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包括央視在內的多家權威媒體,都曾多次曝光過一些劣質取暖設備的安全問題。
雖然官方沒有一個明確的“黑名單”文件,但通過一系列的深度調查、消費預警和產品測試,有些產品因為其固有的設計缺陷和極高的安全風險,實際上已經被反復點名、警示,可以說是在消費者的安全認知里被“拉黑”了。
電極式電熱水袋
有一個大家可能都用過,或者至少見過的東西說起,電熱水袋。這東西小巧便攜,睡前充上電,往被窩里一放,一整晚都是暖暖的,確實很舒服。
![]()
但你知道嗎?市面上的電熱水袋,其實分兩種,一種是安全的電熱絲式,另一種則是被國家明令禁止生產和銷售的電極式。而這第二種,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第一種“危險分子”。
那么,怎么區分這兩種電熱水袋呢?其實很簡單。你用手摸一下熱水袋的內部,如果能摸到一圈U形或螺旋形的管狀物,那就是相對安全的電熱絲式。
它的原理就像電熱毯,通過加熱電阻絲來給袋內的水加溫。
![]()
而如果你摸到的是兩截硬邦邦的、分離的圓柱體,那就要立刻警惕了,這很可能就是已經被淘汰的電極式熱水袋。
這種電極式熱水袋的加熱原理非常粗暴,它直接用兩個金屬電極插入水里,利用水的導電性來加熱。
這個過程聽起來簡單,但隱患巨大。水在被電解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氫氣和氧氣,這會讓袋子迅速膨脹,就像一個不斷被吹大的氣球。
一旦內部壓力超過了袋體的承受極限,“砰”的一聲,爆炸就可能發生。因為是直接用電極加熱,沒有任何溫控裝置,水溫會持續升高,很容易因為過度加熱而導致爆裂。
![]()
如果密封不嚴,里面的電解液一旦泄漏出來,不僅會燙傷皮膚,還可能因為導電而引發觸電事故。
央視的《每周質量報告》等欄目就曾對這類產品進行過深入調查,發現許多小作坊為了降低成本,仍在偷偷生產這種結構簡單、隱患重重的電極式熱水袋。
這些產品往往包裝簡陋,沒有品牌、沒有廠址,更沒有國家強制的3C認證標志。
![]()
盡管價格便宜,可能只要十幾二十塊錢,但你買回家的可能不是一個溫暖的抱枕,而是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軟體炸彈”。
“小太陽”取暖器
說完了電熱水袋這種“貼身保鏢”,我們再聊聊客廳和辦公室里常見的“大家伙”,“小太陽”取暖器。
一打開,紅彤彤的光線瞬間就能帶來一片溫暖,價格也親民,所以很多人都喜歡用。但是,這種看似方便的取暖設備,其實是冬季火災的“頭號縱火犯”之一。
![]()
“小太陽”的學名通常叫做石英管或鹵素管電暖器,它的制熱原理就是通過電熱絲加熱石英管或鹵素管,使其發出大量的紅外線和可見光來輻射熱量。
它的核心特點就是局部溫度極高。央視曾多次進行過安全實驗,把一張普通的白紙放在運行中的“小太陽”面前,不用幾分鐘,白紙就會被烤得焦黃,甚至直接點燃。
消防部門也做過類似測試,將毛巾、衣物等可燃物覆蓋在“小太陽”上,短時間內就會冒煙起火。
![]()
在使用“小太陽”時,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很多家庭火災的起因,就是因為用戶在使用時,離沙發、窗簾、床單、被褥等易燃物太近。
有的人喜歡用它來烘烤濕衣服,這更是極度危險的行為。衣物覆蓋在上面,熱量無法及時散發,溫度會急劇升高,很快就能達到燃點,引發火災。我們在新聞里看到的,諸如“居民家中‘小太陽’引燃沙發,整間屋子被燒毀”、“老人使用‘小太陽’不慎,引燃棉被釀成悲劇”之類的報道,幾乎每年冬天都會上演。
![]()
除了火災風險,“小太陽”的燙傷風險也不容忽視。它的防護網表面溫度同樣非常高,對于好奇心強、又沒有危險意識的孩子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巨大的安全陷阱。
哪怕是成年人,不小心碰到也可能被燙傷。此外,一些劣質的“小太陽”產品,其內部電線材質不達標、接頭不牢固,長時間使用后,很容易因線路老化或過載而發生短路,從而引發火災。
因此,即便你非要使用這類產品,也一定要購買有3C認證的大品牌,并且使用時務必做到“人走電斷”,同時與周圍的物品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
![]()
電熱毯,是“暖床神器”還是“引火之源”?
在很多沒有集中供暖的南方地區,電熱毯幾乎是家家戶戶的過冬標配。鉆進被窩前提前打開,等睡覺時就是一片溫暖的天地,那種幸福感不言而喻。
但這個陪伴了我們很多年的“老朋友”,其實也是一個需要我們高度警惕的“潛在危險源”。
電熱毯引發的安全事故,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火災和低溫燙傷。
電熱毯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內部密布的電阻絲來發熱。但是,如果我們平時存放或使用時,反復、過度地折疊電熱毯,就很容易導致內部的電阻絲折斷或損壞,造成短路。
![]()
一旦短路,局部電流會瞬間增大,溫度急劇升高,極易引燃被褥等易燃物,最終釀成火災。尤其是那些使用了多年的“老舊”電熱毯,其絕緣層和線路可能已經老化變脆,風險更高。
國家對于電熱毯其實有明確的安全使用年限,一般是6年左右,但很多人家里的電熱毯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超期服役現象非常普遍,這無疑是把一個“定時炸彈”鋪在了自己身下。
其次是很多人會忽略的低溫燙傷。你可能覺得電熱毯的溫度不算太高,怎么會燙傷人呢?但醫學上有一種燙傷叫“低溫燙傷”,它指的是雖然基礎溫度不高(一般指44℃-50℃),但皮膚長時間接觸后,熱量會慢慢滲透到組織深層,造成從真皮到皮下組織的漸進性損害。
![]()
這種燙傷表面看起來可能只是一個紅印或小水泡,但實際上可能已經傷及深層組織,處理不當極易引發感染,愈合也更慢。
對于皮膚嬌嫩的嬰幼兒、感覺遲鈍的老年人,或者糖尿病患者等人群,整夜開著電熱毯睡覺,發生低溫燙傷的風險非常高。
所以,對于電熱毯,正確的用法是:睡前開一會兒,把被窩暖熱了就關掉電源,拔掉插頭,千萬不要開著它睡一整夜。
![]()
而且,一定要平鋪使用,避免折疊,不用的時候也要卷起來存放,而不是疊成方塊。還有,到年限了就果斷更換,別為了省幾十塊錢,拿自己的安全開玩笑。
“暖寶寶”貼,被忽視的“溫柔殺手”
接下來要說的這個東西,很多人可能就完全沒把它和“危險”二字聯系起來,它就是,“暖寶寶”,也叫暖身貼。
天冷的時候在身上貼一片,就能持續發熱好幾個小時,對很多怕冷的女士來說,簡直是“續命神器”。
![]()
然而,這個看似溫和無害的小東西,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溫柔殺手”。它最大的風險,和電熱毯一樣,也是低溫燙傷。
“暖寶寶”的發熱原理是利用鐵粉、活性炭、蛭石等物質在空氣中發生氧化反應,從而釋放熱量。
很多產品的包裝上都寫著最高溫度可達60℃以上,持續發熱時間長達8-12小時。
想象一下,一個60℃的熱源,哪怕隔著一層薄薄的內衣,長時間貼在皮膚的同一個位置,會發生什么?答案就是低溫燙傷。
![]()
很多人覺得,不燙手就不會有事。這種想法大錯特錯。當皮膚接觸44℃的熱源持續6小時,就有可能造成燙傷。而“暖寶寶”的溫度遠高于此。央視的節目就做過實驗,將一片“暖寶寶”貼在衣服上,幾分鐘后其表面溫度就能輕松超過50℃。
如果你直接貼在皮膚上,或者貼著它睡覺,后果不堪設想。因為在睡眠狀態下,人的感知能力會下降,即使被燙傷了也可能毫無知覺,等到早上醒來,皮膚上已經出現了紅腫、水泡,甚至更嚴重的深度燙傷。
除了直接貼在皮膚上,即便是隔著一層衣服,如果長時間不移動位置,同樣存在風險。因為身體的局部組織持續受熱,血液循環會受到影響,熱量積聚,最終導致損傷。
![]()
所以,對于“暖寶寶”,切記:絕對不能直接貼在皮膚上,也絕對不要貼著睡覺。
對于嬰幼兒、孕婦、糖尿病患者和皮膚敏感的人群,更應該慎用或不用。
結語
不難發現,它們之所以危險,要么是源于產品本身的設計缺陷和劣質材料,比如電極式熱水袋 ;要么是由于其工作原理存在天然的高風險,比如“小太陽”的高溫輻射 ;要么就是因為人們在使用中容易麻痹大意,導致低溫燙傷或火災,比如電熱毯和暖寶寶。
![]()
當然,我們并不是要讓大家在冬天里瑟瑟發抖。
取暖是剛需,但選擇安全、合格的取暖設備,并且正確、規范地使用,才是對自己和家人負責任的態度。
在這里,給大家幾點總結性的建議:
第一,認準“3C”標志。這是國家對電器產品實施的強制性安全認證,是產品安全最基本的保障。購買任何電取暖設備,都要檢查包裝和產品上是否有這個標志。
![]()
第二,選擇正規渠道和品牌。不要貪圖便宜,在一些沒有信譽保障的地攤或網店購買“三無”產品。選擇知名品牌,不僅質量更有保障,售后服務也更完善。
第三,仔細閱讀說明書。每種電器都有其特定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比如使用壽命、能否覆蓋、能否與水接觸等等。花幾分鐘時間讀懂說明書,能幫你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風險。
![]()
第四,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做到人走斷電,不在取暖器周圍堆放易燃物,不長時間、不超負荷使用,定期檢查設備是否有老化、破損的情況。
冬天是溫暖和團聚的季節,千萬不要因為一個小小的取暖設備,給家庭帶來無法挽回的傷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