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團隊成功重建了連接埃德蒙頓龍的完整軟組織輪廓。
![]()
美國古生物學家近日公布了一具軟組織表面保存完好的鴨嘴龍標本。這具距今約6600萬年的恐龍木乃伊化石,精細地保存了鱗片和蹄部的細節。
這一奇跡得益于一種稱為"黏土模板"的過程:恐龍被埋葬后,其外部軟組織表面通過一層厚度不超過1/100英寸的薄黏土"面具"覆蓋在骨骼上得以保存。
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們運用多種成像技術,重建了這種動物生前的軟組織外觀 —— 從頸部和軀干上方的隆起肉冠,到尾部的尖刺列,再到包裹腳趾的蹄狀結構。
結合化石足跡,鴨嘴龍的樣貌以前所未有的細節程度得以呈現。
恐龍木乃伊區
該研究的資深作者、芝加哥大學有機生物學和解剖學教授保羅·塞雷諾博士及其團隊,重新定位了懷俄明州中東部幾具著名恐龍木乃伊在20世紀初被發現的地點。
根據該大學發布的新聞稿,研究團隊劃定了一個緊湊的"木乃伊區",并發掘出兩具新的埃德蒙頓龍木乃伊 —— 一具是接近成年的幼體,另一具是剛成年的個體。這兩個個體都有大面積的連續外部皮膚表面得以保存。
資深作者澄清,這些恐龍木乃伊并非像埃及或其他地方由人為制作的木乃伊。
在這兩具恐龍木乃伊標本中,皮膚、尖刺和蹄部并非作為有機組織保存下來,而是作為在埋葬后不久在尸體表面形成的亞毫米級黏土薄膜保存下來。
"這是一層面具,一個模板,一層薄到一吹即散的黏土層,"塞雷諾說。"它是在一個僥幸的保存事件中,被吸附到尸體外部的。"
成像技術發揮作用
隨后,團隊使用了多種成像工具,如醫院和微型CT掃描、薄片分析、X射線光譜學、黏土分析以及對發現地點的考察。這一過程幫助他們理解了這種獨特保存方式的發生機制。
被曬干的尸體在突如其來的暴洪中被迅速掩埋,尸體表面的生物膜以靜電方式從濕潤的沉積物中吸附黏土,凝結成一層薄薄的模板層。這個過程能夠以三維形式捕獲真實的表面形態。在隨后的時間里,有機物質逐漸腐爛,而下面的骨骼則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上石化。
團隊必須清理化石,以暴露柔軟、如紙般薄的黏土邊界層。然后,他們利用3D表面成像、CT掃描以及同時代的足跡,來追蹤軟組織解剖結構,表征木乃伊內部和外部的沉積物,并將蹄部結構復原到足跡中。
數字藝術家也加入團隊,共同重建了這種鴨嘴龍的軟組織外觀和在松軟泥地上的運動姿態 —— 這場景發生在恐龍時代即將終結之時。
"這是我們第一次能夠如此自信地,完整看到一具大型恐龍長著軟組織的全貌,"塞雷諾表示。"在懷俄明州發現這些化石的荒地,是一個獨特的'木乃伊區',從大學本科生團隊多年考察收集的化石中,未來還會有更多驚喜發現。"
大型恐龍的完整軟組織輪廓
研究團隊成功重建了連接埃德蒙頓龍的完整軟組織輪廓。他們識別出一個連續的中線特征:它起始于頸部和軀干的一條肉質隆起,越過臀部后轉變為單排尖刺,一直延伸到尾部 —— 每個尖刺都對應著一節單獨的脊椎骨,并且彼此契合。
身體下部和尾部擁有最大的多邊形鱗片,不過大多數是直徑僅1-4毫米的卵石狀小鱗片,對于一種體長可超過40英尺的恐龍來說,其鱗片之小令人驚訝。新聞稿稱,肋骨部位保存的褶皺表明,這種鴨嘴龍的皮膚很薄。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最有趣的發現之一是這具化石恐龍的蹄部。團隊利用了對木乃伊足部的CT掃描和同一時期保存最完好的鴨嘴龍足跡的3D圖像,將前者"放入"后者中進行匹配。與前足僅以蹄部觸地不同,后足在蹄部后面還有一個肉質的腳跟墊。
"這些鴨嘴龍木乃伊保存了太多驚人的'首次' —— 有記錄以來陸地脊椎動物中最早的蹄狀結構、首個被確認長蹄的爬行動物,以及首個前后肢姿態不同的有蹄四足動物,"塞雷諾總結道。
該論文已發表于《科學》期刊。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