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關于全運會男籃冠軍價值的討論引發關注:有球迷認為,廣東男籃即便奪得全運會冠軍也無需慶賀,遼寧隊即便斬獲亞軍也足以自豪。其核心論據是球員構成的“地域純度”——廣東男籃16名球員來自11個省份,僅有徐杰、黎伊楊兩位廣東籍球員,被貼上“雇傭兵”的標簽,缺乏歸屬感;而遼寧男籃清一色由遼寧籍球員組成,被贊為“子弟兵為家鄉而戰”,凝聚力更強,亞軍的價值也因此被放大。
![]()
這番觀點看似立足“本土情懷”,實則陷入了地域認知的狹隘誤區。在全球化與人才流動高度頻繁的今天,用“籍貫”來衡量一支球隊的榮光,本身就是對體育精神的誤讀,更是對時代發展規律的忽視。
體育競技的核心是拼搏與突破,是團隊協作下的極致發揮,而非球員籍貫的“單一性”。廣東男籃能夠匯聚全國多地的籃球人才,恰恰是其籃球體系成熟、培養機制完善、競技平臺優質的體現——它像一個磁場,吸引著不同地域的球員前來追求更高的競技目標,這種“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模式,本身就是體育發展的良性生態。
![]()
正如珠三角的經濟繁榮,從來不是依賴本土資源的“閉門造車”,而是憑借開放的姿態、完善的產業生態,匯聚了全國乃至全球的資金、技術與人才,才成就了如今的活力與影響力;廣東宏遠能夠締造十一冠的王朝傳奇,也絕非偶然,正是因為它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讓每一位有實力的球員都能在這里找到施展才華的舞臺,通過科學的訓練、專業的管理,將分散的個體能力凝聚成強大的團隊戰斗力。
![]()
將廣東男籃的人才聚集稱為“雇傭兵模式”,更是對球員職業精神的不尊重。每一位身披廣東隊戰袍的球員,在賽場上付出的汗水、拼搶的每一個籃板、投進的每一個進球,都是對職業榮譽的捍衛,對團隊目標的堅守——他們為球隊的勝利拼盡全力,這份努力與擔當,與籍貫無關,只與熱愛和責任相關。而所謂的“歸屬感”,從來不是靠籍貫天生賦予,而是在與團隊的磨合、與球迷的互動、為目標的共同奮斗中逐漸建立的,當球員們并肩站在領獎臺上,那份屬于團隊的榮耀,早已超越了地域的界限。
![]()
再看遼寧籃球,其深厚的籃球底蘊、扎實的青訓基礎,確實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本土球員,“子弟兵作戰”的模式也讓球隊擁有獨特的情感凝聚力,這是遼寧籃球的寶貴財富。但以此否定廣東隊的人才模式,甚至拒絕人才流動,則可能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
籃球運動的進步,需要“走出去”與“引進來”的雙向互動:讓本土優秀人才到更廣闊的平臺歷練,能夠開闊視野、提升競技水平,反哺家鄉籃球的發展;以開放的心態引進外部人才,不僅能帶來新的技術風格與戰術理念,更能激活內部競爭,推動整個青訓體系與管理模式的升級。若始終固守“清一色本土”的思路,反而可能陷入“閉門造車”的困境,錯失與頂尖水平交流學習的機會。
![]()
籃球的魅力,在于它能打破隔閡、凝聚人心,讓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因共同的熱愛而共鳴。全運會的賽場,是檢驗各省市籃球發展成果的平臺,更是展現中國籃球整體實力的窗口。無論是廣東隊的“人才匯聚”,還是遼寧隊的“本土堅守”,只要能推動球員成長、促進籃球發展、傳遞體育精神,就都值得肯定。真正的籃球榮光,從不應被地域的藩籬所束縛,而應在開放、包容、互助的氛圍中,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