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0月18日,星期六。當孟子教育研究院院長孟國泰先生讀到陽光教育集團總校長樊瑞的微信后,即刻與他通過微信溝通。本文標題的“VS‘,并非是對立或對決,而是樊瑞與孟國泰深入探討教育教學的真諦,兩位名家對教育的熱愛,躍然紙上。
![]()
![]()
首先要感謝孟國泰先生,他的文章如同一塊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富有價值的思考漣漪。然而,在反復品讀與深思中,我隱約感到一絲不安:當“學、思、達”被并列為教學的三個核心環節時,我們是否在無意間,將一個渾然一體的巨人,小心翼翼地切割成了幾塊?我們是否正用流程上的清晰,去替代認知上的完整?
這促使我回到一切教育思考的原點——那個我們最為熟悉,卻也最易誤解的字:“學”。
一、“學”的萎縮:從天地江湖退守方寸課本
在今日的日常語境里,“學校”之“學”,“學生”之“學”,大多被默認為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由特定人物傳授特定知識的活動。它的核心是“接收”,是“掌握”,是“內化”。
這或許無錯,但卻不完整。
我們或許忘了,在華夏文明的源頭,“學”有著何等磅礴的氣象。
孔子的“學而時習之”,那個“習”是演練、是實踐,是知行合一后的由衷喜悅;“學而不思則罔”的“思”,更是為“學”注入靈魂的批判與聯結。在至圣先師那里,“學”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由輸入、思考、實踐共同編織的立體結構。
到萬世師表陶行知先生那里,更是痛感于這種“學”的異化。他斬釘截鐵地倡導“教學做合一”,直言“做”才是“學”的中心。他力圖挽回的,正是“學”與真實生活、與親手實踐的斷裂。他眼中的“學”,是在田野、在工坊、在生活一切場景中生機勃勃展開的探索與創造。
反觀當下,我們的“學”卻在很大程度上,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天地江湖,退守到了教材與練習冊的方寸之間。它從一個主動的、征服性的生命探險,收縮為一種被安排的、以接納和復制為主要任務的認知活動。這是“學”的概念在歷史演變中的一次令人遺憾的“萎縮”。
二、“學”的復位:一個統領性的上位概念“學”不應被狹隘地等同于知識的單向傳遞,而應復歸其作為整體認知活動的本義——統攝思、問、辨、行的上位概念。
真正的正本清源,我認為,必須將“學”重新請回它應有的高位。它不應與“思”、“達”并肩而立,而應是統領“讀、思、習、探、達”等一系列子過程的那個上位概念,那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讓我們來描繪這個生態系統的生動圖景:
讀(信息輸入):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汲取人類文明的養料。
思(內化加工):是消化的胃,是連接的網,是將外界信息與個人經驗進行批判、整合,形成獨立見解與思想體系的化學反應。
習(實踐驗證):是“學”在真實世界中的試金石,是“做”的核心體現,是讓知識從紙上談兵變為身上本能的唯一途徑。
探(主動探究):是由好奇心與問題感驅動的遠征,是在未知領域開疆拓土的主動求索。
達(輸出創造):是“學”的最終結晶與升華,是通過語言、文字、作品或行動進行的清晰表達、有效溝通與全新創造。在“學”的邏輯之下,“達”肯定不是目的,只不過是對于讀、思、探的結果的嘗試性輸出,其最大價值,其實是對已有學習成果的系統化梳理,在于觸發新一輪的反饋與深化,是檢驗理解的標尺,也是激發新問題的起點。
關鍵在于,這五個維度絕非一條僵化的生產線。它們是一個動態的、相互滋養的、時刻共振的循環。“讀”時無“思”,便是死記硬背;“思”后無“習”,便是空中樓閣;“探”中無“達”,便無法梳理與升華;而一次精彩的“達”,又必然會開啟新一輪更深入的“讀”與“探”。真正的、有效的“學”,正是這樣一個所有器官協同工作、充滿生命活力的有機體。
三、重塑課堂:從“教授環節”到“設計學習歷程”
一旦我們確立了“學”作為上位概念的完整身軀,我們教學實踐的立足點便將發生根本性的轉移。
無論是在北京培文國際教育集團旗下的各個學校,還是廣州培文外國語學校的教育實踐中,我們努力踐行這一點:教師的角色,不應再是知識的單向授予者和環節的切換者,而應轉型為一個完整“學習歷程”的設計師。
我們設計的,不再僅僅是“教什么”,更是學生將經歷怎樣的“讀、思、習、探、達”的完整循環。我們布置的預習,不應是“讀課本第X頁”,而可能是“通過閱讀與觀察,提出一個你感興趣的問題,并設計一個簡單的方案來初步探索它”;我們的課堂,不應是“老師講完學生練”,而應是一個思想碰撞、合作探究、不斷嘗試表達與修正的工坊;我們的評價,不應只看最終答案的正誤,更要看重在“思”的深度、“探”的勇氣和“達”的清晰度上所展現出的光芒。
這,正是對孔子“學思習”一體與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的當代呼應,也是我們構建“高快教學”邏輯體系的堅實基石。
感謝孟國泰先生引發的這場寶貴討論。教育之路,常需回溯本源。當我們為“學”這個字找回了它那豐沛而完整的身軀時,我們或許也就為孩子們找回了一個更廣闊、更生動、更指向未來的學習世界。
背景:
昨天(10月18日),“廣州培文學習圈”發布了廣州培文外國語學校教育黃金法則之二:先學后教。
#廣州培文學習圈1612
培外教育黃金法則02:“先學”是嘗試,是學習的起點,沒有“學”,就無法發生“教”;不以“先學”為基礎的“教”,都是盲目和一廂情愿的。先學,為有針對的差異化的“教”提供支持。
![]()
我的朋友孟國泰先生(孟子教育研究院院長,并同時擔任多個教育集團總校長)看到后在朋友圈留言,認為“學習,不光只強調學,還要強調思和達”并堅持認為“學和達是兩碼事,前者是輸入,后者是輸出。”并專門寫了文章發給我,謙虛地說“文中觀點,可以不參考。”
![]()
因為正在參加一個校長論壇,信息量特別大,一直無暇與國泰先生爭論。此刻,在機場候機,又遭遇航班嚴重延誤,那就索性靜下心來,以文字回應這份真誠的學術探討。我完全認同“思”與“達”在學習中的核心地位,也深知輸入與輸出的本質區別。但在我看來,“學”本就不應被簡化為被動接收,它天然內嵌著思辨與轉化的過程。“先學后教”中的“學”,正包含學生主動讀、思、問、探的完整實踐,而“達”則是這一過程的自然延伸與外顯。真正的“學”,從不是靜默的接收,而是思維的激活與意義的建構;它始于疑問,行于探究,成于表達。將“思”與“達”排除在“學”之外,或將三者割裂,反而可能陷入新的機械對立。我們倡導的“先學后教”,本質上是以學生的真實學習過程為中心的教學邏輯重構——唯有當“學”真實發生,“教”才能真正發生。因此,“先學”不是簡單的預習或知識搬運,而是一場以學生為主體的認知探險。在這場探險中,每個學生都是自己的向導。他們帶著問題走進文本,帶著思考追問意義,帶著發現走向表達。
特草此文,以回應國泰先生。謝謝您,誠摯邀請您蒞臨廣州做客并指導。
修改于2025年10月19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