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盧溝橋的槍聲響起,到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整個中華大地,可以說都卷入了一場決定民族生死存亡的戰爭。
那時候,無論黨派,無論背景,地不分南北,人無分老幼,都應該扛起抗日的責任。川軍、滇軍、桂軍……這些地方部隊都為抗戰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然而,就在全國上下同仇敵愾的時候,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卻有那么兩個人,他們手里攥著幾十萬的軍隊,地盤穩固,槍炮精良,但在整個抗戰期間,卻始終沒有派一兵一卒到前線去。
![]()
他們就像是這場全民戰爭中的“局外人”,冷眼旁觀著中原大地的戰火紛飛。
地處偏遠還是另有圖謀?
其實一位便是控制著整個新疆的盛世才。一提到新疆,我們都知道,那地方在中國的最西邊,離當時的抗日主戰場十萬八千里。盛世才也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把它當成了自己不出兵的最好理由。
盛世才這個人,非常不簡單。他不是新疆本地人,而是東北人,靠著權謀和手段,在三十年代初成為了新疆的實際統治者,人送外號“新疆王”。
![]()
他上臺后,大搞改革,發展經濟,看起來很有作為。
同時,他也牢牢抓住了軍權。到了抗戰爆發前后,他手里的兵力相當可觀。
根據一些資料的描述,在1942年左右,盛世才的麾下已經擁有了包括第128師、暫編第3師在內的至少六個師的兵力,還有炮兵團、特務團等直屬部隊,裝備了不少從蘇聯搞來的武器,也就是所謂的“蘇械部隊”,實力在全國各路軍閥中都排得上號。
![]()
全面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多次希望新疆能夠出兵或者提供物資支援。但盛世才每次都以“新疆地處邊陲,防御薄弱”或者“交通不便,難以馳援”為由,一口回絕。
他的理由聽起來似乎有點道理,新疆確實遠,而且當時與蘇聯接壤,防務壓力也很大。
但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這背后藏著盛世才自己的“小九九”。他心里最清楚,他能當上“新疆王”,靠的不是南京的國民政府,而是北邊的蘇聯。
![]()
從他上臺開始,就和蘇聯走得非常近,甚至一度喊出了“親蘇反蔣”的口號。蘇聯不僅給他提供經濟援助,還派來了軍事顧問,甚至直接派兵進駐新疆哈密幫他穩定局勢。
在盛世才看來,蘇聯才是他最可靠的靠山。
他盤算著,只要抱緊蘇聯的大腿,日本人根本不可能打到新疆來,他又何必為了支援遙遠的內地戰場,而消耗自己的實力呢?
![]()
說白了,盛世才考慮的從來不是國家民族的大義,而是他自己的獨立王國。他的軍隊,是用來鞏固自己統治地位的工具,是他在新疆說一不二的資本。
一旦把部隊派出去,不僅自己的地盤可能空虛,讓別人有可乘之機,而且萬一在戰場上被打殘了,他這個“新疆王”的寶座也就坐不穩了。所以,他寧愿在自己的地盤上當一個土皇帝,也不愿意為全國的抗戰大局貢獻一絲一毫的兵力。
![]()
坐守后方意在自保
說完了西北的盛世才,咱們再把目光轉向祖國的西南地區。在那里,同樣有一位實力雄厚的軍閥,做出了和盛世才同樣的選擇。他就是長期盤踞在西康省的“西康王”劉文輝。
和盛世才這個外來戶不一樣,劉文輝是土生土長的四川人,是川系軍閥中的重要人物。他的人生經歷也挺傳奇,曾經一度是四川實力最強的軍閥,在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他手下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軍實力鼎盛,號稱擁有“七個師、二十多個旅、兵力超過十二萬”。后來,他在和侄子劉湘的“二劉之戰”中失敗,被迫退守到了當時還比較貧瘠的西康地區。
![]()
雖然丟了富庶的成都平原,但劉文輝在西康勵精圖治,依然保留了相當的實力。
到了抗戰期間,他牢牢控制著西康,手下據說仍有近十萬人的部隊。西康這個地方,地處青藏高原邊緣,崇山峻嶺,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這片特殊的地理環境,成了劉文輝“按兵不動”的天然屏障。
和盛世才一樣,當抗戰的烽火燃起時,劉文輝也選擇了保存實力。他的理由和盛世才也有些相似。
![]()
西康地處大后方中的大后方,日軍的鐵蹄根本不可能踏足這里。他認為沒必要把自己的老本賠進去,去打一場看似和自己關系不大的戰爭。
作為地方軍閥,劉文輝最擔心的,就是被中央軍“吞并”。他害怕一旦把自己的主力部隊派出去抗日,蔣介石就會趁機派中央軍進入西康,把他這個“西康王”給架空了。
在他看來,相比于遠在天邊的日本人,近在咫尺的蔣介石才是對他威脅更大的人。
不過,和盛世才一毛不拔的強硬態度相比,劉文輝還是做了一些表面文章的。
![]()
他雖然沒出兵,但據說曾以個人名義向國民政府捐了五十萬現大洋作為抗日軍費。這筆錢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目。
一方面可以堵住悠悠眾口,表明自己的抗日立場;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政治智慧,花錢消災,避免因為“不抗日”的罪名而成為眾矢之的。
但無論如何,捐錢和出兵是兩碼事。
在整個抗戰最艱難的歲月里,他那近十萬裝備精良的軍隊,始終都駐扎在西康,沒有踏出省界一步。
![]()
“保存實力”?
什么是軍閥邏輯?簡單來說,就是地盤和軍隊是我的私有財產。
在他們的觀念里,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要排在個人和派系利益之后。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多年,大家早就習慣了“有槍便是草頭王”的生存法則。誰的軍隊實力強,誰的地盤大,誰就有話語權。
盛世才和劉文輝正是這種邏輯的典型代表。他們都把自己的部隊視作私人武裝,是萬萬不能輕易消耗的。
![]()
他們擔心的不是國家會不會滅亡,而是自己的“獨立王國”會不會被吞并。盛世才擔心蘇聯靠不住,更擔心蔣介石會清算他;劉文輝則是在與侄子的爭斗中吃了大虧后,更加把自己的軍隊看得比命還重。
當然,我們也要承認,他們所處的地理位置確實為他們的“作壁上觀”提供了客觀條件。
新疆和西康都遠離主戰場,日軍的直接威脅很小。這讓他們不像那些地處前線的軍閥,比如山西的閻錫山,或者廣西的李宗仁、白崇禧,面臨著火燒眉毛的亡省危機。
![]()
沒有切膚之痛,自然也就少了那種必須奮起反抗的決絕。
但這種選擇,也讓他們與那些毅然出征的軍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比如劉文輝的同鄉川軍,在裝備極差、補給困難的情況下,幾百萬川中子弟前仆后繼,傷亡極其慘重,為抗戰勝利立下了不朽功勛。
還有滇軍和桂軍,也都在正面戰場上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與這些把民族大義放在首位的軍隊相比,盛世才和劉文輝的選擇,在當時和后世都受到了不少非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