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際政治舞臺的聚光燈,打在了日本身上。右翼政客高市早苗正式當選為新任首相,這件事打破了日本政壇以往的格局。按照一般的外交慣例,一個國家如果換了新領導人,周邊國家通常會第一時間發出賀電,以此表達友好態度。但是這一次,中國的反應卻明顯不同。不僅沒有按慣例發出祝賀,反而通過外交部表態,給日本新政府遞上了一記意味深長的 “殺威棒”。
![]()
那么,這記 “殺威棒” 究竟藏著怎樣的深意呢?我們從中國外交部的表態中,能讀出三個關鍵信號。
第一個信號,是中國表明“不評論內政”,但背后其實是一種審慎觀望的態度。
在例行記者會上,當被問及對高市早苗當選的看法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明確表示:“這是日本的內政,中方不予評論。”這看似平淡的一句話,實則暗藏考量。一方面,這體現了中國一貫堅守的 “不干涉他國內政” 原則,符合國際法基本準則;另一方面,“不予評論” 四個字背后,是對高市早苗過往言行的謹慎態度。畢竟這位新首相并不是溫和派人物,她在歷史問題和對華立場上的觀點,早已引起中方的警惕。
![]()
第二個信號,是重提“承諾”與“歷史”,這實際上是在清晰地劃出“紅線”。
比 “不評論內政” 更關鍵的,是外交部關于中日關系的表態。發言人強調:“中方希望日方恪守兩國間的各項承諾,特別指出要尊重歷史事實,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了解中日關系的人都知道,這絕不是普通的外交辭令,而是非常直接的底線警示。
高市早苗的過往行徑,恰好踩中了中方的核心關切:她曾多次參拜供奉著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否認侵略歷史;在臺灣問題上,雖未公開 “臺獨” 言論,卻多次與臺當局互動,模糊 “一個中國” 原則;在安保政策上,她力推修憲擴軍,還積極強化日美同盟,甚至主張在日本部署中程導彈。
![]()
這些舉動,每一個都觸碰著中日關系的 “敏感神經”。中方此時重提 “承諾” 與 “歷史”,就是明確告訴高市早苗政府:想發展中日關系,先守住這些 “紅線”,別妄想在原則問題上打擦邊球。
第三個信號,是中國沒有直接展示肌肉,但卻傳遞出了“硬剛到底”的決心。
也許有人會問,中國為什么不直接發表更強硬的聲明?實際上,外交部這次的表態已經足夠表明立場。沒有發出賀電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態度。而再次強調“尊重歷史”和“一個中國原則”,其實是在提醒日方:不要低估中國維護核心利益的決心。
![]()
如果我們回顧最近幾年的中國外交,可以看到一個清晰的模式:不管是在貿易、科技還是臺灣問題上,面對美國的壓力,中國從來沒有退縮。在南海、在中印邊境,遇到挑釁時中國也都做出了堅決回應。連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都無法讓中國讓步,那么和中國在歷史問題上有糾紛、綜合國力又不如中國的日本,就更不可能讓中國妥協。如果高市早苗真的試圖試探中方底線,那么最終結果只會讓日本自己付出代價。這一點,中國已經用過去的行動多次證明。
當然,我們必須說清,中國發出這樣一份特殊的“見面禮”,并不是不想和日本發展關系。恰恰相反,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國,兩國在經貿、環保、公共衛生等很多領域都有合作空間。2024年,中日雙邊貿易額仍然超過3000億美元,兩國在新能源、老齡化社會應對等方面的合作,也直接關系到兩國人民的福祉。中方的態度其實很清楚:我們愿意和日本新政府對話合作,但前提是日本也必須朝著相同的方向努力,也就是承認侵略歷史、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不搞軍事擴張。這份沒有賀電的“見面禮”,既是對過去中日關系的總結,也是對未來關系的一種提醒。
![]()
現在,高市早苗政府已經正式上臺。接下來,選擇權在日本手中。是選擇正視歷史、遵守承諾,推動兩國關系回到正軌?還是繼續追隨美國、不斷挑釁中國底線,讓中日關系陷入僵局?這個問題的答案,將由日本新政府的實際行動來書寫。而中國,顯然已經做好了應對各種可能性的準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