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達子
- 本文共3034字,閱讀時長大約6分鐘
前言
提起江東,大部分人的記憶的應該都會飄著一股英雄氣,它是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的悲壯,是周瑜羽扇綸巾指揮的赤壁烽火,也是孫權坐斷東南的底氣來源。
公元195年,21歲的孫策帶著父親孫堅留下的1000多名殘兵,從安徽歷陽渡江,一路砍殺到江東。《三國志·孫策傳》里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藏著他一生最狠的戰功:“遂定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江、廬陵六郡。”
![]()
當年東吳賴以立國的江東六郡,到底是如今的哪些地方呢?明明聽起來地盤不大,為何能撐起孫權與曹、劉三分天下的格局呢?今天老達子就從江東六郡的由來講起,看看孫權父子是怎么把這副初始手牌玩成三國劇本的。
江東六郡的歷史溯源
要講江東六郡,得先從孫策的創業史說起,畢竟這地盤不是孫權繼承來的,是他哥用命拼出來的。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孫策的父親孫堅跟著袁術打天下,結果在攻打劉表時中箭身亡。年輕的孫策帶著孫堅的舊部(其實也就千把人),向袁術借兵(本質是要回父親的部隊),然后渡江向江東發展,也是這一步,成了東吳起家的關鍵。
根據《三國志?吳書?孫策傳》記載,丹陽郡是孫策的娘舅家,他舅舅吳景當時是丹陽太守,跟著袁術混。孫策一來,就等于接管了丹陽郡,拿到了第一個根據地。
接著渡江打敗了劉繇,又拿下了吳郡,隨后再下會稽郡,逼得太守王朗投降。之后又平定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一帶),分豫章郡南部置廬陵郡(今江西吉安一帶)。
最后拿下了廬江郡(今安徽廬江、舒城一帶,注意是長江以北的部分)。前后用了5年(公元195-200年),終于奠定了江東六郡的基本盤。
換句話說,江東六郡是孫策一寸一寸打下來的,不是撿來的便宜,是踩著軍閥、豪強的尸體拼出來的根據地。
而這六郡的位置,剛好卡在長江下游的黃金地段:西接荊州(劉表的地盤),北臨長江(曹操的勢力范圍),東靠大海,南連百越——既是四戰之地,也是易守難攻的安全島。
![]()
為什么說安全?因為長江是天然的屏障(后來曹操打赤壁之戰失敗,很大原因就是過不了長江),而六郡內部水網密布(錢塘江、富春江、贛江等),既方便運輸糧草,也方便孫策的水師發揮優勢(東吳的水軍是三國里最強的,這和江東的地理環境分不開)。
更關鍵的是,江東六郡在秦漢時期已經是魚米之鄉,比如吳郡的三吳之地(吳、吳興、會稽),早在西漢就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產區了,豫章郡的江南糧倉,也能為軍隊提供充足的軍糧。
所以孫策死后,孫權接手的不是爛攤子,而是一個有糧、有兵、有地理優勢的優質盤,這也是東吳能在三國里熬到最后的根本原因。
拆解江東六郡
接下來我們分別來聊聊這六郡~
1、吳郡
吳郡是秦漢時期的老牌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管轄范圍包括今天的江蘇蘇州、上海全境,以及浙江嘉興、湖州一帶。這地方有多重要呢?
看看《史記?貨殖列傳》的描述:“吳楚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簡單說就是天生的糧倉+漁鹽之鄉,糧食夠吃,魚鹽夠賣,經濟實力杠杠的。
而且吳郡是孫策的大本營,孫權后來把都城遷到建業(今南京)之前,吳郡一直是東吳的政治中心。
2、會稽郡
會稽郡的治所在山陰縣(今浙江紹興市),管轄范圍包括今天的浙江大部分地區(除了嘉興、湖州),以及福建北部(福州、寧德一帶)。這地方的特點是地廣人多。
根據《后漢書?郡國志》記載,會稽郡有“戶十二萬三千九十,口四十八萬一千一百九十六”,是江東六郡里人口最多的郡。
而且會稽郡多山地,適合藏兵,當年孫策平定會稽后,把這里當成兵源基地,很多東吳的將領(比如虞翻、賀齊)都來自會稽郡。
![]()
3、丹陽郡
丹陽郡的治所在宛陵縣(今安徽宣城市),管轄范圍包括今天的江蘇南京、鎮江,安徽宣城、馬鞍山,以及浙江杭州的部分地區。
這地方的關鍵是地理位置,它剛好卡在長江南岸,是東吳對抗曹操的前沿陣地。比如丹陽郡的建業(今南京),后來成了東吳的都城,就是因為它控江扼淮,能擋住北方的進攻。
而且丹陽郡多山越(古代南方的少數民族),孫策、孫權在這里征發了大量士兵(史載丹陽兵是東吳最精銳的部隊之一)。
4、豫章郡
豫章郡的治所在南昌縣(今江西南昌市),管轄范圍包括今天的江西大部分地區(除了吉安)。這地方是江南糧倉,根據《三國志?吳書?諸葛瑾傳》記載,豫章郡田肥壤沃,稼穡備植,漁獵滿山澤,每年能產出大量糧食,支撐東吳的軍隊。
而且豫章郡靠近荊州,是東吳向西擴張的跳板(后來孫權派呂蒙襲取荊州,就是從豫章郡出發的)。
5、廬陵郡
廬陵郡是孫策分豫章郡南部置的(公元200年),治所在西昌縣(今江西吉安市),管轄范圍包括今天的江西吉安、贛州一帶。
這地方的作用是穩定后方,因為靠近百越(今廣東、廣西一帶),孫權在這里設置廬陵郡,就是為了控制南方的少數民族,防止他們叛亂。同時,廬陵郡也是東吳的兵源補充地(比如廬陵兵后來跟著陸遜打夷陵之戰)。
6、廬江郡
注意了,廬江郡是江東六郡里唯一跨江的郡,治所在舒縣(今安徽廬江縣),管轄范圍包括今天的安徽廬江、舒城、桐城一帶(長江以北)。
![]()
這地方的重要性在于戰略緩沖,東吳控制了廬江郡,就能在江北建立橋頭堡,防止曹操從淮南進攻江東。比如孫權后來派周泰守濡須口(廬江郡的重要關卡),就是為了擋住曹操的南征軍。
現在把這些地方拼起來看:江東六郡其實就是今天的江蘇南部、浙江全境、安徽東南部、江西大部分地區。
說大不大(大概相當于今天的長三角+贛鄱平原),說小也不小(覆蓋了長江下游最富庶的區域)。可別小看這片區域,在東漢末年,它的經濟實力、人口密度、地理優勢,都足以支撐起一個割據政權。
江東六郡夠用嗎?
很多人會問:東吳為什么不擴張?為什么守著這六郡之地就能對抗曹、劉?
其實也嘗試過外擴,只不過四處受挫。比如向西擴張時,《三國志·吳主傳》黃武元年:“權自將圍江夏,不克。”,《三國志·諸葛亮傳》建興七年:“亮攻祁山,權亦遣陸遜攻襄陽,不克”。兩次主動越江、越山進攻,都無功而返了。
再看向北擴張時,《三國志·張遼傳》“權率十萬眾攻之,為遼所破。”,而且同一戰役在《吳主傳》出現兩次(215、233),都是慘敗。所以東吳不是不想北擴,而是打不出去。
但是江東六郡也是也足夠了,江東六郡的小,是精致的小——每一寸土地都有用,每一個郡都不可或缺。
首先是經濟自給自足:吳郡的漁鹽、豫章的糧食、會稽的兵源、丹陽的地理位置,加起來剛好形成閉環。不需要依賴外界,就能自己生產糧食、武器、錢財。
比如東吳的屯田制(在丹陽、豫章一帶開墾荒地),每年能產出足夠的糧食,吳郡的鹽鐵官營,能賺很多錢,會稽的山越兵,能補充兵力。
![]()
其次是地理易守難攻:江東六郡的北邊是長江(天然屏障),西邊是荊州(后來被東吳拿下),東邊是大海,南邊是百越,幾乎沒有四面受敵的風險。看看曹操打了一輩子東吳,都沒能跨過長江,再看看劉備打夷陵之戰,也被陸遜用誘敵深入的戰術打敗,就是因為江東的地理優勢太明顯。
最后就是豪強支的持:江東六郡有很多本土豪強(比如吳郡的顧、陸、朱、張四大家族,會稽的虞、賀家族),這些豪強掌握著土地、人口、武裝,孫策、孫權通過聯姻授官的方式,把他們拉到自己這邊(比如孫權娶了顧雍的孫女,陸遜是陸家的代表)。
有了豪強的支持,東吳就能凝聚人心,不會像蜀漢那樣內部矛盾重重了。
老達子說
今天的江東六郡,已經變成了長三角+江西+安徽南部,依然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區域:
蘇州的GDP全國第6,杭州的互聯網全國領先,南昌的制造業正在崛起,還有紹興的黃酒、宣城的宣紙,也都是是中國符號。
其實早在三國時期,這里就已經奠定了江南經濟中心的基礎,歷史從來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慢慢積累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