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互聯網上,經常能看到類似這樣的新聞:
學生在操場上,給父母敬茶、洗腳,當眾痛哭朗誦《感恩的心》,寫三千字的“父母恩情心得”。老師在旁邊拍照錄像,學校再發上新聞,說這是“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德育意識”的成果。
可問題是,這些小朋友,真的懂什么是“孝”嗎?還是,他們只是學會了怎樣把“感動”表演出來?為什么中國的學校,這么熱衷搞“孝道教育”?
▲點擊收看視頻
表面原因很簡單,這種活動最安全,也最穩妥。不需要討論社會問題,不需要深刻反思。只要哭得夠真,場面夠大,就能上新聞、得表揚。
但更深層的原因是——教學生“孝順”,其實是一種服從性訓練。在家,要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在社會,要聽領導的話。所謂“孝道教育”,教的不是愛,而是順從。
![]()
▲圖源網絡
所謂“孝順”這種品德,其實早在兩千年前,孔子的后代就已經開始提出懷疑了。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也是我們小時候常聽到的,那個“四歲讓梨”的小孩。
長大后的孔融,才氣縱橫,是建安七子之一。但他在思想上,對“孝”的質疑,比誰都更大膽。
![]()
▲孔融讓梨,圖源網絡
《后漢書·孔融傳》記載:孔融曾對禰衡說——“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于母,亦復何為?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
他當時說得雖然冷峻,卻極為深刻。他所表達的,就是:血緣和親情,也不是必須順從的理由。
![]()
▲圖源網絡
而時間來到近代,中國的新文化運動,亦對這種所謂的傳統美德有深刻的反思。
魯迅在《二十四孝圖》里寫道,他小時候看那些“孝子”的故事:“臥冰求鯉”、“哭竹生筍”、“郭巨埋兒”……越看越害怕。
其中,“郭巨埋兒”的故事最荒謬。說一個兒子,為了讓母親多吃一點,決定活埋自己的小朋友。直到挖出一箱黃金,問題才“奇跡般地”解決,皆大歡喜。
![]()
▲圖源網絡
魯迅在小時候被嚇壞了。他想:如果他父親學郭巨,那要埋的不就是我嗎?這并不是教育小朋友“懂得感恩”,而是教育他們,要用犧牲換取稱贊。魯迅評價,這種“孝”,是一種道德的暴力。它讓小朋友學會恐懼,不敢質疑,也不敢為自己而活。
![]()
▲圖源網絡
另一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胡適,也寫了一首詩,叫《我的兒子》。他在詩里,徹底推翻了“生恩”的道德勒索。
他寫道:“樹本無心結子,我也無恩于你。但是你既來了,我不能不養你教你,那是我對人道的義務,并不是待你的恩誼。”
![]()
▲圖源網絡
胡適的意思其實很簡單:父母生養子女,是一種自己選擇的義務,而不是一種可以拿來索取感恩的“權利”。
胡適在詩的最后寫道:“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這句話,直到今天都仍然令很多人感到震撼。
![]()
▲胡適,圖源網絡
從孔融,到魯迅、胡適,跨越兩千年,卻都在說同一句話:親情,不是控制。可惜,到了今天,我們又重新把“孝順”,變成了一種道德勒索。
“我生你、養你,所以你要聽話。”這句話聽起來理所當然,但邏輯其實是錯的。如果用“生養”來要求服從,那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就變成放債與收債。這樣的關系里,還剩下多少溫情?
![]()
▲胡適與兒子,圖源網絡
我們真正該追求的,不是“不平等的孝”,而是“平等的愛”。愛,是沒有條件的。我愛你,所以愿意生養你。而你愛我,因為我們共同生活、彼此理解、尊重、包容。
你有沒有被父母,以“孝順”的名義,要求你無條件服從的經歷?如果有,你當時的感受是什么?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羊記精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