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學校、挑專業,考生和家長心里都有本“實在賬”:畢業后能拿多少薪水、未來發展穩不穩,往往是比排名更戳人的硬指標。畢竟四年學習投入,最終要落到“能變現、有前景”的實處,而最新的高校薪酬榜,恰恰能幫大家看清不同學校的“就業含金量”。
中國薪酬網近日發布的《202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薪酬排行榜 TOP200》里,格局有了不少變動,同濟大學的表現尤其值得留意。
![]()
這里需要區分兩個關鍵榜單:在反映當前實際收入的“薪酬水平榜”上,同濟2024 屆畢業生排全國第7,2025年直接升至第6;而在更看重長期競爭力、綜合了就業質量與專業匹配度的“薪酬指數榜”上,同濟躍居全國第5。一穩一升,背后是學校多方面實力的持續積累。
![]()
![]()
學科硬實力無疑是重要支撐。同濟不僅在傳統優勢領域一直站得穩,近些年在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這些高薪新興領域也緊跟節奏,所培養的人才精準契合市場需求——即當前國家對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汽車制造等領域的投入持續加大,對懂技術、能落地的人才需求旺盛,同濟畢業生正好能補上這個缺口,自然在就業市場上十分“搶手”。
與此同時,產學研深度融合也為學生就業增添了砝碼。該校沒把“合作”停在紙面上,而是跟上汽集團、中國建筑集團等行業里的頭部企業深度綁定,建實驗室、設實習基地,學生畢業前就能接觸到真實項目。無論是參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迭代,還是信息技術領域的研發實踐,這些經歷都轉化為求職時的實戰優勢,使畢業生在薪資談判中更具競爭力。
![]()
![]()
此外,上海的地域優勢不容忽視。作為長三角的核心城市,上海及周邊產業集中、高薪崗位多,對高端人才的需求大。據官方消息,同濟68.14%的畢業生都選擇扎根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不管是進華為、阿里巴巴做信息技術,還是去中國商飛、中國船舶集團搞研發,都能就近找到對口的好機會,這也為薪酬水平的穩定提升提供了保障。
![]()
這些綜合實力,最終體現在畢業生的具體去向中。2024 屆同濟畢業生中,超七成進入國家重點領域,投身于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汽車制造等關鍵行業;另有28.75%的畢業生選擇扎根基層,在鄉村振興、社區服務等一線崗位貢獻力量。
而對于希望繼續深造的學生,同濟也提供了扎實的路徑。2024屆該校本科畢業生深造率高達70.75%,其中54.58%進入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頂尖高校讀研;16.17%選擇出國留學,主要流向美國、英國、新加坡、德國等教育強國,且進入QS世界大學排名前50高校的比例較往年提升3.91個百分點。無論選擇哪條路,同濟學子都展現出強勁的競爭力。
![]()
薪酬數字的背后,其實更值得思考的是高校人才培養與時代需求的契合度。同濟用實力證明,一所大學是否“值得選擇”,不僅在于排名的高低,更在于它能否為學生提供持續成長的環境、貼近產業的視野以及面向未來的底氣。
也正是基于這樣的支撐,對于正在尋找一所“就業有保障、發展有潛力”的學校的考生與家長而言,同濟這份扎實的排名成績單,確實能夠帶來充分的信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