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方清
據央視新聞:近日,教育部發布《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
令人振奮的是,《十條措施》的每一項舉措都聚焦具體問題,給出了清晰可操作的解決方案。例如,鼓勵每周設置一天“無作業日”;全面落實“體育每天2小時”;明確提出“不得要求學生提前到校參加統一教學活動”,“將學生睡眠狀況納入體質健康監測”等。
這些小而實的舉措,既貼合現實矛盾與實際需求,又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相信必將受到廣大中小學生們的普遍歡迎。
![]()
少年兒童處在身體成長發育的關鍵階段,而擁有一個強健旺盛的體魄,是心理發育和身心健康的必備前提。
毛澤東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至今已百余年,仍有很強現實意義。
而據《柳葉刀》刊登的最新研究,2005—2024年間,中國6至17歲青少年的中長跑、引體向上、50米跑和肺活量等體能指標整體下降,尤其在10—15歲的關鍵發育階段尤為明顯。
其中初中階段的男生平均握力比20年前下降了近12%,BMI均值則從19.6上升到21.3。數據明確地告訴我們:孩子們的體能,不只是“差一點”,而是發生了結構性退化。
從醫生角度來看,這種“肌肉力量下降+體重上升”的組合,提示的不僅是運動缺乏,更是一種“功能性肥胖”趨勢。這類孩子常有以下表現:跑步耐力差、爬樓氣喘、學習注意力下降、易疲勞、反復感冒等等。
誘因是多重的。最直接的是運動時間的銳減。根據國家衛健委2023年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超過62%的青少年日均運動不足45分鐘,近30%的孩子假期每天坐著使用電子產品超過6小時。
![]()
最令人擔憂的不是孩子的體重,而是他們用不上肌肉的日常、無法釋放能量的生活和越來越短的戶外時間。遍布城鄉的各類廣場,黃昏時總有不少老人聚在一起跳廣場舞,卻很少看到奔跑的孩子。
真正的問題或許不是孩子不運動,而是這個社會給孩子的“能動空間”越來越少了。
中小學階段的孩子,主要活動空間在學校。因此順應他們活潑天性并激活其運動細胞的核心場所,理所當然在校園。
現代社會一般家庭父母忙、老年隔代,對孩子德、智、體、美、勞的綜合開發和培育,重點也在學校。
教育部于2021年4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被稱之為“睡眠令”,旨在保障中小學生充足的睡眠時間和質量。該政策明確要求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應達到10小時,初中生9小時。
政策實施后,多地采取優化作業管理、拓展午休空間等措施,如山東省壽光市落實“一生一床位”等硬件設施和“作業熔斷”機制。但截至2024年,部分學生仍存在睡眠不足問題,需家校協同持續改進。
如今,隨著教育部《十條措施》出臺,相信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工作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后續效應也會更加明顯。
讓少年兒童在睡好覺、學好功課的同時,充分保障其體育鍛煉的時間和質量,才是均衡教育和全面發展的內在需求和外在體現。
全面落實“每天體育活動不少于2小時”,推行“能出汗”的體育課,普及全員體育競賽,延長課間活動時間,通過體育鍛煉釋放壓力、增強體質、促進心理健康。這些無疑將成為促進廣大少年兒童更加健康成長的福音。
但關鍵是言出必行、落在實處。
嗨起來吧,有福的后浪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