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直是美食天堂,但最近有個現象讓人心里一沉,那些從小吃到大的老字號,一個接一個地關門。
2025年上半年,光是餐飲行業就有200家店鋪倒閉,連海皇粥店、金裝燉奶佬、大班面包西餅、名都酒樓這種響當當的名字也逃不過。
有人說是租金太高,有人怪人工開支太猛,還有人覺得是時代變了,但更扎心的是,這些老字號是不是也太“拽”了點?不變通、不親民、不接地氣,難道不是自己把自己送上了末路?
![]()
吃的是性價比和體驗
要說香港老字號的隕落,不能不提北上消費這股大潮,2024年超過8000萬人次的香港居民選擇去內地吃喝玩樂,為什么?因為便宜、舒服、選擇多。
你在香港花100塊,可能在旺角只能吃個快餐,但同樣的錢,在深圳早就能吃上四菜一湯,喝杯網紅奶茶還剩找頭。
在匯率趨近1:1的背景下,港人到內地消費就像找到了平行世界,服務好、環境新、支付方便,關鍵是不用最低消費、不用只收現金、不用看臉色,這不是簡單的價格戰,這是體驗碾壓。
![]()
《華爾街日報》曾指出香港本地品牌正面臨體驗經濟沖擊,而他們最缺的就是與消費者建立情感連接的能力,不是顧客變了,是老字號不肯變。
就連大家樂、大快活這些上市餐飲集團自己都承認,2025財年的利潤下滑,主要是本地客源流失嚴重,不是沒人吃飯,而是沒人愿意在這些地方吃飯。
![]()
租金壓頂人工飛漲
很多人會為老字號叫屈,說是租金太貴、人工太高,這話確實沒錯,但問題也沒全在外部,如果說環境變差,那憑什么內地餐飲品牌還能逆風進駐香港?
以銅鑼灣為例,2024年高峰期這里的鋪租高達每平方英尺1520港元,即使后來降了46%,租金依然吃掉餐廳收入的68%,再加上每小時42.1港元的最低工資標準,平均月薪近兩萬港幣,確實讓人吃不消。
為什么蜜雪冰城能在香港賣8塊錢的檸檬水?為什么太二酸菜魚可以用數字化管理壓低人工成本?說到底是老字號不愿意動腦子、不愿意改系統。
![]()
有些老店還在堅持靠手藝吃飯,但時代早就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了,你不干活,別人照樣搶你飯碗,內地品牌用一套鏈條把食材、服務、運營都標準化,而老字號還停留在“靠感覺做菜、靠吼聲招呼”的年代。
更諷刺的是香港政府其實開始救火了,免牌照費、減污水費、補貼小企業,但這些措施像給病人貼創可貼,該動手術的地方根本沒動,行業要的是結構性改變,不是表面功夫。
![]()
經營上的“自閉癥”
很多香港老字號都有故事、有情懷,但消費者不只買情懷,蓮香樓、許留山、蘭芳園,這些名字曾經是文化符號,現在卻成了服務差、效率低、價格貴的代名詞。
有人說老字號不該被流量綁架,但問題是它們連基本的服務也跟不上,掃碼點餐不愿意學、線上營銷不屑一顧、社交媒體不會用,一副“我就是老大”的樣子,消費者憑什么買賬?
![]()
更離譜的是很多老字號還搞最低消費、堅持現金支付,搞得像是顧客欠了他們的,連劉德華在2002年就說過,服務態度不夠20多年過去了,還是一樣的老毛病。
你可以堅持傳統,但不能拒絕變化,現在的年輕人,吃飯要的是自由、便捷、有趣味,而不是站在門口排隊、進去被冷臉對待、吃完還只能付現金,港式服務如果不升級,注定會被時代淘汰。
同一時間內地品牌在香港風生水起,不是因為它們有文化根基,而是因為它們用科技、用數據、用運營把一碗飯做出了效率,這才是現代餐飲的玩法。
![]()
結語
200家老字號的倒閉,不只是商業失敗,更是文化危機,這不是死于租金、困于人工那么簡單,更深層的是敗于傲慢,他們用過去的輝煌蓋住了今天的懶惰,以老資格拒絕新世界。
但問題是時代不會等你,你不改變,市場就會替你清場,香港餐飲業還有機會,只要它愿意放下身段、打開腦袋、邁開腳步,文化可以保留,但經營必須革新,否則,今天倒閉的是200家,明天就是2000家。
![]()
信息來源:
《一年8191萬人次北上消費!港人北上在街邊小店消費、打的更方便》——羊城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