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天文觀測,科學家發現地球正以每年約 1.5 厘米的速度緩慢遠離太陽 —— 這個距離雖比指甲生長還慢,卻讓不少人擔憂:長此以往,地球會不會徹底脫離太陽引力,變成一顆在宇宙中流浪的星球?
![]()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搞懂地球 “遠離” 的原因,再看清太陽與地球的 “引力博弈” 終局。
地球遠離太陽的核心原因,是太陽的 “質量流失”。太陽通過核聚變持續釋放能量,每秒有約 400 萬噸質量轉化為光和熱(根據 E=mc2),這種質量虧損會導致太陽引力逐漸減弱。
![]()
而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本質是引力與離心力的平衡 —— 引力減弱后,地球只需稍遠的軌道就能維持平衡,就像甩動繩子上的小球時,手的拉力變小,小球會自然向外偏移一樣。
除了核聚變,太陽風也在加速質量流失。太陽持續向外噴發帶電粒子(太陽風),每年會帶走約 100 萬噸物質,進一步削弱引力。這兩種效應疊加,讓地球軌道每年向外 “漂移” 1.5 厘米。但這個速度極其緩慢:按此計算,1 億年后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僅增加 150 萬公里,相當于地日距離(約 1.5 億公里)的 1%,對地球氣候和生態的影響微乎其微。
![]()
更關鍵的是,地球不會一直 “緩慢遠離”,因為太陽的演化會提前終結這場 “漂移”—— 地球根本等不到 “徹底離開” 的那天。約 50 億年后,太陽會進入 “紅巨星階段”:此時太陽核心的氫元素耗盡,氦核開始聚變,外層大氣會急劇膨脹,將水星、金星甚至地球軌道吞噬。
在紅巨星階段,太陽的體積會膨脹到如今的 100 倍以上,表面溫度雖會降低,但輻射強度會大幅增加。屆時,地球即使沒有被太陽 “吞噬”,也會因強烈的輻射失去大氣層和液態水,變成一顆焦土星球。
![]()
而在這之前,地球的 “遠離” 速度即使略有加快,也遠趕不上太陽膨脹的速度 —— 兩者的最終結局是 “太陽主動靠近”,而非 “地球徹底逃離”。
退一步說,即便忽略太陽的演化,單從引力規律看,地球也很難 “徹底離開”。要脫離太陽引力,地球需要達到 “第三宇宙速度”(約 16.7 公里 / 秒),而目前地球繞太陽的公轉速度約 30 公里 / 秒,看似遠超第三宇宙速度,但這是維持圓周運動的速度 —— 要逃離,需額外獲得巨大的動能。而地球每年 1.5 厘米的軌道漂移,本質是軌道半徑的微小變化,并不會讓地球獲得逃離所需的動能,反而會因軌道半徑增大,公轉速度略微降低,始終被太陽引力束縛。
其實,地球與太陽的 “距離變化”,更像是宇宙中常見的天體演化現象。
![]()
就像月球也在以每年約 3.8 厘米的速度遠離地球一樣,這種緩慢的 “分離” 是引力系統能量損耗的自然結果,而非 “逃離” 的信號。對人類而言,更需要關注的不是億萬年尺度的軌道漂移,而是如何保護地球生態,應對近百年內的氣候變遷等現實問題。
總而言之,地球每年遠離太陽 1.5 厘米是事實,但這種緩慢的漂移既不會讓地球徹底離開太陽,也不會對人類生存造成短期影響。而太陽 50 億年后的紅巨星演化,才是決定地球最終命運的關鍵 —— 不過,那已是遠超人類文明尺度的遙遠未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