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南望嵩岳群山層巒疊嶂,北有邙嶺起伏連綿橫臥,滔滔黃河奔流東去,洛水的匯入更加使之波翻浪涌。地處洛汭之地,歷史厚重悠久,華夏文明在這里留下古老的印記,河洛文化的種子播撒著東方的神秘和傳奇。這里就是鞏義,一個歷經滄桑,而如今活力四射的地方。
一
![]()
在1991年撤縣設市之前,鞏義市一直稱作鞏縣。地處淺山丘陵區,地勢自南向北,呈階梯狀急劇降低。地形從南向北依次為中山、低山、丘陵、河谷平原。境內主要山脈有嵩山、五指嶺、佛山、緱山、白云山、平坡山、青龍山、蟠龍山、金牛山等,最高點在嵩山主峰玉柱峰,海拔1487米,最低點在河洛鎮黃河洛口灘,海拔103.8米,高差1383.2米。又有虎牢關扼于東,黑石關控其西,地勢險要,“山河四塞,鞏固不拔”,自古為東出洛陽的重地要津,故此而得“鞏”之名。《易經》有“鞏用黃牛之革”,《左傳》有“闕鞏之甲,武所以克商也”等記載,后來在這個地方建立縣制為鞏縣,也許有這多重含義在里面吧。
作為河洛文化的發祥地,早在11萬年前,這里就出現了人類活動,洪溝遺址的考古發現表明,當時處于直立人過渡到智人階段的早期人類能使用火和保存火。在鐵生溝的考古發現中,有石磨盤、石磨棒等原始工具。特別是雙槐樹遺址,它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發現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規模最大的核心聚落,該遺址具有規格很高的都邑性質,被認為是距今約5300年的河洛古國。這一重大考古發現,為在世界文明史中獨具特色的中國農桑文明起源找到了確切的實物證據和時間節點,被譽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稍柴遺址出土的500多件遺物,為探索夏都斟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花地嘴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早期夏文化、探索夏代城址和中華文明起源有重要意義。這些眾多的考古發現,跨越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以至于夏商文明漫長的歷史時空。在遠古文明的輝耀下,北魏石窟、詩圣故里、宋代皇陵等文化遺存,以及明清時期及之后出現的眾多莊園、祠堂、牌坊等,無不述說著在這片土地上,中華文明得到了較好的延續和傳承。
二
![]()
山河形勝,得地利之便,鞏義很早就有了政區建置。堯、舜時屬豫州,夏代稱夏伯國,商代稱闕鞏。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稱鞏伯國。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始置鞏縣,屬三川郡。西漢高帝時,改三川郡為河南郡。東漢建武十五年(39年),改河南郡為河南尹。三國時,屬魏國司州河南尹。西晉屬河南郡。后趙時屬司州河南郡,后又屬洛州。前燕時屬洛州河南郡;先秦、后燕、后秦均屬豫州河南郡。東晉、南朝劉宋時,均屬河南郡。北魏屬滎陽郡。東魏、北齊屬成皋郡,鞏縣廢于北齊。據《鞏縣志》記載,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鞏縣,屬河南郡。唐初屬洛州,唐開元元年(713年)洛州改為河南府。五代屬于河南府。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析鞏縣、偃師兩縣部分地區,置永安縣,另有行慶關(汜水縣改設)半部歸屬鞏縣。金屬金昌府,下設2縣1鎮,金貞元元年(1153年),永安軍更名為芝田縣。元初,廢芝田縣并入鞏縣,至正二十年(1360年),為軍州萬戶府,屬河南布政使司、河南府。明、清時期,屬河南布政使司河南府。
“官非署不立”。建制既立,其行政場所的選址和建設,自然要納入重要事項予以關注。縣城是縣級行政中心所在地,其規劃、建設和保護,歷來受到格外重視。我國古代縣城大多由軍事要塞演變而來,后來才逐漸發展成為具有行政功能的場所,城墻高大,城壕深闊,是那個時代營建城池的標準配置。鞏義建立縣制之后,最早的縣城治所,建在東周故城之上。東周故城原是周王室的采邑,稱作鞏伯國,后為王室分出來的一個小國東周國所有。秦將其滅之后,建立鞏縣,屬三川郡,治所即設于東周都城舊址。其舊址在今康店鎮康北村。東漢末年,為避戰亂,縣城遷至小平城。曹魏時期,由于小平城地處偏僻的邙嶺之北,交通不便,因而在洛汭一帶重新為縣城選址,后遷到今站街鎮老城村一帶。除隋大業年間,短暫治于洛口外,歷經唐、宋、金、元、明、清至民國,作為鞏縣的縣城一直設在此地。因常遭水患,1928年,縣城又被迫遷往鰲嶺。1964年,縣城再遷至孝義鎮,即今天鞏義市政府所在地。而縣衙作為縣城的組成部分,是縣城建設的重中之重,它具有核心和主宰地位。縣衙建設有一定的規制,既要滿足行政需求,又要能夠彰顯官府的威儀。鞏義古代縣城和縣衙已湮滅在歲月的煙塵里,只存留在縣志泛黃的紙頁中。鞏義縣城幾經變遷,使用時間最長的約1400年,最短的只有幾年。從鞏義縣城的變動情況不難看出,兵災和水患,是造成縣城幾經搬遷和屢經修繕的主要原因。鞏義縣城雖飽經憂患,卻鞏而固之,歷久彌新。
三
![]()
“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舉”,一旦擁有統治權力,最重要的就是對于官員的選拔和任用,這是歷來開展治理最必要的措施。不僅如此,還要在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方面進行合理的設計,以便更好地發揮理想的治理效果。
鞏義古代縣制雖然建置較早,但留下的有關記載卻很少,特別是明朝以前的情況。人們只能從明清時期的有關史料,約略窺視當時的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概貌。
明代,鞏義的縣級官府主要是縣衙門公署,其他機構主要有:察院、布政分司、按察分司、巡檢司、僧會司、道會司、學府、陰陽學、醫學、惠民藥局、預備倉、養育院洛口驛等。官府吏員主要有:知縣1名,正七品。縣丞1名,正八品。主簿1名,正九品。巡檢1名,從九品。未入流的吏員有:典史1名,教諭1名,訓導1名,驛丞1名。這些吏員大都配置有衙役作為隨員協助處理公務。
知縣,作為縣級官府的最高長官,配置的屬員最多。主要有:門子2名,皂隸16名,馬快8名,禁卒8名,斗級4名,轎、傘、扇夫7名,庫子4名。斗級,是主管官倉、務場、局院的役吏。斗是斗子,級是節級的意思。當然,這些衙役都是編外人員,沒有納入國家編制,也不拿國家俸祿。
典史,是縣里掌管治安緝捕刑偵和監獄的官員,屬員有:門子1名,皂隸4名,馬夫1名。
教諭,是主管學校教育的官員;訓導,協助教諭負責學校教育方面的工作。屬員:齋夫3名,膳夫2名,門斗2名。門斗,春秋時負責掌衛城門,清代是府、州、縣學門役的通稱,即現在學校的門衛。
清代,鞏義縣級吏員配置沿襲明制,略有變化。設知縣1名,典史1名,教諭1名,訓導1名。縣丞的職位時有裁撤。品級與明代大致相同。
知縣所屬隨員有:門子2名,皂隸16名,馬快8名,禁卒8名,斗級4名,轎、傘、扇夫7名,庫子4名。
典史屬員有:門子1名,皂隸4名,馬夫1名。
教諭、訓導屬員有:齋夫3名,膳夫2名,門斗2名。
學校教育歷來為統治者所重視,漢武帝時期在各地就建立了學校,各大縣開始設學官以管理教育。隋唐時期,各縣設經學、醫學博士助教,宋元以后各縣設教諭、訓導,由中央選派人員擔任。明清時期的教職,既受本省學政的節制,又受本地的正官領導。
鞏義縣學相傳建于西漢,元朝末年毀于兵。明洪武三年,縣丞張庸重建。此后,天順、成化、嘉靖、萬歷,至清順治、康熙、乾隆,得歷任知縣持續修葺。還建有文廟,尊孔子,倡儒學。
鞏義建有書院多處,城內有敬業書院、東周書院,城外有蓮山書院、見山書院、石河書院、仙舟書院、上四書院、白鹿書院、嵩洛書院、河洛書院等。學校、書院往往有官學田、義學田作為辦學的支撐。
明清時期,鞏義基層行政實行巡檢制。明洪武元年全縣編戶20里,嘉靖三十四年改為9保22里,至萬歷并9保為20里。清初將20里并為10里。乾隆十六年,增設儒、宦2里,以東西兩路為1里、南北兩路為1里。乾隆四十九年,將儒、宦2里,改為仁義、禮智2里,全縣共13里。道光元年,全縣分為仁、義、禮、智、信5里,分別管轄縣境東、西、南、北、中五方。每里分10甲,甲稱保衛團,下設村,村下設排。
在基層治理體系中,我國自秦始,縣以下的都、鄉、邑等實行連坐制,五家為伍,十家為什,進行編制。到了漢朝,其鄉里制度,是把縣下分成若干鄉,鄉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組織。秦漢還有亭一級組織,是縣派出的治安機構。魏晉南北朝基本上因循漢代的鄉、亭、里體系。隋以百家為里,五百為鄉,設里長、鄉正主管。唐朝進一步完善鄉里組織,對城區、郊區、鄉村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編組。宋代王安石變法,實行保甲制度。明清時,鄉里制和保甲制并存。盡管我國古代基層組織不斷演變,但構建一個由官府控制的基層組織,必然是一個王朝強大的重要標志。
四
![]()
治理的關鍵在人,在于治理者的思想行為是否切合實際。我國農耕時代人口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治理結構、治理形式和治理內容相對單一,縣官的主要職責無非是“勸農桑、平獄訟、征賦役、興教化、保平安”等,但這并不是說當時的治理能力就會因此而低下。實際上,古代的一些治理理念、治理實踐和治理成效,對當代推進的現代化治理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縣官作為一縣之長,秦漢時,大縣稱縣令,小縣稱縣長,唐宋至明清,稱知縣。總的來說,一縣的治理,得失全系于知縣一人。古代縣級官員實行銓選制,一般任期為3年,連任的不多。據鞏義市文史研究者、收藏家武躍杰先生統計:明代在鞏義任職的知縣有72人,縣丞27人,典史17人,教諭18人,訓導19人;到了清代,知縣99人,縣丞19人,典史37人,教諭43人,訓導21人。當地縣志均列名記載。而表現特別突出者,百姓又勒碑紀念。縣尹王翱、縣丞段應龍、巡檢桑懌,治理有方,百姓推崇。
王翱,字飛卿,彰德人,元大德年間鞏縣縣尹。初到鞏縣,有人對他說:“鞏縣這地方,說是個縣邑,可是多為山地,水多田少,又處于洛陽開封東西間的要沖,民少而貧,財政狀況不佳,前幾任都面有難色,你剛到這里來,可要謹慎小心。”
王翱笑著說:“這有什么好怕的!古人常說,不遇盤根錯節,安知利器呢!”甫一上任,他就嚴禁家人參與公事,同時嚴令衙門,任何人不得無故擾民,不得私自處理公事,不得接受饋贈。敬老愛幼,愛撫民眾如家人,賦稅差役必至于公。經常下鄉察看,春秋兩季催促農桑不暇其食,深入河谷不避艱險。聽訟斷獄不使有疑,懲惡有威眾皆驚懼。在他的治理之下,民樂歌于途,富足知禮儀。然而,任期3年瞬間即逝,百姓聞之,無不愕然:“朝廷奪我父母,何其速也?”挽留不住,無以為報,老百姓自發地組織起來,立碑欲傳其德政之名。其銘曰:
令尹之政,既正且方。或能反之,民受其殃。公臨于此,作止其臧。當柔且柔,當剛即剛。隨時而應,不爽紀綱。宣揚不足,乃祝隆昌。愿公之壽,等松蒼蒼。愿公之名,高列名堂。祝之既懇,猶恐遺忘。故鐫于石,萬古彌彰。
有良吏賢官,當然也有鮮廉寡恥之徒,尸位素餐,荼毒人民,這種人必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鞏義地方志載有污吏4人,均為知縣。明朝2人:郭士奇、呂璋;清朝2人:王恩泰、葉承祖。郭,山西臨晉舉人,正德十五年任。惡名為:猛以濟貪,刑及無辜。以此去官。呂,陜西白水舉人,惡名為:刻薄無情,朘削脂膏,愛妾兇子,肆行無忌。后以被訐去官,百姓稱快。王,道光三十年任。居常賄賂公行,刑罰濫酷,幾致民變,時呼為“恩犬”。葉,廣西人,光緒二十四年任。惡名為:剛愎貪婪,草芥士民,嚴刑索賄,百姓重足,權篆年余,水深火熱。
五
![]()
縣丞是縣官的佐貳官,用現在的說法是副職,協助縣官分管一方面的事務。在縣域治理中的作用,雖然不及主官,但如果發揮得好,卻同樣會產生積極的效應,從縣丞段應龍的治理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一點。
段應龍,字在田,江南全椒人,康熙年間由貢監銓授鞏縣縣丞。到任之初,正值鞏縣旱災炎炎。于是,他跟隨知縣到龍潭禱雨,同知縣一起發誓求雨,其中有一句話,讓老百姓記憶深刻:“寧殺二令,勿辜民。”也許是這句一心為民的話,感動了上天,忽見風雨大作,旱災之苦頓時得以解決。有一年,陜西人逃荒到鞏縣要飯的人很多,在路過黑石關渡口時,船工卻索要擺渡錢。討飯的人本就窮苦,哪里有錢買渡?段應龍得知這一情況,就想辦法在黑石渡造浮橋對接兩岸,往來行之如平地,順利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又有一年,需要從鞏縣儲備糧庫調動糧米賑濟陜西災民,一次大約要用800輛小車,但每次征集車輛卻只能湊到一二百輛。段應龍發現,這是由于富人賄賂官吏逃避差事,而貧民被迫承擔重負且力所不及造成的。他革除了這一弊端,僅用5天時間就完成了運糧任務。在這之前,河南省奉命從四川調撥軍餉,掌管銀庫的官吏因索賄未果,便在稱量銀兩時故意短缺,導致每批餉銀運輸賬面虧空達七八百金,后續要求補足虧空的公文往來動輒耗費一兩年。官員們都將此事視為險途,沒人敢接這個爛攤子。段應龍卻挺身而出,主動要求去辦。到了地方之后,他假意答應向庫吏行賄,隨后拜見四川省長官,極力陳說財政弊病,請示予以改革,當面爭辯時沒有絲毫諂媚之色。長官為之動容,弊病由此改變。
后來,段應龍到登封縣為官,登封、新密兩縣相鄰的村民因有人侵占稻田和水渠,多年來相互爭斗不休,雙方都苦不堪言。段應龍摸清這一情況后,出面協調,妥善化解了數年的爭端,民眾為之歡呼。自此,種田的人把田界讓給對方,走路的人讓開路叫別人先走,這種禮讓成為社會風氣。由于勞累過度,段應龍累倒在了工作崗位上,歸葬于鞏城南鳳凰山。老百姓得知他去世的消息,許多人痛哭流涕,就像家里有親人去世一般。在他去世30年后,當地百姓為他立碑于縣城東門外,稱為“遺愛碑”。登封、新密也為他立碑紀念,與遺愛碑合起來稱“三淚碑”。段應龍身無任何遺產,死后50年,其子孫仍固守清貧。但他生前真心為老百姓辦實事,老百姓在心里為他立了一座永久的豐碑。
六
![]()
巡檢,是宋時設立的一種職務,從九品,明時延續,屬于基層官吏,通常負責維護地方治安、打擊罪犯,并兼具一定的軍事輔助任務。桑懌,北宋開封雍丘人,天圣年間任澠池縣尉,后改授右班殿直永安縣巡檢。永安縣是北宋時特設的一個獨立機構,專管皇家王陵營造及守護事務,與當時的鞏縣并存,后歸屬于鞏縣。宋明道、景祐年間,天下大旱,蝗災遍地,民不聊生,盜賊蜂起。永安、鞏縣一帶有惡賊23人,猖獗異常,難以捕獲,為害嚴重。樞密院將這23人的名單交給桑懌,命其從速辦理此案。桑懌認為,這些盜賊如聞知他來抓捕,必然逃散,事情就會很難辦,應當反其道而行之,表現出官府怕他們的樣子。于是,閉營不出,并嚴令手下不得輕出。過了好幾天,手下人有的忍耐不住,又數次請戰,仍不允。暗地里,他卻帶領幾名兵卒化裝成盜賊的模樣,夜間到那盜賊經常出沒的地方察看情況。老百姓一見,望風即逃。可是有一個老婦人卻讓他們留下來吃飯,并無驚懼之色。飯后回去,又閉門不出。3天后,他們攜帶盜賊用具又來到老婦人家里用餐,并給了老婦人不少錢財。這一回,老婦人把他們當作真正的盜賊了。桑懌看到已經取得了老婦人的信任,就問她那些盜賊的情況。老婦人告訴他說,那些人聽說桑懌來捕,開始時十分恐慌,都嚇跑了。可是,后來又聽說桑懌閉門不出,可見桑徒有虛名,并不可怕,所以,他們又都回來了。并告訴桑懌,誰藏在這里,誰藏在那里。又過了3天,桑懌再次來到老婦人家里,這次給了她更多的銀錢,并以實相告,說:“我就是桑懌,請您相信我,并請您把盜賊的行蹤進一步摸清楚,而且千萬不可讓盜賊知道。再過3天,我還來。”3天過后再來問時,老婦人果然把盜賊藏匿的情況搞得一清二楚。次日,桑懌即行安排部署,派人分赴盜賊的藏身之所,迅即展開抓捕行動。
擒賊先擒王。對于那個盜賊頭目,桑懌親率士卒馳馬以往。桑懌馬快,好多士卒跟不上,只有4人緊隨其后。與賊相遇時,桑懌手起刀落,連斬3人,一天之間,23賊全部歸案。只用了28天,桑懌即回京復命。
樞密院官員對他說:“這回你立了大功,應該給你提升職務。這樣吧,你籌集些銀兩,我幫你打點一下。”
桑懌說:“用賄賂得官,我不愿這么干,況且我很窮,也拿不出銀兩來。即使有,我也不能拿錢買官。”
樞密官大怒,于是便搬弄是非,不僅不報桑懌之功,還找了個借口,把他送到三班之中,當了個兵馬監押。
七
![]()
山川風物看似平凡無奇,但在人的感召下卻往往蘊含某種靈性。鞏義坐落于山水之間,自遠古以來在洛汭地區灑下的文明的種子,自然會于某個時段點燃人的心智。地靈人杰,鞏義歷史上人才輩出。春秋時的程本,被稱為“天下賢士”,有《子華子》傳世。東漢時的尹勛,曾五任尚書令。晉初的嵇含,是植物學家,著有《南方草木狀》一書。宋時的蔡齊,曾得到歐陽修這樣的評價:“在大位,臨事不回;恭謹謙退,未嘗自伐。”最有名者當然是詩圣杜甫,而清末牛鳳山父子,也多有佳話。更有在當地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無疑也增強了當地歷史的厚重感。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祖籍襄陽,因其曾祖父杜依藝位終于鞏縣縣令,舉家遷于鞏定居。祖父杜審言,詩人,位終于膳部員外郎。父親杜閑,位終于奉天令。現今在杜甫誕生處南瑤灣筆架山窯洞,建有杜甫故里文化公園以為紀念。杜甫少有奇才,卻生不逢時。肅宗時為左拾遺,后又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曾移家成都浣D花溪筑草堂而居。杜甫工詩,與李白齊名,世稱詩圣。其一生顛沛流離,卻忠君愛國不改其志,并將傲岸之氣形之于詩。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故于湖南洞庭湖畔的耒陽,時年59歲。后歸葬于鞏,現存杜甫墓在康店鎮邙嶺之上。
牛鳳山,字梧階,清道光年間的武狀元,歷任甘肅涼州中營游擊加副將,晉封為總兵、頭等侍衛。其子牛瑄,同治年間的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是康家之婿,康百萬莊園內的“留余”匾,即為其所書。牛氏父子二人雖然在外地做官,但為家鄉的事盡力較多,甚得贊譽。牛氏世居汜水穆家溝,后遷至大峪村官殿明月坡,現存牛狀元宅第一處,為當地八大莊園之一。
鞏義既為東出洛陽之要塞,自然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此發生的戰爭,最有名的是瓦崗軍興洛倉放糧和捻軍大戰黑石關。
隋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登基之后,下令修建東都洛陽;次年,為了保障東都洛陽和京城長安的糧食供應,又下令修建興洛倉。興洛倉建在鞏義縣城東南的丘陵之上,“穿窖三千,窖藏八千石”。3000個糧窖,每窖可儲糧112萬斤,整個糧窖儲糧高達33億多斤,應該是當時最大的糧倉了。大業十三年(617年),2月,李密、翟讓率領7000瓦崗軍,攻占興洛倉。瓦崗義軍張貼告示,打開糧倉,讓老百姓隨意裝取糧食。饑餓難耐的百姓,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出現男女老少搬糧忙的歡樂景象。李密修洛口城,以此建立根據地。11日,隋將劉長恭統兵2.5萬,與瓦崗軍會戰于興洛倉城南、石河子西之間。隋兵大敗,劉逃回洛陽。19日,瓦崗軍在鞏縣建立行軍元帥府,推李密為魏公,設壇即位,號永平元年。從此,江北、河南各地義軍投奔瓦崗軍者達數十萬眾。4月,瓦崗軍攻克鞏縣,縣令柴孝和投降。7月至9月,隋王世充統兵10萬余攻打李密,與瓦崗義軍隔洛河對峙,戰于黑石關,王大敗,死傷3000余人。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捻軍攻打鞏縣。為阻止捻軍進兵,官府將沿河船只全部鑿漏,沉入水底。知縣袁修翰組織民團鄉勇抵抗。9月,捻軍攻入縣城,又連克黑石關、芝田鎮,爾后東去。隨后,捻軍又兩次轉戰鞏縣,然后揮兵南下。河南知府調集洛陽、偃師、登封三縣知縣,各帶鄉團集結于黑石關兩岸,與捻軍作戰,參戰的民團鄉勇約11720人。捻軍與民團作戰,共擊殺團紳15人、村長10人、團勇276人。史稱“咸豐之亂”。
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后,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倉皇逃往西安。1901年,到西安避難由水路返京途中,路過鞏縣。官府在東黑石關、縣城、官殿修建行宮3處,并在北瑤灣沿洛河修建船塢5孔,用來停泊圣駕,稱為“龍窯”。太后和皇帝的狼狽時光,在如今已經荒廢于路邊的幾孔破窯洞內,依稀可見塵封的痕跡。
八
![]()
“郡縣治,則天下治;郡縣安,則天下安”。自秦以法定形式建立郡縣制以來,縣作為基層行政區一直沒有變。從治理結構上看,我國古代縣域治理十分簡約,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少,管理成本低。至于縣以下的鄉里、里甲、保甲、鄉鎮等基層行政組織,雖然也有一定的管轄區域,但歷代都沒有納入行政層級內。不納入行政層級,不等于坐視不管,當宗族和豪右勢力抬頭時,官府即出手抑制其行為。宋代在收回鄉里的初級審判權時,將行政管理權也一并收回,原因正在于此。鄉里組織遵照地方官府的政令管轄部民,在完納賦役、清查戶籍、維持地方治安等方面,發揮著不容忽視的行政作用。
鞏義歷史上雖然經歷多次動亂,由于航運和手工業起步較早,加上資源豐富,到明清后期商業貿易卻得到較好的發展,從目前所能見到的康百萬莊園、張祜莊園、泰茂莊園等八大莊園,仍可看出當年的繁榮景象。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安定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商貿條件,這就需要為政者在治理方面有所作為。歷史的經驗證明,只有處理好責任和權力的關系,才能收到較好的治理效果。
歷經千年歷史風雨的洗禮,今天的鞏義,實現了由“縣”到“市”的華麗轉身。在這片古老的“山河四塞,鞏固不拔”的土地上,時代的進步已經造就了她今日的繁華。這個擁有85萬人口的縣級市,多年前即是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之一,2023年實現千億元的歷史性跨越,成為全省首個千億縣。正是在古老文明的滋養下,鞏義邁入現代社會發展的步伐,才會如此鏗鏘有力;今后,她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治理進程中,也將會譜寫出更加絢麗的篇章。
![]()
作者:羅 文
來源:《行政科學論壇》2025年第7期
選稿:宋柄燃
編輯:汪鴻琴
校對:杜佳玲
審訂:耿 曈
責編:宋柄燃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釋內容請參照原文)
![]()
微信掃碼加入
中國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掃碼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載請注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