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葵涌的樓群依舊燈火斑駁。
有人在忙著加班,有人在追著電視劇,然而在葵俊苑的某間房里,一場荒誕又沉重的悲劇正在悄悄發(fā)酵。
沒有人意識到,一個年輕生命正在消失。
![]()
01
10月21號的晚上,香港一名26歲的男大學生跟妹妹說自己要準備考試,叮囑她不要打擾自己。
男生語氣平常,臉色也沒異常,像所有住家學生一樣,家人以為他要開夜車,便沒多問。
隨后房間的門被關上,世界就被隔斷。
接下來的一天,屋里沒有動靜。家人還以為他在補覺,耳機一戴,可能連叫都聽不見。
第二天,房門依舊沒開。父母心里開始打鼓,可出于面子和相信,不好意思敲門。一個成年人嘛,自由時間誰都會有。
第三天,父親終于覺得不對,終于忍不住推開了那扇關了兩天的房門。
門一推開,房間空氣混著異味,電腦還停在成人網(wǎng)站界面。
兒子年輕的身體倒在地上,只穿著內(nèi)褲,頸部纏著藍色布條,已經(jīng)沒有呼吸。
父親的心,像被重物砸下去。
02
救護人員趕到,只能宣布死亡。
這不是故意,不是蓄謀,而是因缺氧窒息導致昏迷。沒有人及時發(fā)現(xiàn),布條變成致命繩索。
這一幕看似荒謬,卻并不罕見。
網(wǎng)絡上有大量所謂“極限快感技巧”,被包裝得神秘又刺激。標題夸張,評論火熱,連“體驗好”這樣的言論都不缺。
年輕群體好奇,羞于問,更羞于查,偷偷模仿,以為自己能掌控尺度。
但缺氧那一刻,人會瞬間暈厥。一旦倒下,布條不會松開,手也無力掙脫,呼救機會幾乎為零。
所謂快感,轉(zhuǎn)眼成了致命陷阱。
03
警方將案件列為“尸體發(fā)現(xiàn)”。現(xiàn)場雜項調(diào)查跟進。可對于家庭而言,這三個冷冰冰的字,無法消解傷痛。
父母開始反思:為什么不早點敲門。妹妹回想那句吩咐,越想越心里難受。
餐桌邊開始安靜,走廊里少了一扇會突然打開的門。
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大學生,本該忙著考試、煩惱作業(yè)、期待畢業(yè),結果人生被一條布條截斷。
這件事之所以令人唏噓,不光是死亡的荒誕,而是隱藏的普遍性。
在信息鋪天蓋地的時代,成年人被認為“應該懂”。可這件事告訴我們:并不是年紀大就代表知道風險。
學校不講,家里不提,但網(wǎng)絡卻在默默滲透。一旦模仿,就有可能千里之外掉進坑。
很多人說,為什么這么做?其實好奇心在青春期再正常不過,只是方式不同,代價天差地別。
03
媒體報道后,網(wǎng)上議論不斷。有人當笑料,有人罵愚蠢,也有人沉默。可沉默背后,是一層真實焦慮。
我們從小接受的是“不要碰這個”“不要試那個”,卻很少聽見“為什么危險”。
年輕人對身體不熟悉,對極限不了解,對風險概念模糊。于是,在封閉房間里,試探危險邊緣。
沒有指導,就容易誤判。沒有人提醒,就容易走遠。
意外發(fā)生時,沒人聽見呼喊,沒人知道掙扎。人性里那點羞恥,讓許多行為都躲在房門后,偏偏危險也就藏在這里。
父親推門時,心涼到腳底。這種畫面,會跟著家人好多年,越想越心疼。
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逝者無法再開口。但我們能從中記住:成年不代表萬能,青春不代表免傷,網(wǎng)絡誘導不是知識。
人最需要學的不是刺激,而是節(jié)制。不是任性,而是把握。
好奇值得理解,但沖動必須踩剎車。
我們總以為意外離自己很遠,可現(xiàn)實是:只要粗心一步,就能跌進深淵。
愿以后,每一扇緊閉的房門里都沒有危險。愿每個人都能把自己看得珍貴。
生命,永遠比刺激重要。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