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后可能收不到推文,請星標本公眾號
![]()
有訂單無利潤,2025年的餐飲市場再次迎來分化:一端是價格戰的泥潭,另一端則是一批餐企堅守品質,想新辦法控成本、開新路。
“今年新增外賣訂單中,七成來自15元以下區間”。近日,餐飲產業大會上披露一組數據,再次驗證外賣大戰是虛假繁榮,絕大多數訂單都是低價單。連鎖品牌獲得更多補貼和流量傾斜,中小商家大多淪為大戰的炮灰。
然而,另一面,仍有小店不受影響:串小白燒烤門店排起長隊,田小狗的飯店仍是一位難求。這些店往往開了很久,但不是因為開得久才能不倒,而是因為它們堅持品質和創,才能開得久。在低價內卷之外,一場圍繞供給側的破局已在發生。
正如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王莆中所言,真正的性價比不靠同行內卷,而需依靠結構性成本優勢與全方位經營提升。
01■
2025年,餐飲行業發生了什么?
2025年的餐飲業,可謂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邊是不少老板陷入“有單子沒利潤”的困境,另一邊,卻仍有一些品牌憑借獨特優勢,實實在在地賺到了錢。
餐飲堂食客單價下跌,已經拖累了餐飲收入大盤。數據顯示,餐飲行業的年收入在2019年以前保持增長態勢,2020年開始出現波動,近兩年呈現緩慢增長態勢;但是餐飲行業的客單價從2023年開始明顯下滑,至今接近十年前水平。
堂食不景氣,和顧客追求性價比、方便快捷等不無關聯。但很多小店的主要收入仍舊是堂食,也只有堂食能夠帶動更多線下消費。
所以近幾年,國家動輒發放消費券,鼓勵消費者走出家門。大眾點評等也每年都在發美食榜單,幫食客挖掘附近的寶藏小店。
今年春節消費火熱,餐飲業緩慢進入價格修復階段,但二季度席卷全國的外賣大戰,又阻斷了這一進程。
奶茶、咖啡店看似火爆,商家卻根本沒賺到錢。更糟的是,低價的后遺癥已經蔓延到堂食——顧客覺得什么都該便宜,餐館利潤被越壓越薄。
一位開了十年川菜館的老板很無奈:“以前堂食人均80塊能保本,現在客人用完15塊的團購券還想再打折,店里客流少了一小半,利潤直接腰斬。”
這波沖擊帶來了三個最頭疼的問題:
第一、堂食客人變少了。補貼最猛時,商場里一半的堂食店中午空蕩蕩,人都去點外賣了。現在補貼停了,大家卻已經習慣了低價,不愿意為堂食付合理的價錢了。 第二、小店成片倒閉。一家早餐店老板算過賬:補貼時一份虧本賣的豆漿油條還能走量,補貼一停,老顧客也跑了,每天賺的錢連房租都付不起。 第三、資金鏈快斷了。一家輕食店之前靠補貼流水很高,就多招人、多進貨;現在流水驟減,每天睜眼就在虧錢,現金流眼看就要撐不下去。
總而言之,餐飲業已經徹底進入了“僧多粥少”的存量競爭時代。過去靠開新店就能賺錢的日子一去不返,現在不是比“誰活得長”,而是比“誰先活下來”。而現在活下來的關鍵,也不再是“拼誰更便宜”,而是“拼誰更有效率”。
02■
價格戰潮水退去,
餐飲商家如何成功破局?
上周參加了美團組織的餐飲行業大會,和幾位相熟的老板聊下來,最大的感受是:現在光靠打折已經沒用了,得琢磨點實實在在的經營方法。
![]()
這次大會我也想通了一些問題,總結了三個我們小老板應該重視的信號:
1、趨勢一:拼好飯和衛星店,是通過供給創新來降成本
告別價格戰,關鍵是要讓一份定價合理的餐,既能賣得動,還能賺到錢。這背后考驗的,是餐飲人“重新算賬”的能力。
連云港一家叫“八分鐘快餐”的老板老仲,在經歷了開店12年來少有的訂單下滑后,試著在“拼好飯”上線了一款9.9元套餐。結果,這家老店不僅活了過來,拼好飯的訂單還撐起了他每天出餐量的一半。
他靠的不是硬降價,而是“靠量大來壓低成本”。像南城香在拼好飯上線的麻婆豆腐,通過把采購規模擴大到原來的三四倍,拿到了更穩定的低價好食材,既保住了品質,又壓低了成本。
數據顯示,90%入駐拼好飯的商家銷量增長超三成。單量上去、效率提高,平均成本能降兩成以上。
另一種思路,是換個更輕的方式開店。
醉得意嘗試了一種“衛星店”模式:投入15萬左右,在不臨街的低租金位置開一家60平米小店,不做堂食、專做外賣。借助平臺的AI選址,這樣的店每天穩定產出四五百單,回本很快。
老鄉雞走得更遠,他們把外賣當成一個獨立的“效率工廠”來運營——把衛星店藏在寫字樓里,不接待顧客,只專注出餐,一天能做1000到1500單。這樣的店,坪效比大店高56%,回本周期還縮短了一半以上。
這些實踐都指向同一個結論:低價不等于虧錢。只要把規模做上去、把模式做輕、把效率做高,實惠的價格和穩定的利潤,是能同時實現的。
2、趨勢二:煙火小店,迎來了一個好時代
預制菜的討論越來越熱,反而讓一口“鍋氣”、一份“現炒”成了稀罕物,也成了我們小店的機會。
消費者現在到底想要什么?街邊現烤的串小白燒烤能排起長隊,巷子里的“土菜”小館田小狗飯店能一位難求,2025年“必吃榜”上,近八成都是這種煙火氣十足的小店。
這已經很能說明問題:大家追求的,是那口看得見的新鮮和熱乎氣。
平臺怎么幫我們?這次大會透露,大眾點評將推出“市井煙火榜”,專門幫有特色的小店找客人。
一旦上榜,就能獲得專屬流量,不上榜小店也能自主上線“現制現炒”標簽,讓顧客吃得更放心,解決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難題。
線上的扶持也更實在了。從動機上看,外賣大戰是由新平臺搶占市場份額引起的,因為是一種逐利性的補貼,所以資源常向大品牌傾斜,以獲得更高的流量回報。
而價格戰之前,平臺一直發放的“商家助力金”,不斷迭代的簡化營銷等舉措,則主要是為了維持健康的行業生態,為我們小店減負,讓我們能把好味道送到更遠的地方。
已經有一些小店獲益了,看看他們是怎么做的:
在成都,新疆姑娘貝麗和丈夫借了50萬開烤串店,起步時線下客流不穩。在平臺業務經理幫助下,她嘗試做外賣。從一天只有10單起步,慢慢優化,訂單一路漲到日均100多單,光線上每月就穩定增收3萬元以上,一年內還清了所有外債。
中秋期間,貝麗還收到了平臺發的節日助力金,她打算“一部分給員工發福利,另一部分,給來吃飯的騎手們打折、提供免費茶飲”。
在南京,開了三十多年的“夏記早點”入選“大眾點評必吃榜”時,老板夏清平很是驚訝。他原本以為,“這種榜單都是要花錢做推廣才能上的,沒想到我們這種從不做線上營銷的小店,也能被看見。”
![]()
而他家早點攤成功的秘訣,說來也簡單,不過是父母兩代人三十多年來的默默堅守——每天凌晨現磨豆漿、手工揉面炸油條。
這份樸素的堅持,不應被流量和補貼淹沒,而應該由平臺發掘和放大,變成小店最珍貴的“信用資產”。
正如夏老板的經歷所示,平臺的流量分配機制正在轉變:那些曾經“隱形”的好味道,正憑借其真實的“煙火氣”與“好口碑”,獲得前所未有的免費曝光。
3、趨勢三:明廚亮灶,正在成為餐飲老板的新招牌
邁入2025年,“預制菜”引發的信任危機,正在倒逼餐飲行業回歸透明。有調查顯示,如今超過65%的消費者點外賣時,會擔心“這菜是從哪來的”“后廚干不干凈”。
“明廚亮灶”雖好,但對很多小店來說,改造要錢、要技術,門檻不低。
面對這一難題,美團近期追加5億元專項補貼,推動“透明后廚”成為餐飲新標配——商家可自愿報名開通后廚直播,或上傳清晰的門頭、店內環境和后廚實景圖,符合條件的就能獲得補貼支持。
![]()
武漢“紅油牛肉包”飯店的劉女士,將“明廚亮灶”直播做成了小店的活招牌。她每天堅持現鹵牛肉、手揉老面,在平臺補貼支持下,她不僅開通了后廚直播,還自主開發小程序,實時展示從磨豆漿到包子出籠的全過程。
“我們要讓顧客看到,自己對待食物就像對待家人一樣。”她說。這份“透明經營”已成為她家包子的核心競爭力,復購率提升了15%,客單價也漲了8%。
平臺也在用產品功能為“放心消費”鋪路。例如,上線“堂食店”標簽、新增“現制現炒”說明欄,讓消費者點單時一目了然,減少因信息不透明導致的食品安全顧慮。
截至目前,已有近30萬商家主動在店鋪里亮出“三圖”——門頭、店內、后廚。隨著5億元補貼逐步落地,預計今年這個數字將突破百萬。
在安全與透明成為剛需的今天,誰能率先打開后廚那扇“看不見的門”,誰就能在下一輪競爭中,真正贏得顧客的信任——和他們的訂單。
03■
最后一問:
AI時代餐飲老板能干什么?
餐飲業是個古老的行業,靠的是口味和復購,很多門店憑借一招鮮,做成了百年老店。但在今天,餐飲業供過于求,門店“快進快出”。
光是口味好、服務好也未必生意好,只有各方面都達到基準線以上,又能有一兩項超出預期的體驗,才有可能脫穎而出。
這對餐飲老板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只是一個廚子,還要是一個產品經理,得把門店當成一家公司來經營。
老板要懂產品、懂財務,還要及時跟上潮流,不斷想辦法提高門店經營效率,從而節省成本嘗試更多新模式和解法。
大品牌追求的是讓千萬人買單一次,而小店生存的根基,是讓同一個人回頭千次。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那些充滿人情味的煙火小店,究竟怎樣才能走得更穩、更遠?答案是,不要眼紅短期的流量,而是將精力放在如何提高當下的經營效率上來。
在許多這樣的店里,老板常常身兼數職——既是廚師,也是收銀,還是采購。他們沒有專業的運營團隊,面對復雜的平臺規則和層出不窮的營銷活動,常常算賬算到深夜,最后卻發現:忙活一場,可能是“虧本賺吆喝”。
這些看似難解的題,如今正迎來新的解法。一個人的智慧和經驗有限,但聚合了無數商家、面向海量消費者的平臺,卻可以更早地發現行業變化和成功經驗,并將其轉化成新的規則或功能,鼓勵更多餐飲商家使用,提高行業整體的效率。
近日,美團首次對外展示了三款專為餐飲商家打造的AI工具,目標正是幫助廣大中小商戶“減負增效”。例如:
“袋鼠參謀”——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選址顧問,能基于海量數據分析推薦優質鋪位,目前選址準確率已達87%,讓“開店第一步”更穩當; “智能掌柜”——已為超18.6萬門店開通AI接待功能,自動應答顧客咨詢、處理預訂,幫老板省下大量溝通時間,更專注于菜品與服務。
這些工具并不遙遠,它們正逐步落地,成為不少成長型小店背后的“數字合伙人”。它們不替代人情與鍋氣,而是把復雜留給系統,把簡單還給老板。比起燒錢補貼,這種方便商家經營的舉措,更長期也更難得。
畢竟,對小店來說,最好的經營不是算贏每一場活動,而是讓每一位推門進來的熟客,都能安心地說一句:“老樣子,照舊。”
小結:
站在2025年的路口,餐飲人越來越清楚一件事:繼續拼低價,路只會越走越窄。真正能走下去的,是回歸價值——把東西做好,把客人留住。
怎么實現?停止抱怨、著眼長期,挖掘顧客真正的需求,借助平臺資源優化成本結構,花更多時間創新供給,確保自己在超級性價比時代的競爭力。
正如美團外賣負責人薛冰所言:“現在最重要的,不是‘再燒一輪’,而是回歸經營本質——讓利潤回來,讓效率回來。”
當巷子深處的小館鍋氣依舊蒸騰,當社區老客的一句“老樣子”仍能被穩穩接住——我們就知道,餐飲真正的生命力,從未離開過那些看得見的誠意、與值得回味的體驗。
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潮水退去,真正能留下的,永遠是那些愿意轉變思路、長期耕耘的人。
作者 | 小貝
出品 | 餐飲O2O
![]()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加微canyinju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