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不僅改寫了歐洲歷史的關鍵篇章,更將一種古老熱病的溯源推至兩千年前鐵器時代的不列顛。
1812年夏,拿破侖·波拿巴率五十萬大軍入侵俄羅斯。至寒冬降臨,生還者十不存一。
![]()
史學家長期將這場軍事災難歸咎于斑疹傷寒 —— 一種由虱子傳播的致命疾病。但最新研究提出了不同結論。
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學家運用先進DNA分析技術,對拿破侖部隊士兵遺骸進行重新檢測。
他們未發現斑疹傷寒的痕跡,卻在士兵體內檢出引發腸熱病與回歸熱的病原菌。這兩種疾病很可能加速了大軍的潰敗。
“運用當代科技檢測埋葬兩百年的謎團,令人無比振奮。”論文第一作者、巴斯德研究所的尼古拉斯·拉斯科萬表示。
重新審視歷史懸案
兩個多世紀以來,學者們對拿破侖大軍在俄羅折戟沉沙的原因爭論不休。當時的軍醫與軍官記載的癥狀均與斑疹傷寒相符。
此前在發掘遺骸時發現的體虱與斑疹傷寒病原體(普氏立克次體)痕跡,更強化了這一認知。
然而新研究對此傳統觀點提出了挑戰。
拉斯科萬的團隊重新檢測了立陶宛維爾紐斯一處集體墓穴的樣本 —— 這里正位于法軍撤退路線上。
通過古微生物基因組學技術,他們從13名士兵的牙齒中提取出DNA。牙齒因能完好保存生物分子,成為古代DNA最可靠的來源。剔除環境污染物后,團隊對遺傳物質進行測序分析。
結果出乎意料:樣本中既無普氏立克次體,也無戰壕熱病原體(五日熱巴爾通體)的蹤跡。
取而代之的是兩種其他病原體:腸沙門氏菌與回歸熱疏螺旋體。前者引發腸熱病(含傷寒),后者導致回歸熱(一種以周期性高燒為特征的虱傳疾病)。
古DNA揭示更深層歷史
早前研究多采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古代遺骸中的病原體。但PCR技術對DNA完整性要求較高,而歷經數百年的樣本往往僅存微小片段,難以有效擴增。
拉斯科萬解釋:“古DNA嚴重降解為碎片,PCR技術難以奏效。我們的方法能撒開更廣的網,基于這些微小片段捕獲更廣泛的DNA來源。”
這種廣譜測序方法不僅鎖定了病原菌,更揭示了驚人的進化關聯:拿破侖士兵體內的回歸熱疏螺旋體菌株,竟與兩千年前鐵器時代不列顛發現的譜系相匹配。該古老譜系在歐洲延續數千年后,才被現代變種取代。
拉斯科萬強調:“這展現了古DNA技術重建傳染病歷史的非凡能力,是現代樣本無法企及的。”
多重因素導致軍事悲劇
研究為這場著名軍事災難提供了新視角:法軍從俄羅斯撤退途中,很可能并非毀于單一病因,而是多種傳染病與饑寒、疲憊共同作用的結果。
通過對塵封兩百年的謎題運用尖端DNA分析,研究者終于為歷史上最慘烈戰役中數萬將士的真正死因投下新的曙光。
該項突破性研究已發表于《當代生物學》期刊。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