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2020年初,武漢疫情肆虐,醫院床位告急。
緊急時刻,國家撥款5億元,動員3萬建設者,僅用12天就建成了占地3.39萬平方米的雷神山醫院。
如今5年過去了,這座創造奇跡的醫院究竟變成了什么樣?是否真如網傳那樣被廢棄荒蕪?
![]()
從"不可能"到"中國速度"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當全國人民還沉浸在春節氛圍中時,武漢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醫療危機。
新冠病毒來勢洶洶,短短幾天內確診病例激增,各大醫院人滿為患,走廊里都擠滿了等待救治的患者。醫療資源嚴重不足,普通病房改成隔離病房,醫護人員超負荷工作,整個城市的醫療體系瀕臨崩潰。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下達了:12天內建成一座現代化傳染病醫院。按照常規建設速度,這樣的醫院至少需要2年時間,即使是臨時建筑也要1個月。但疫情不等人,時間就是生命。
![]()
接到任務后,中建三局立即行動。短短幾小時內,200多名管理人員和600多名工人火速集結。隨后幾天,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紛紛趕到,人數迅速增加到3萬多人。1400多臺建筑機械24小時輪班作業,工地燈火通明,機器轟鳴聲從未停歇。
設計師們連夜工作,用60小時完成了全部施工圖紙,各種建筑材料從全國各地源源不斷運到現場。江蘇、上海等地的企業緊急調配箱式板房,專業技術人員連夜趕赴武漢。
![]()
2月2日,火神山醫院建成交付。2月6日,規模更大的雷神山醫院完工驗收。兩座醫院的建成,不僅震驚了世界,更為武漢抗疫提供了強有力的醫療保障。全國2億網友通過"云監工"見證了這一奇跡的誕生,這種全民參與的熱情也成為抗疫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1名患者的生命接力
2月8日晚8點,雷神山醫院迎來首批患者。從這一刻起,這里就成了抗擊疫情的前線陣地。醫院共設置32個病區,配備1600張床位,其中重癥和危重癥床位占比超過60%,專門收治病情較重的患者。
![]()
在這67天里,雷神山醫院共收治2011名新冠患者,其中重癥和危重癥患者占大多數。最高齡的患者83歲,病情復雜且伴有多種基礎疾病。
面對如此嚴峻的救治挑戰,3000多名醫護人員晝夜奮戰,絕不放棄任何一個生命。他們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在污染區和清潔區之間來回奔波,每班工作6-8小時,脫下防護服時衣服都被汗水浸透。
![]()
數據顯示,經過精心救治,最終有1900多名患者康復出院,病亡率被控制在2.1%以下,這個數字放在全球抗疫史上都是了不起的成就。更令人欣慰的是,3000多名醫護人員實現了零感染,充分證明了防護措施的有效性和醫護人員的專業水準。
4 月 14 日,雷神山醫院最后 4 名患者轉至其他醫院繼續治療。隔天(4 月 15 日),醫院就舉行了休艙儀式,正式完成抗疫使命。從建設到休艙就 79 天,它不光寫下了一段抗疫傳奇,也為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劃下了階段性的句號。
![]()
24小時待命的"應急堡壘"
很多人以為雷神山醫院完成使命后就被拆除或荒廢了,但事實恰恰相反。這座醫院并沒有被閑置,而是轉身成為國家傳染病應急救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時刻保持著"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狀態。
走進今天的雷神山醫院,會發現這里并非網傳的雜草叢生。相反,由武漢市東湖醫院負責的專業維護團隊每天都在進行全方位的設備保養和環境維護。CT機、呼吸機等關鍵醫療設備每周定期開機檢測,確保隨時可用。負壓病房的通風系統、污水處理設施等核心裝置每日巡檢,各項指標始終符合醫療標準。
![]()
醫院的維護工作遠比想象中復雜,除了設備保養,還要定期更換老化部件,升級軟件系統,檢修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工作人員實行三班倒24小時值班制,確保任何時候都有人在崗。整個醫院區域每天進行全面消毒,保持醫療環境的潔凈標準。
更重要的是,醫院儲備的醫療物資按照戰時標準配置。防護用品、藥品、耗材等分類存放在專門的倉庫中,儲備量足以滿足1600張床位滿負荷運轉一個月。這些物資定期檢查有效期,及時更新補充,確保在突發情況下能夠立即投入使用。
![]()
為了驗證應急響應能力,相關部門定期組織實戰演練。演練內容包括病區啟用、設備調試、人員到位、患者收治等全流程。在最近一次演練中,從接收突發疫情指令到完成首批患者收治準備,整個流程僅用了22小時。這樣的速度證明了雷神山醫院"24小時快速響應"的實際能力。
這種"平戰結合"的管理模式看似成本不低,實際上卻是一筆非常劃算的投資。據測算,維持這樣一座應急醫院的年度成本約為2500萬元,僅為建設成本的5%。但換來的是整個城市面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的底氣和保障,這種安全感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
![]()
雷神山醫院新使命
除了應急備用功能,雷神山醫院還承擔起了另一項重要使命——成為公共衛生安全教育基地。在保留核心醫療功能的同時,醫院開辟了專門的展覽區域,向社會公眾開放參觀。
"12天建院歷程"展區是最受關注的部分。這里通過實物模型、歷史照片和互動體驗,讓參觀者真切感受當年建設的壯觀場面。可以看到建設者使用過的工具,了解模塊化建筑如何像搭積木一樣快速組裝,體驗當年2億網友"云監工"的實時畫面。展區還特別設置了時間軸,詳細記錄了從開工到交付每一天的進展情況。
![]()
"抗疫成果"展區則保存了大量康復患者的感謝信、醫護人員簽名的防護服、救治過程中使用的各種設備,都在無聲地講述著那段艱難卻充滿希望的歲月。展區還通過數據圖表展示了雷神山醫院的救治成果,讓參觀者直觀了解這座醫院在抗疫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據統計,自開放以來,雷神山醫院年接待參觀量已超過50萬人次。很多參觀者表示,走進這里不僅了解了抗疫歷史,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中國人民面對困難時的團結精神。
![]()
雷神山醫院從緊急救治的"生命方舟",到時刻待命的"應急堡壘",再到傳承精神的"教育基地",它不僅沒有被荒廢,反而以全新的姿態繼續守護著這座城市和這個國家。
這座5億元打造的醫院,用它的堅守證明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國速度"和"中國精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