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人口大國、勞動力大國,人工智能要是把勞動力廢了,社會可能會混亂。人工智能到底會不會取代人類的勞動力?”
鄭強教授的這一言論并非杞人憂天。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確實有許多行業和崗位受到了沖擊。從工廠流水線的裝配工作,到辦公室里的一些數據錄入、文件處理任務,甚至是客服接線等工作,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預測,未來有24%的制造業、22%的零售業將被AI取代。編程、寫作、翻譯等職業被AI替代的程度更是高達80%以上。麥肯錫也預測到2030年,全球約15%勞動力(4億人)可能面臨崗位調整。
但就此斷言人工智能會完全取代人類勞動力,還為時尚早。從歷史上看,每次重大的技術革命雖然在短期內會造成部分崗位的流失,但長期來看,都會催生出新的職業和就業機會。如工業革命時期,紡織機的出現使大量手工紡織工人失業,但也催生了工廠體系下的機械師、監工等新職業。電力革命中,馬車相關產業衰落,卻誕生了電力工程師、汽車修理工等200多種新職業。計算機革命讓打字員崗位幾乎消失,程序員等新興職業卻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人工智能同樣如此,它在取代一些工作的同時,也創造了AI訓練師、人機交互設計師、倫理審計師等新職業。而且,人類所具有的一些特質是人工智能難以企及的。比如創造力,藝術創作領域,AI繪畫作品雖能賣出高價,但與人類藝術大師的作品相比,仍有巨大差距,人類的藝術創造力是獨一無二的,AI無法真正擁有。再如情感共鳴,在心理咨詢和教育領域,患者對AI咨詢的滿意度遠低于人類咨詢師,學生接受AI輔導時學習動力會下降。在復雜決策、道德判斷等方面,人工智能也存在明顯的局限。
對于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而言,一方面要重視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市場的沖擊,做好就業結構調整和職業培訓等工作,幫助勞動者提升技能,適應新技術帶來的變化,避免出現大規模的社會混亂;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積極引導人工智能技術與各產業深度融合,創造更多高附加值的就業崗位,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
人工智能不會完全取代人類勞動力,而是會與人類形成一種新的協作關系。人類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與人工智能相互補充,共同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在利用好這一強大工具的同時,確保人類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不動搖。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