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失落的三十年”,從90年代泡沫破裂后就一蹶不振,GDP年增長率在1%上下,股市房價也花了三十多年才緩過勁來。
可最近股市又創了歷史新高,自民黨新首相高市早苗上臺后還喊出十年經濟翻倍的口號,讓人忍不住想問,日本真有那么慘?
其實日本人在海外悄無聲息地建了個龐大帝國,資產規模比本土經濟還大兩倍,這才是真實的實力。
![]()
從1990年資產泡沫崩盤開始,日本經濟就進入調整期。股市從1989年底的38915點高位一路滑坡,到1992年已經腰斬。
房地產市場更慘,東京土地價格從1991年峰值開始連跌十幾年,到2005年左右才見底,平均跌幅超60%。
企業債務高企,銀行壞賬堆積如山,1997年山一證券破產就是典型,那家老字號券商欠了3萬億日元外債,直接拉響金融危機警報。
![]()
之后政府忙著救市,注入公共資金,重組銀行,但經濟增速就是起不來。從1994年到2023年,日本實際GDP年均增長只有0.9%,遠低于全球平均的2.5%。
通貨緊縮成了常態,消費者物價指數從1998年起好幾年負增長,企業不敢投資,居民不敢花錢,失業率從1990年的2%爬到2003年的5.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日本出口銳減,2009年GDP縮水5.7%。
![]()
2012年安倍上臺搞“三箭齊發”,貨幣寬松、財政刺激加結構性改革,日本銀行買國債買到手軟,利率降到負0.1%,股市從8000點躥到2萬點,可國內增長還是少。
2014年消費稅從5%調到8%,經濟萎縮,2019年再升到10%,消費又被壓住。2020年疫情,日本GDP掉了4.3%,政府發補貼、低息貸款才穩住陣腳。
2022年通脹終于有所緩解,核心CPI到了2.5%,但2024年日本銀行結束負利率,3月把基準利率調到0%-0.1%,7月再加到0.25%。
![]()
到2024年,GDP增長預計只0.1%,勉強正增長四年。股市2024年2月破了1989年紀錄,10月接近4萬點,可這多半是政治因素推的。
高市早苗9月贏得自民黨選舉,10月21日正式當首相,她繼承安倍路線,承諾寬松政策延續,市場一興奮就漲了5%。
這些數據看下來,日本好像真在泥潭里掙扎,可居民財富為什么沒縮水?
關鍵就在這,日本的財富增長沒全靠本土,海外資產才是大頭。從1990年家庭總資產約800萬億日元,到2023年超2000萬億日元,翻倍了,薪資和物價基本穩,這多虧了海外布局。
1980年日本改外匯法,資本流動自由化,企業能輕松把錢投出去。泡沫破裂后,利率近零,國內回報低,企業轉戰全球,政府還幫忙,出口信用保險護貿易,海外投資保險防政治風險,專項貸款和損失準備金減負擔。
到2024年底,日本對外凈資產創紀錄533.1萬億日元,約3.73萬億美元,雖然丟了34年全球最大債權國的·寶座,但規模還是碾壓。
![]()
總對外資產超本土GDP兩倍,負債是1017萬億日元,凈值這么高說明日本人在外面賺翻了。
2023年貿易逆差9.3萬億日元,可海外投資收益回流34.9萬億日元,經常賬戶順差21.4萬億日元。如果把海外增長算進去,日本經濟年多出3-4個百分點增長。
政府政策扶企業出海,企業盈利通過股息分紅回本土,居民資產跟著漲。經濟學家辜朝明算過,90年代泡沫損失3倍GDP,可經濟總量沒崩,靠的就是這海外緩沖。
![]()
例如,豐田汽車從2000年代起在北美、歐洲、亞洲到處建廠,2023年全球銷量1100萬輛,連續五年全球第一,海外生產占70%以上。它不光賣車,還控股供應鏈,在泰國、印尼建電池廠,2024年海外收益占總利潤大半。
松下從家電轉汽車電子和能源,在中國、美國設廠,2023年海外營收超60%,鋰電池業務全球領先,跟特斯拉合作賺得盆滿缽滿。
日立深耕電梯和電網,全球電梯份額20%,在東南亞、中東拿大單,智能電網項目從印度到歐洲到處有,2024年海外訂單增長15%。
索尼在內窺鏡市場占80%,通過收購歐洲公司鎖住技術,游戲和傳感器業務海外收入占七成。日本半導體材料全球30%份額,信越化學硅晶圓生產獨步天下,確保芯片供應鏈離不開它。
這些企業不光建廠,還并購資源、科技公司,居民通過外匯套利分杯羹。結果日本成了全球資源配置高手,內部增長慢時,全球化打開新空間,現金流穩定。
日本這三十年不是真“失落”,表面上GDP1%,實際海外再造了個隱形帝國。日本不局限于本土數據,目光著眼全球布局,全球化配置風險,這才是長久之道。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