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雞娃博主少了很多。
好像網絡上那種“強行拔尖”的風氣在網上沒有那么熱了。
雞娃的帖子的數量也很少了,即使有雞娃為主題的帖子,互動量也很一般,遠不如幾年前了。
為什么大家教育理念發生這么大的轉變呢?
在分析之前,給大家解釋一下什么才是雞娃。
“雞娃”特指的是超出孩子承受能力、以犧牲長遠發展為代價的“軍備競賽”式超前與過量學習。而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責任感和基本的知識掌握,這是家庭教育的本分,是“助推”而非“雞血”。
![]()
言歸正傳,有沒有感覺這兩年的錢不好賺了。
有很多中產家庭,已經不再是以前那種不計成本、孤注一擲地去投資孩子了,投入巨大的時間、金錢和親子關系,去博一個極小概率的頂尖位置,值不值?
花大價錢去逼孩子學習自己不喜歡的東西,還嚴重影響親子關系,說實話,看到別人在雞娃時,心里真的會很焦慮,怕自己的孩子落后,怕為自己孩子做得不夠,但這兩年,網上看到好多雞娃,把娃雞到抑郁的,就算考上好學校,又能怎樣呢?
![]()
在長久的人生中,孩子是否收獲了人生的美好,他的內心過得如何,才是普遍家長期待的終點。
逼孩子考第一,還不如讓他好好吃飯,開心上學,健健康康地成長。
孩子長大后,能記住自己上小學考多少分嗎?但他會記住爸媽陪著她的快樂時光,這可比學習成績珍貴得多的多。
現在211、985都難就業,以前花幾萬報班,買學區房,能盼著孩子能考個好大學,有份高薪工作,結果錢花了,學歷卻在貶值,誰又愿意做冤大頭呢!
他山之石,就是石。別人家成功的經驗,往往只是屬于那個特定孩子、特定家庭、特定背景的“一塊石頭”,無法直接搬來砌成自己家的大廈。
強雞出來的孩子,到了高中就 “露餡”,要么跟不上節奏,要么進了大學就失去目標,甚至工作后沒主見、沒動力。
原來靠高壓逼出來的 “優秀”,只是曇花一現,根本撐不起長遠的人生。
![]()
最近剛看完《以日為鑒》,日本雞娃的巔峰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因為50年代的父母看到的社會是只要上了大學就可以進大廠,結果九十年代這批孩子大學畢業了,卻趕上了日本經濟泡沫破裂的就業冰河期,卷的最狠過得最慘。
1999 年的時候,18 歲的劉亦婷考上了哈佛大學,還拿到了全額獎學金。這之后,《哈佛女孩劉亦婷》這本書特別暢銷,賣出去 260 萬冊。書里像 “握冰 8 分鐘鍛煉意志力”“0 歲早教開發心智” 這些 “雞娃方法論”,成了好多家長奉為圭臬的育兒寶典。
![]()
可過了好些年,真相被揭開,才發現 “靠狠勁就能復制成功” 這種說法就是個謊言 。
劉亦婷能考上哈佛,關鍵是有兩樣資源幫忙,一般人可沒有這些。
第一樣,她去美國參加夏令營的時候,很幸運地住在了美國國會議員拉瑞家里。這位政要親自給她寫推薦信,這推薦信在哈佛錄取環節可太有用了,就像是拿到錄取的 “硬通貨”。
第二樣,她當時上學的成都外國語學校剛被企業收購,企業為了樹立 “教育標桿”,花了好多資源包裝她的背景,還幫她打通各種渠道。雖說 “大使館關系” 的傳聞一直沒有完全證實,但光看 “政要推薦信 + 學校全力幫忙” 這種情況,普通家庭根本做不到。
后來劉亦婷畢業了,也沒像大家期待的那樣成為 “頂尖精英”,而是進了普通企業工作,過上了中產的生活。
![]()
張炘煬的人生,以前可是 “雞娃成功學” 的典型例子。他 10 歲就考上了大學,13 歲讀碩士,16 歲成了博士,還被稱作 “中國最年輕博士”。他父母因為 “精準培養” 他,成了很多家長學習的標桿。
可這種看似快速達成的成功背后,是他被壓縮的成長過程,還有扭曲的親子關系,最后導致 “神童隕落” 這樣的結果。
為了讓他能專心學習,從小學開始,他父母就全程陪著讀書。他爸直接辭了工作,他媽把工作調到學校附近,他生活里大大小小的事兒,幾乎都被父母包辦了。
在這種過度保護的 “真空環境” 里,張炘煬連基本的生存和社交能力都沒有了。13 歲讀研究生的時候,他還整天沉迷動畫片,根本沒辦法和同齡同學正常交流相處。
等到讀博士了,之前長期被壓抑的叛逆和失控一下子全爆發了。他瘋狂迷上網絡游戲,功課變得一塌糊涂,甚至拿 “不寫論文、不答辯” 威脅父母,非要工薪階層的爸媽在北京全款買房。
他爸媽沒辦法,只能租個房子騙他說是買的,這才好不容易讓他完成了學業。
這么多年的 “高壓雞娃”,最后培養出來的,是一個沒自制力、也不懂感恩的成年人。現在 28 歲的張炘煬,沒房沒車,也沒有穩定工作,只能靠著父母給的錢生活,以前那 “神童” 的光環,早就碎成了一地現實的雞毛。
也許我們也該想想,除了雞娃,該培養些什么作為孩子的立身之本。
在物質福利可能趨同的未來,一個人感受幸福、創造意義的能力,將成為其生活品質的核心。
這是最基礎的1,沒有這個1,后面再多的0都沒有意義。
在AI時代,一個被“雞”得失去了內在驅動力和思考能力的人,是最容易被淘汰的。
如創造力、共情力、批判性思維、審美能力等,這些恰恰在“下樓打球”、“畫畫跳舞玩桌游”的生活體驗中孕育。
更多的人清醒地知道,與其聽這些只有個把兩個孩子的人的教育經驗,不如聽教授這門學科的老師的經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