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漂移被罰:除了司機任性,這兩方責任也該拎清
這兩天西安小米 SU7 路口漂移的事兒,車友群里都聊炸了。20 歲小伙王某樂租了輛帶臨牌的小米 SU7,凌晨零點多在紅燈路口連甩三次漂移,響胎聲嚇得后車司機連連驚呼。警方通報來得挺及時,十日拘留、七百罰款加扣六分,算是給這起危險操作畫上了處罰句點。
![]()
網友的討論基本分成兩派:一派說司機純屬作死,公共道路不是炫技場,臨牌更不是護身符;另一派替小米喊冤,覺得媒體熱搜特意帶 “小米 SU7” 標簽,純屬蹭流量,畢竟車是租的,總不能菜刀鋒利就怪廠家吧。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但扒得深點會發現,除了司機任性,還有兩方的責任被忽略了。
首當其沖的是租車平臺。懂車帝上有篇租車行業安全指南說得很明白,租賃企業得審核駕駛員駕照狀態、歷史違章記錄,還得簽署安全協議明確責任。
![]()
可這位 20 歲的小伙,明顯是為了尋求刺激才租車漂移,平臺租車時有沒有提醒過性能車的駕駛風險?有沒有核實他的駕駛經驗?要知道小米 SU7 的性能不算弱,零百加速成績擺在那,對駕駛技術本就有要求,把這種車輕易租給追求 “速度快感” 的年輕人,卻不做任何安全引導,這本身就藏著隱患。
更值得深思的是性能車普及背后的駕駛素養缺口。現在不少年輕人覺得 “性能車就得秀一把”,租輛好車就想在路口耍帥。可他們忘了,漂移這種操作在封閉場地里是技巧,在車流密集的路口就是謀殺。之前也有過類似案例,有人租了性能車在高速上飆車,最后車毀人傷。車企造性能車是為了提升駕駛體驗,不是給人用來違法炫技的,可這種 “性能崇拜” 的歪風,確實需要行業和社會一起引導。
![]()
至于媒體帶品牌標簽的操作,倒也不用過度苛責。小米本身就是新勢力里的流量大戶,加上之前幾次輿論事件積累的關注度,“小米 SU7 漂移” 自然比 “無牌轎車漂移” 更有話題性。但媒體更該做的,是借這個事科普租賃車安全和性能車駕駛規范,而不是單純炒品牌熱度。
還有人猜是黑粉故意租車黑小米,這種陰謀論其實站不住腳。警方通報里寫得很清楚,司機就是為了尋求刺激,沒必要把簡單的違法事件復雜化。倒是之前確實有過故意擺拍小米車故障博流量的情況,這提醒我們看新聞得留個心眼,但也不能啥事兒都往 “黑公關” 上靠。
![]()
說到底,這起事件最該敲響警鐘的,是司機的安全意識、租車平臺的審核責任,還有性能車用戶的素養教育。車性能越好,越該心存敬畏 —— 不管是買的還是租的,方向盤握在手里,承載的就是生命責任。你覺得租車平臺該對這類事件擔責嗎?評論區聊聊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