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老年癡呆(阿爾茨海默癥)是老年人才得的病,與中青年群體相距甚遠。然而,有研究卻揭示了一個令人警醒的事實:阿爾茨海默癥在臨床發(fā)病前的10 - 20年,大腦的病理改變便已悄然啟動。
也就是說,若60歲確診,40歲甚至更早的中年階段,疾病的“種子”或許就已埋下。因而有學者提出,出現(xiàn)以下五個早期征兆,是大腦發(fā)出的“無聲警報”,需要特別警惕。
![]()
其一,記憶力變差,非普通“健忘”。
偶爾忘記鑰匙位置很正常,但早期記憶衰退更具持續(xù)性與特定性,主要表現(xiàn)為近期記憶力下降,對遙遠往事卻記憶清晰。比如出門反復糾結是否鎖門,剛被交代的事轉(zhuǎn)身就忘,上一秒想查資料下一秒?yún)s忘記目的。這背后與大腦海馬體及其周邊結構早期病變有關,該區(qū)域是形成新記憶的“總控室”,受損后新信息難以有效編碼儲存。
其二,用詞困難,思維阻塞。
語言是思維的外衣,當思維通路受阻,語言首先出現(xiàn)問題。交談時,熟悉的詞到嘴邊卻想不起來,只能用模糊表述替代;與人溝通不再流暢,組織語言更費力。
這常與大腦左側(cè)顳葉功能減退有關,該區(qū)域負責語言存儲處理,“提筆忘字”的口語版,正是認知功能下降的敏感信號。
其三,性格大變或情緒異常,判若兩人。
性格顯著改變是容易被忽視卻關鍵的非認知性癥狀。原本開朗樂觀的人變得沉默寡言、情緒低落甚至抑郁;溫和友善的人變得疑神疑鬼、煩躁易怒,具有攻擊性,無端指責家人,陷入孤獨。
這并非簡單“心情不好”,而是疾病影響大腦中管理情緒和人格的額葉、顳葉等區(qū)域,導致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受損。
其四,對熟悉事務生疏,不再游刃有余
曾經(jīng)駕輕就熟的技能變得困難,是值得關注的實踐性信號。經(jīng)驗豐富的廚師頻繁炒糊菜、忘記放鹽;熟練的會計師處理常規(guī)報表屢屢出錯;操作熟悉的家電突然忘記步驟。
這反映了大腦“執(zhí)行功能”下降,該功能負責規(guī)劃、組織和協(xié)調(diào)復雜任務,受損后即使熟練活動,流程也會被打亂,錯誤頻出。
其五,答非所問,理解力斷層
這是認知偏差的明顯表現(xiàn),意味著記憶、語言出問題,基本理解能力也開始下降。別人問“吃午飯了嗎?”,可能會回答“我最近身體挺好的”;無法跟上簡單談話邏輯,回應與話題完全無關。
這表明大腦“認知整合”能力出現(xiàn)問題,難以快速處理信息、理解含義并組織邏輯回應,是社交溝通中的危險“減速帶”。
出現(xiàn)上述單一癥狀,并不意味著一定會患上老年癡呆,可能源于壓力、睡眠不足或其他健康問題。但40歲以上人群,若持續(xù)、多次出現(xiàn)這些跡象且影響日常生活,就應重視,及時前往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或記憶門診進行專業(yè)評估。
結語
對于中青年人而言,了解這些早期信號意義重大,它為我們提供了長達二十年的“機會之窗”進行干預和預防。我們可以保持終身學習,讓大腦保持活躍;堅持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促進腦部血流;推崇健康飲食,比如“地中海飲食”,多吃蔬菜、水果、魚類和堅果;積極參與社交活動,保持與家人朋友聯(lián)系;嚴格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保護血管健康就是保護大腦,從而遠離老年癡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