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早睡早起身體好”,但對于很多人來說,別說晚上十點睡覺了,甚至凌晨兩點還在刷短視頻……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作息時間,其實也是一個獨立的風險信號,它與心血管疾病(心臟病、中風等)息息相關。
晚上10~11點入睡
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最低
心血管疾病(心臟病、中風等)每年導致全球近1800萬人死亡,是當之無愧的“頭號殺手”。而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為了探究“入睡時間”與“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之間的關系,開展了一項大型研究。
團隊收集了50多萬人的健康信息,這其中,有10萬多人同意戴上一種叫“加速度計”的裝置(類似智能手環),連續7天24小時監測他們的身體活動。
研究人員利用這些數據推算出他們的入睡時間、起床時間、睡眠時長和睡眠規律性。與問卷或日記不同,這種方法不依賴主觀記憶,更客觀、精確。經過篩選和排除(比如去掉已有心臟病、睡眠呼吸暫停的人),最終有88026名參與者的數據被納入分析。
研究人員把這些人分成四組:晚上10:00前入睡、晚上10:00~10:59入睡、晚上11:00~11:59入睡和午夜后才入睡。然后,他們對參與者進行了平均5.7年的隨訪,統計誰在這段時間里新發了心血管疾病(如心梗、中風、心衰等)。
結果發現:一共發生了3172例心血管疾病,風險最低的是晚上10點–10:59入睡的那組。
相比之下:
過早睡(<10:00):風險增加24%
11:00~11:59睡:風險增加12%
午夜后才睡:風險增加25%
換句話說,“最佳入睡時間窗口”就是晚上10點到11點之間。
從今晚起,這樣睡覺吧
1、把握黃金入睡時段
盡量讓自己在晚上10~11點之間入睡。避免長期熬夜到凌晨,也不要過早躺床硬逼自己睡。
2、保持作息規律
不要頻繁“熬夜+補覺”,規律的生物鐘對心臟更友好。
3、改善睡眠環境
睡前少刷手機、避免強光和咖啡因。保持臥室安靜、涼爽。睡前做些輕松的伸展、閱讀或冥想。
4、別忘了整體健康
睡眠只是心血管健康的一環。飲食均衡、堅持運動、戒煙限酒同樣關鍵。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人,更需要規律睡眠來減輕心臟負擔。
如何培養好的睡眠?
晚睡的原因五花八門,有的人是“主動熬夜”,有的人是因為?作和其他需求“被迫熬夜”,還有的人是“無奈失眠”。建議大家積極調整作息,盡量減少熬夜對身體的損傷。
■ 將“自由活動時間”前置
很多人熬夜,是想為自己爭取一點“私人時間”。其實,我們可以把這段時間提前到白天,比如下班后到附近的公園散步、飯后拿出20分鐘放空大腦等。
■ 制定“睡前儀式感”
讓睡覺變成一種享受,試著給睡覺增添一份儀式感。比如,睡前1小時放下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換上舒適的睡衣,泡泡腳,讓身體放松下來。然后閉上眼睛,用聲音伴隨入眠,可以是一段溫馨的音樂,也可以是白噪音。
■ 試著“倒空思緒”
如果你總是因為“想太多”而難以入睡,可以設置一個時限,允許自己用10分鐘思考這件事,時間一到就不再糾結;或者睡前把擔憂記錄下來,寫下來的過程有助于幫你厘清思路、獲得掌控感;白天提高工作效率,下班后盡量減少腦力勞動。
■ 培養見床就困的條件反射
睡前可以先在沙發、客廳等區域活動,等困了再上床睡覺。若躺了30分鐘還是睡不著,可以離開床做一些有助放松的事情,等困了再躺回床上。通過反復訓練,培養床和睡眠之間的條件反射。
■ 睡眠盡量規律
成年人推薦的睡眠時長為7—8小時,6小時是底線。入睡和起床的時間盡可能規律,哪怕是周末,也不宜太晚起床。
好好睡覺是善待自己的開始。調整作息后你會發現,不僅精力體力有所改善,更不容易生病,還有助于贏得對生活的掌控感。
來源:新華社 科普中國 生命時報
點亮和
讓更多小伙伴
知道這個消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