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王養了兩只雞、一只鴨,母雞下蛋會孵蛋,鴨子下完鴨蛋卻理也不理,明明都是下蛋的家禽,雞媽能一連二十天不吃不喝守著蛋,熱乎乎地用體溫把小雞娃兒焐出來;可鴨子下了蛋,轉身就走,跟沒事人似的溜達水邊找蟲吃,壓根不管那堆蛋是死是活。
![]()
雞和鴨雖然都叫家禽,長得也有點像,但它們的老祖宗走的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路。雞的祖先:紅原雞,生活在東南亞的熱帶叢林里。那兒樹多草密,地面隱蔽,適合筑巢藏蛋。
紅原雞下的蛋顏色偏淺,帶斑點,往落葉堆里一放,跟周圍環境混一塊兒,不容易被黃鼠狼、蛇這些天敵發現。可光躲著還不行,蛋得靠恒定的溫度才能發育。
![]()
于是母雞就練出了一身本事:到了繁殖季,體內激素一變化,它就開始“抱窩”:啥也不干,整天蹲在蛋上,羽毛蓬松,體溫穩穩維持在37.5到38.5攝氏度之間。它還會時不時翻動蛋,讓受熱均勻,甚至用嘴輕輕啄開蛋殼幫小雞出殼。
這一套動作,全是刻在基因里的程序,科學家管這叫“孵卵行為”。這種行為在野生環境中大大提高了后代存活率,自然就被一代代傳了下來。
![]()
而鴨子的祖先是綠頭鴨,廣泛分布在北半球的濕地、湖泊和河流邊。這類地方開闊,地面遮蔽少,鴨子沒法像雞那樣偷偷摸摸下蛋。
所以鴨子的策略變了,它干脆不藏,找個草叢稍微扒拉兩下就下蛋,然后繼續覓食。
![]()
更關鍵的是,鴨子下的蛋殼厚實,堿性高,表面還有一層防水膜,能抵抗潮濕和細菌侵襲。而且鴨子通常一次下一大窩,十來個蛋攢齊了才開始集中孵化。
這時候母鴨才會真正進入“抱窩狀態”,但時間比雞短得多,一般14到28天,具體看品種。
![]()
比如北京鴨大約28天,番鴨則要35天左右。在這期間,母鴨也會持續待在巢里,用胸腹部的“裸區”直接貼住蛋傳熱,這個部位血管豐富,散熱快,控溫精準。
所以別以為鴨子不會孵,它是有這能力的,只是不像雞那樣頻繁表現出來。在農村散養環境下,你要是留心觀察,還真能碰上母鴨帶一隊小鴨子搖搖擺擺下水的場面。
![]()
那為啥咱們平時總覺得“鴨子不孵蛋”呢?這鍋,得人類來背一半。幾千年來,人養雞主要是為了吃蛋和吃肉,但對雞蛋的需求量大,就得想辦法讓母雞多下蛋。可母雞一旦開始抱窩,就會停蛋,專心孵小雞,這對養殖戶來說等于斷了收入。
于是人們就在育種上下功夫,刻意挑選那些“不愛抱窩”的雞。現代商品蛋雞,比如海蘭褐、羅曼褐這些品種,經過幾十年人工選擇,抱窩性幾乎被淘汰干凈了。反倒是土雞、烏骨雞這些傳統品種,還保留著強烈的孵蛋本能。
![]()
而鴨子這邊,情況又不一樣。咱們養鴨,除了吃蛋,更看重鴨肉和鴨絨,尤其是北京鴨這種專供烤鴨的品種,生長快、體型大才是重點。
再加上鴨蛋孵化周期長,自然孵化效率低,養殖場早就改用恒溫孵化器批量出雛。久而久之,大家見不到母鴨孵蛋的場景,就誤以為“鴨子不會孵”。其實在野外或者生態農場,母鴨盡職盡責孵蛋的例子并不少見。
![]()
動物行為的背后,其實是能量分配的大賬本。孵蛋可不是輕松活兒,母雞一抱就是21天,期間吃得少,活動受限,體重明顯下降,免疫力也會降低,這相當于拿自己的健康去換后代的成活率。
雞之所以愿意這么拼,是因為它的窩相對安全,孵化成功率高,這筆買賣劃算。而鴨子生活的濕地環境風險更高,狐貍、猛禽、水獺都可能偷蛋,就算母鴨拼命孵,也可能一場空。
所以在進化過程中,鴨類更傾向于“廣種薄收”:多下蛋,靠數量取勝,而不是把所有資源押在一窩蛋上。
![]()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野生鴨子一次能下十幾甚至二十多個蛋。從生物學角度看,這兩種策略沒有高低之分,都是適應環境的結果。
![]()
圖片來自網絡侵聯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