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區劃調整是比較有意思的事情,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河南、河北(直隸)和山東這三個省省界的變遷。
河南和河北這兩個地理名詞是什么時候開始出現的?秦漢時期就有了。我們來看太史公司馬遷寫的《史記.項羽本紀》,劉邦對項羽說:“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
這里的河北和河南還只是地域名詞,泛指黃河以北地區和以南地區,并非行政區劃單位。山東也是如此,秦漢時期,山東指的是崤山以東的廣大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關東一詞通用。
河南和河北成為行政區劃名詞,開始于唐朝的河北道和河南道。
宋朝的時候,河北又被分為河北東路和河北西路。今河南地區則分為開封府、京東西路、京西北路和京西南路。
山東作為行政區域名詞則開始于金國,金人將宋國的“京東東路”和“京東西路”改成“山東東路”和“山東西路”。
黃河有個特點,容易改道,所以,唐宋的河北也并不一定全部在黃河的北岸。
元朝的時候,行政區劃簡單粗暴,黃河以北為行中書省,黃河以南就是河南江北行省。
明朝的時候,朱元璋又不直接以黃河為界,而是把黃河以北的 懷慶(府治為今河南沁陽)、衛輝和彰德(府治今河南安陽)等三府直接劃給了河南布政使司。明朝的京師(直隸)的南部則延伸到了今山東的東明縣和河南的長垣縣,而東明到北京的直線距離都超過了500公里。這種行政區劃,活像京師伸出一只腳踏入了河南和山東之間。
關于這個東明縣,還有一段有趣的歷史。據說是秦始皇東巡路過此地時,因天降大霧,昏暗不清,于是把此地命名為“東昏”。漢武帝時設東昏縣,王莽改制時喜歡什么都跟漢朝對著干,就把東昏縣改名為東明縣。
明清兩朝和民國,河南、河北和山東三省的省界基本沒什么變化,只在清朝有一次小調整。
清雍正年間,田文鏡任河南巡撫,仗著和雍正關系好,請求把直隸的內黃縣、滑縣和浚縣劃給了河南,直隸則找“十三爺” 怡親王胤祥出面 ,把河南的磁州(今磁縣)劃給了直隸,挽回一點面子。這次調整,河南一換三。
![]()
(清朝末年的冀魯豫三省交界處)
這次只是小調整,大調整發生在1949年。
1949年5月,華北全境已經解放。為了治理黃河,中共中央決定從黃河下游地區的冀南、魯西和豫北各劃出一塊地,設立平原省。
平原省下轄菏澤、湖西、聊城、濮陽、安陽和新鄉六個專區和56個縣,省政府駐新鄉。
![]()
平原省于1949年8月設立,1952年12月被撤銷,只存在了三年多一點的時間,但是,這一次短期行政區劃變動,卻改變了自長期以來形成的冀魯豫三省邊界。
平原省撤銷時,六個專區所屬的56個縣分別劃入河南和山東。
1949年以前屬于河北的長垣縣、東明縣、濮陽縣、清豐縣和南樂縣等5個縣,隨著濮陽專區劃入了河南,而沒有劃回河北。
為了補償河北,原來屬于河南的涉縣、武安縣、臨漳縣等3個縣則被劃入了河北。這次調整,河南以三換五。
這次區劃調整對河南和山東省界的影響,說起來比較復雜,主要是因為有幾個縣撤并了,需要好好捋一捋。
![]()
1949年以前,在今山東陽谷縣和鄆城縣之間,原來有范縣、壽章縣、冠城縣、朝城縣和濮縣。這些縣在平原省時也屬于濮陽專區,但撤平原省時被劃回了山東。
1953年,冠城和朝城縣合并成了觀朝縣,1956年3月,觀朝縣又被撤銷,南部劃歸范縣,北部劃歸莘縣,東南部劃歸壽張縣。1964年,壽章縣又被撤銷,北面劃給了陽谷縣,南面劃給了范縣。
1956年,濮縣也被撤銷,并入了范縣。
這么頻繁的行政區劃調整,把人都繞暈了,山東人真能折騰。
1964年,范縣又劃給了河南省,但金堤以北地區劃歸山東莘縣。
作為補償,河南的東明縣劃給了山東省。這次調整,看起來是以一換一,但是,1978年,范縣東部又劃出了一塊地,新成了臺前縣。如此一來,河南實際上是以一換二。如果算上1949年以前存在,后來又撤銷的壽章縣、冠城縣、朝城縣和濮縣的話,河南實際上是以一換五了。如果考慮到東明縣在1949年以前屬于河北的話,河南實際上是用原來河北一個縣,換了山東的五個縣。
算上清朝的話,河南省一共用4個縣,換回了河北和山東的13個縣。
自此,河南、河北和山東,這個三省的省界算是確定下來了。
原創不易,感謝支持,敬請關注本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