籌備工作。
在人社部與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泉州緊扣“辦出特色、辦出成效”要求,奏響了“以賽為媒,聚才興業”的強音。從專班統籌到賽時指揮部高效運轉,從37個部門協同到媒體國企聯動,整座城市以“一盤棋”的格局,將大賽籌備化作一場關于創新、機遇與未來的精密實踐。
細節處見真章。住宿上,44家酒店距賽事場館車程均在40分鐘以內,并安排后勤、安保、醫療等服務;餐飲上,推行“一餐一碼”分時定制用餐,設立會場固定就餐區與“美食市集”,同步保障特殊飲食需求;出行上,采用“專車+包干+穿梭”運輸模式保障運力,投入大巴車、中巴車、專車等各類車輛430輛,確保出行通暢;接待上,針對不同嘉賓以“一人一策”“一對一陪同團”“1+1+N”等模式精準施策,招募和培訓志愿者622人,確保場館、酒店、場站等點位各項服務銜接順暢,讓每位嘉賓感受到“此心安處是吾鄉”的誠意;安保上,配備了治安交通警察、消防人員、保安人員等2000多人,加強重點區域、重點部位、重點時段防控力度,確保“萬無一失,絕對安全”;綜合保障上,醫療、通信、氣象、水電氣的全方位護航……大到舉全城之力,小到“一對一”服務,只為見證一場人才創新“煙火”在晉江之畔璀璨綻放。
求賢若渴、惜才如金的泉州,早已把目標定在了超越“辦好一場大賽”的范疇:以大賽為紐帶,誠邀廣大博士后人才在泉州這個人才的“夢想港灣、事業港灣、生活港灣”實現自身價值,讓更多創新項目成果在這座愛拼敢贏的城市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這,就是大賽落地泉州最深層的答案!
來源/網信福建、泉州通客戶端
編輯/沈艷
校對/陳佳穎
編審/李行云
點“在看”的人,都越來越美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