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七夕節前的商場里,曾幾何時滿是“給她驚喜”“愛她就買”的廣告牌,仿佛愛情的濃度必須用禮物的價格來衡量。
但今年走在街上,卻明顯感覺到風向變了,不再是清一色教男生如何討好女生的指南,反而多了些“城市漫步約會路線”或“平價潮玩推薦”的內容。
整體來說就是現在的年輕人不再相信資本的那些套路了,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實用的戀愛交往方式。
這種變化背后,藏著比營銷話術更深刻的社會心態轉變:曾經被調侃的“舔狗群體”正在集體覺醒,而試圖綁定“愛情與消費”的資本,似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靈。
那大家為何突然不相信資本了?“舔狗”的覺醒意味著什么?
![]()
資本的“最后一搏”
每年七夕前一個月,本是資本瞄準婚戀市場的“黃金營銷期”。
過去十年,我們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場景:珠寶品牌強調“鉆石恒久遠”,美妝品牌主打“送她才貼心”。
甚至連餐飲平臺都在推“浪漫雙人套餐”,所有宣傳的核心邏輯都繞不開“男生為女生花錢=表達愛意”。
這種精準討好女性的策略,并非資本憑空創造,而是早年東亞社會“男性主導消費付出”婚戀模式的延續。
![]()
因為資本早就發現,東亞戀愛中男生常是消費主力,婚后家庭財務也多由女性打理,于是便順著這個慣性,把“花錢”與“愛”牢牢捆綁。
但如今這套玩法越來越不管用了,最直觀的變化就是“520紅包”的變化。
前幾年朋友圈里滿是曬520、1314轉賬的截圖,今年卻更多是“瘋狂星期四v我50”的玩笑式互動。
曾經追求“豪華大餐配香檳”的約會標準,現在年輕人更愿意揣著幾十塊錢的奶茶,在城市里漫無目的地citywalk。
![]()
送名包名表的“硬通貨”禮物少了,幾十塊的潮玩、手工制品反而成了新寵。
在我看來,這種轉變本質是“儀式感消費”的祛魅,資本總想把愛情簡化成“消費清單”,卻忽略了年輕人對“真實感”的渴望。
當“為她花錢”變成一種必須遵守的“規則”,愛情就成了負擔。
就像網友說的那樣,以前覺得不送貴禮物就是不愛,現在才明白,兩個人一起啃饅頭聊天,比硬撐著吃人均五百的西餐更舒服。
現在資本的“最后一搏”之所以失效,正是因為它誤把“消費行為”當成了“愛情本身”,卻沒看到年輕人已經開始拒絕這種“被CPU的浪漫”。
![]()
男性消費反超
資本沒料到的另一個變化,是男性消費力的崛起。
有數據顯示,自2021年起,中國單月消費1000元以上的男性人數就反超了女性,打破了“男人消費不如狗”的舊有認知。
這個數據背后,其實是男性群體從“為他人消費”到“為自己投資”的心態轉變,以前省吃儉用攢錢給對方買禮物,現在更愿意把錢花在自己身上。
相信大家身邊的例子也是越來越多:有人花兩三萬買釣魚竿,周末去河邊享受獨處時光。
![]()
有人攢錢買大幾千的顯卡,搭建自己的游戲空間;還有人每月固定投入健身、讀書,甚至為了興趣報線下課程。
這些消費看似“不實用”,卻藏著男性對“自我價值”的重新認知,不再把“討好他人”作為生活的重心,而是開始關注自己的需求與感受。
這種轉變也直接影響了婚戀觀,現在年輕人談戀愛,越來越多人拒絕做“舔狗”,也不想找“祖宗”,反而更傾向于“戰友式戀愛”。
解釋起來就是能一起吃苦,能一起過日子,生活有問題能一起商量著辦。
![]()
“戰友式戀愛”的核心,就是平等與分擔:不再是一方單方面付出,而是兩個人一起面對生活的壓力,消費上不分“你該花”“我該花”,而是根據實際需求與能力共同承擔。
比如約會時輪流買單,禮物不分貴賤只看心意,這種松弛感,反而比“必須男生多花錢”的規矩更能長久。
畢竟真正的愛情從來不是“我為你花了多少錢”,而是“我們一起把日子過成了什么樣”。
當男性不再把“舔狗”當成戀愛的唯一方式,當女性也不再用“花錢多少”衡量愛意,資本構建的“愛情消費陷阱”,自然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
“消費異化”的巨坑
聊到“婚戀消費”的轉變,很容易讓人想到我們的鄰居日本。
上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繁榮期,也曾出現過類似“男性瘋狂為女性消費”的場景。
那時日本男性為了追求女性,不惜重金:吃飯、打車、零花各找一個“買單對象”,只留一個“真命天子”的位置給自己,而這種行為甚至被當時的社會默認。
但好景不長,隨著日本經濟泡沫破裂,男性失去收入來源,女性也面臨失業壓力,曾經的“浪漫消費”最終釀成了家暴、性別對立等社會問題。
![]()
直到現在,日本女性在職場與家庭中的平等地位,仍受當年后遺癥的影響。
對比日本的教訓,中國現在的“舔狗覺醒”與“消費理性”,其實離不開幾十年“男女平等”觀念的根基。
從“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口號提出,到如今職場、家庭中女性地位的提升,中國的平等觀念早已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口號。
它意味著戀愛中不再是“男性單方面付出”,女性也會主動為約會買單,會心疼對方的經濟壓力。
![]()
更意味著婚姻里不是“老婆管錢”的單一模式,而是兩個人共同規劃財務,年輕人也不再把“性別”作為消費的唯一標準,而是關注“我是否需要”“我們是否舒服”。
這種平等,恰恰避開了“消費異化愛情”的坑。
就像現在很多年輕情侶,會一起攢錢買房,會互相送“實用又不貴”的禮物,會在節日里選擇“一起做飯”而非“外出揮霍”。
他們不是沒錢,而是更清楚“愛”的本質:不是資本包裝的浪漫,而是兩個人互相尊重、彼此體諒的日常。
資本或許能靠廣告制造短期的消費潮流,但永遠無法對抗根植在社會骨子里的平等觀念。
![]()
結語
從“舔狗經濟”到“清醒戀愛”,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消費習慣的變化,更是一代年輕人對愛情本質的重新認知。
當資本還在糾結“該討好男性還是女性”時,年輕人已經用行動給出了答案:好的愛情,從不需要用花錢來證明,也不需要用“舔”來維系。
![]()
未來的婚戀市場,或許不再是“誰為誰花錢”的博弈,而是“我們如何一起把日子過好”的共鳴,而這才是比任何營銷話術都更動人的“浪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