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有超過100萬"造口人",每年還在以10萬的速度遞增。
他們就隱藏在我們身邊,可能是超市里挑菜的顧客,也可能是地鐵上的乘客,看起來和普通人沒什么兩樣,但衣服下面卻貼著一個小袋子——那就是他們的"人工肛門"。
那么,沒了肛門的他們,生活到底是什么樣的?面臨著哪些困境?
![]()
從"正常人"到"造口人"
造口手術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結直腸癌是最主要的誘因。國家癌癥中心數據顯示,我國結直腸癌年新發病例達55萬,占全球新發病例的28%。
當腫瘤位置距離肛門過近(通常在5厘米以內),或者病情發展到晚期時,醫生只能選擇切除肛門來保命。除了癌癥,嚴重的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腸梗阻,甚至車禍等外傷,都可能讓人走上這條路。
失去肛門意味著失去了排泄的自主控制權。正常人的肛門括約肌可以控制排便時機,而造口卻無法做到這一點。排泄物會不定時地流入貼在腹部的造口袋中,患者需要隨時關注袋子的狀態。
![]()
造口護理本身就是一門技術活,每個造口的形狀、大小都不相同,需要精確測量后剪裁底盤,確保貼合度。粘貼時還要涂抹防漏膏,檢查密封性。即便如此謹慎,滲漏仍然是最大的威脅,高溫天氣下汗液會影響粘性,劇烈運動可能撕裂接口,甚至咳嗽、打噴嚏這樣的日常動作都可能造成意外。
飲食習慣也必須徹底改變,傳統造口護理指南建議避免韭菜、芹菜等高纖維食物,因為這些難以消化的食物殘渣容易堵塞造口。冰汽水、辛辣火鍋等刺激性食物會讓腸道過度活躍,突然增加的排泄量往往讓造口袋承受不住。許多患者被迫告別了曾經喜愛的美食,改為流食、軟食為主的單調飲食。
![]()
看不見的心理創傷
比生理不適更痛苦的是心理創傷。相關調查顯示,超過80%的造口患者在術后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郁、焦慮情緒。特別是中年男性群體,他們往往承擔著家庭經濟支柱的角色,突然要面對"失控的身體",心理沖擊格外強烈,這一群體的自殺率是普通人的3倍。
職場歧視是造口人面臨的現實問題,雖然造口袋有一定的密封性,但完全消除異味幾乎不可能。很多患者因此在工作中遭到同事的疏遠,升職機會減少,甚至被迫離職。一些體力勞動崗位直接拒絕錄用造口人,理由是"工作強度大,容易出意外"。
![]()
社交恐懼成了普遍現象,造口人不敢參加聚餐,擔心食物刺激導致突然排泄;不敢擁抱家人,怕碰到腹部的造口袋;不敢坐長途車,因為找不到私密空間更換造口袋。連大笑都成了奢侈,因為腹壓變化可能導致滲漏。這些限制讓他們逐漸與社會脫節,陷入孤獨的惡性循環。
更讓人心痛的是,一些患者為了避免成為造口人,寧愿冒著生命危險拒絕手術。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統計顯示,約有15%的直腸癌患者因為無法接受造口而選擇保肛手術,即使這樣做會大大增加復發風險。這種"用生命換尊嚴"的選擇,折射出社會對造口人群體認知的嚴重不足。
![]()
在限制中尋找生活
盡管面臨重重困難,許多造口人還是找到了與新身體和解的方式。飲食管理成了他們的必修課,通過精確控制食物種類和進食時間,將排泄意外降到最低。小米粥、蒸蛋、瘦肉泥這些易消化的食物成了主食,每日只需更換一次造口袋就能維持正常生活。
護理技能的提升也讓生活質量有所改善,現代造口產品不斷升級,從傳統的一體式造口袋發展到分離式系統,從普通材料到抗菌涂層,從標準尺寸到3D定制。一些高端產品甚至集成了傳感器,能夠實時監測排泄量和酸堿度,通過手機APP提醒更換時機。
![]()
心理重建則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更多的支持,很多患者通過加入線上互助群體找到歸屬感,分享護理經驗、交流情感困擾。一些勇敢的造口人選擇公開自己的經歷,用透明造口袋參加馬拉松,在社交媒體分享日常生活,用實際行動證明造口人同樣可以活得精彩。
現代醫療技術也在為造口人提供更多選擇,對于部分患者來說,造口并非永久性的。當原發疾病得到控制后,可以通過造口還原手術重新連接腸道,恢復正常的排泄功能。不過,這種手術有嚴格的適應癥,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受益。
![]()
醫療保障與人文關懷并重
我國正在逐步完善造口患者的醫療支持體系,越來越多的醫院設立了專門的造口護理門診,配備經過專業培訓的護理人員,提供術后指導、并發癥處理、心理疏導等服務。一些大型醫療中心還建立了多學科協作模式,整合外科醫生、營養師、心理醫生的專業資源。
政策層面的進步也值得關注,浙江、重慶等地率先將造口袋納入醫保范圍,惡性腫瘤患者每年可報銷3600-4380元的造口用品費用。雖然這個數額還無法完全覆蓋實際開支,但已經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社會公益組織也在發揮重要作用,"因愛再造"等項目為術后患者免費提供造口產品,覆蓋全國31個省市區。
![]()
而且,越來越多的商場、機場、醫院開始設置造口友好型無障礙衛生間,配備專門的清洗設施和隱私保護。一些企業還推出了針對造口人的特殊產品,如防臭面料制作的衣物、可以遮擋造口袋的專用腰帶等。
媒體報道和公眾教育正在改變社會認知,通過科普文章、紀錄片、公益廣告等形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造口人群體,減少偏見和歧視。一些造口人也勇敢地站出來,用自己的經歷啟發他人,推動社會觀念的轉變。
![]()
健康不是理所當然的,對于普通人來說,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體檢、關注腸道健康,是避免類似命運的最好方法。
而對于已經成為造口人的群體,他們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理解、尊重和平等的機會。畢竟,無論身體如何改變,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