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57萬億基建投資清單落地24省市,當AI產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十五五”規劃勾勒的不僅是經濟藍圖,更是普通人可觸摸的財富坐標系。告別房地產時代的普惠紅利后,新質生產力驅動下的價值重構,正為創業者與投資者打開結構性機遇窗口。
一、AI產業鏈:從“基座”到“毛細血管”的紅利滲透
人工智能作為通用技術的擴散效應,正在重構產業效率方程。根據產業測算,2024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已突破7000億元,連續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長率 ,其對經濟的拉動符合索洛增長模型中技術進步的核心驅動邏輯——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將創造超額收益。
普通人的機遇并非追逐基座大模型,而在產業鏈的“中間件”與垂直場景。深圳一家20人規模的創業公司,專攻大模型輕量化部署,將300億參數模型壓縮至10億級且性能無損,年營收已破億,這正是抓住了“模型蒸餾”這一關鍵中間環節的需求缺口。應用層的機會更具普惠性:杭州夫妻店用AI將婚禮微電影制作周期從30天壓縮至3天,客單價直接翻3倍,完美詮釋了“AI+垂直場景”的降維打擊效應。
生態層的“賣水人”生意同樣爆發。貴州某貧困縣發展數據標注產業,經培訓的農民日收入超城市白領,這類圍繞AI基礎設施的衍生服務,符合資本追逐“確定性需求”的投資邏輯,風險更低且市場空間明確。
二、綠色經濟: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的價值洼地
“雙碳”目標下的綠色轉型,已從政策要求轉化為市場剛需。高盛預測,2025年全球綠色能源領域并購交易總額將突破5000億美元,占全球總并購金額的15%以上,這背后是能源結構轉型的必然趨勢。
新能源產業鏈的機會已從制造端延伸至應用端。2024年我國光伏組件出口量同比增長12%,硅片、電池等核心環節產量增速均超10% ,但更大的機遇藏在分布式場景與儲能配套。隨著24省市推出超57萬億重點工程,其中3萬億優質項目向民間資本開放特許經營,社區充電樁、工商業儲能等小型項目成為普通人入場的跳板,這類項目既享受電價補貼,又能依托電網升級實現穩定收益。
綠色消費市場同樣值得布局。摩根士丹利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健康食品銷售額同比增長22%,智能家居產品增長18%,這種“環保溢價”消費趨勢,為中小創業者提供了差異化賽道——從可降解包裝到節能家電維修,圍繞“低碳生活”的細分服務均存在藍海。
三、新基建配套:57萬億投資催生的民生服務機遇
新基建與民生改善的結合,正在創造大量確定性機會。2025年全國24省市公布的重點工程中,北京1.4萬億投資涵蓋科技創新與民生基建,廣東9.2萬億額度中基礎設施與產業項目占比超六成,這類投資通過乘數效應拉動上下游需求,符合凱恩斯主義的投資刺激理論。
消費端的結構性機會尤為明顯。摩根士丹利指出,2024年中國服務消費占比已達50.2%,較2019年提升4.3個百分點,線上消費增速(15.6%)遠超線下(8.3%)。三四線城市與農村的消費信心持續穩定,為下沉市場的服務升級提供了土壤:縣城AI教育工具、鄉鎮智能養老設備等產品,既能填補供給空白,又能享受縣域商業政策支持。
生產性服務業的缺口同樣突出。長三角23家制造企業的調研顯示,AI排產系統可將設備閑置率從32%壓至7%,這種效率提升需求催生了工業軟件運維、智能制造咨詢等細分領域。即便是傳統行業從業者,也能通過技能升級切入——具備AI質檢經驗的技術工人,薪資已較傳統崗位提升80%以上。
站在新舊動能轉換的節點,“十五五”的財富邏輯已清晰切換:從依賴資產增值的“躺贏時代”,轉向依托能力創造的“價值時代”。AI的效率革命、綠色經濟的替代浪潮、新基建的民生紅利,本質上是生產要素重構帶來的機會窗口。
正如高盛在并購報告中強調的,未來的財富增長點在于“價值創造”而非“市場投機”。對普通人而言,無需追逐風口,只需深耕一個細分場景,將政策紅利與技術工具轉化為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當你的服務能提升20%效率、降低15%成本,財富自然會順著價值的河流而來。這不是機遇的消失,而是財富邏輯的重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