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首相上臺第二天,朝鮮毫無預兆發射導彈,目標直指日本海,這是要給一個下馬威?
![]()
10月21日,高市早苗剛當選日本首位女首相,當天就喊著要改安保文件、提防衛費。
第二天一大早,朝鮮就往日本海方向射了枚疑似“火星-11E”的高超音速導彈,落點離日本專屬經濟區就幾十公里。
12天前,朝鮮閱兵才秀過這款導彈和“火星-20”洲際導彈。
看這個時間點,難道這是朝鮮給日本新首相的下馬威?
看看朝鮮這幾年的導彈試射記錄就知道,他們的行動都是有目的的。
首先就是測試導彈的實戰能力。
![]()
2021年試“火星-8”,液體燃料、速度才3馬赫,連高超音速的門檻都沒到。
2024年搞“火星-16B”,換成固體燃料了,可精度還停在30米級別。
短短四年從“入門款”追到“實戰款”,這么快的迭代速度,總得找機會測測真本事吧?
高市上臺剛好撞在這個節點上,更像是給朝鮮的技術測試搭了個“曝光臺”。
再看“火星-11E”本身,這東西可不是隨便湊數的“威懾道具”。
乘波體構型加X型尾舵,光氣動設計就比老款復雜得多,射程1300公里,從平壤發射,能覆蓋東京、大阪所有核心城區,精度還壓到了15米以內。
要知道以前朝鮮的“勞動”導彈,誤差動不動就幾百米,現在能準到這個程度,不實戰測一次,怎么確定能用?
![]()
更關鍵的是測“突防能力”。
朝鮮之前說過,這種高超音速彈頭能在天上變向,一次能挪120公里,這次發射還飛到了5萬米高空。
這剛好戳中了美日反導系統的軟肋,日本現在靠“愛國者-3”和“標準-3”IIA撐著,前者只能攔固定彈道的導彈,面對變向目標基本瞎眼,后者連高超音速目標的攔截測試都沒做過。
朝鮮選這時候射,不就是想看看“我的導彈能不能破你的防”嗎?
至于為什么偏偏選在高市就職第二天,這里面確實有算計,但應該不是單純的“挑釁”。
高市上臺前就放話,要把防衛費從GDP的2%再往上提,還要討論引進核潛艇、撤武器出口限制,核心就是“強化對朝反制”。
![]()
朝鮮這時候亮“火星-11E”,更像是直接拆臺:你說要反制,我先讓你看看你的反制根本沒用。
這種“用技術說話”的方式,比口頭警告管用多了。
而且從傳播角度看,新首相就職本來就是全球媒體的焦點,這時候射導彈,技術突破的消息能立刻傳開。
2017年安倍推修憲時,朝鮮也射過16枚導彈,可那時候都是“飛毛腿”改進型,外界也就當“常規操作”。
這次“火星-11E”一出來,美日韓情報部門立馬就重點研究,這種關注度,平時找都找不到。
還有個細節很有意思,朝鮮沒選“火星-20”這種能打美國的戰略導彈,偏偏選了“火星-11E”這種戰術級武器。
![]()
為什么? 要是試射“火星-20”,很可能觸發更嚴的國際制裁,反而斷了自己的技術研發路;選“火星-11E”就不一樣了,既展示了實力,又沒把話說死。
畢竟對朝鮮來說,證明“就算被制裁,我照樣能搞出好導彈”,比單純激怒日本重要得多。
再看日本的反導短板,這次測試更像給日本提了個醒。
日本一直吹“雙層反導體系”多厲害,可“愛國者-3”攔不了5萬米高空的目標,“標準-3”IIA對變軌目標的識別率還不到40%。
朝鮮把導彈落在日本海附近,相當于在日本“家門口”演了一遍“我怎么突破你的防御”,這種直觀的威懾,比說一百句“我有能力反擊”都管用。
![]()
所以回頭看,這場導彈發射,更像是朝鮮“技術測試節奏”和“日本政治節點”撞在一起的結果。
高市上臺只是給了個“展示窗口”,真正的核心是朝鮮要驗證自己的導彈到底能不能用、能不能破防。
所謂的“下馬威”只是表層含義,朝鮮要的從來不是“給新首相一個下馬威”,而是“讓美日韓知道我的技術實力”,你要搞反導,我就亮破防的本事;你要提安保升級,我就先證明你的升級沒用。
東北亞的威懾邏輯,從來都是用技術說話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