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態電池最近熱鬧得燙手,特別是央視也做了相關報道。不過,其實現在很多的技術突破,或者說進展,更多還是在論文、實驗室階段,不斷爆出的2026、2027年量產消息,其實得辯證來看。
![]()
因為,從車企的角度來說,全固態電池能否以合適的成本量產,才是真正價值所在,否則無意義。當然,包括奇瑞在內的車企和各大電池企業,早已經參與到這場終極競爭之中。
這次2025奇瑞全球創新大會上,奇瑞汽車執行副總裁、CTO高新華就發布了“犀牛S固態電池”。這是出于技術品牌的想法,用“犀牛”來形容電池的安全堅固。不過,外界感興趣的是,奇瑞的全固態電池,什么時候能夠量產?
有意思的是,奇瑞悄然將犀牛S固態電池的量產時間后移了,這一細節更值得關注。這也讓外界好奇,與全固態電池“重大突破”此起彼伏的喧囂傳播相比,奇瑞為什么如此冷靜?
固態電池量產時間
去年,高新華表示,全固態電池“2026年上車、2027年量產”,而今年的大會上,他對固態電池量產時間表的表述發生變化,“2027年首批裝車驗證,完成實車搭載與性能測試,為量產落地奠定基礎”。
![]()
這一表述的調整,也顯示奇瑞對于全固態電池的理解的深入,以及一貫的嚴謹態度。
高新華坦言,目前行業內的主流是硫化物路線,奇瑞也支持這個路線。而硫化物技術路線對生產工藝要求極高,“它對工藝的要求很高,在生產過程中它有可能產生一些硫化氫,所以他對人進去車間里面他要求是最多只能兩個人。”
除此之外,固態電池在成本與安全方面的平衡難題,也是行業共識。
我在《全固態電池,這次真有重大進展》中也寫到,雖然固態電池離我們已經越來越近,不斷有新的技術突破,但我們還是要冷靜地看待,畢竟,固態電池的界面問題、成本問題、制造問題的解決,還遠未到工程化成熟的地步。這場全球范圍內的全固態電池技術競賽,還僅僅是個開場。
安全方面也是個大問題。高新華指出,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可以做到400~600Wh/kg,遠高于現有液態電池,但高能量密度的固態電池優點是續航更長,充一次電之后能夠跑得更遠,“但缺點是如果沒有控制好,(熱失控的話)它的風險就更大。”
![]()
所以,高新華表達了奇瑞的態度,全固態電池寧愿慢一點,“我要保證我(產品)的安全,這是很重要的指標”。
此外,“最重要的是,表達我們對電池的能力的理解。我覺得,奇瑞的電池,液態、固態都應該是(有把握的),我認為在質量上、在安全上是很有把握的。”
奇瑞在全固態電池的研發方面相當重視。奇瑞汽車副總裁古春山在大會的開陽論壇上表示,現在開發的全固態電池,主要是以開放式的研發平臺來打造,涵蓋材料、電芯、系統、整車全鏈條的開發能力,而且,奇瑞是充分跟外部合作來進行AI賦能,以加速這方面的進展。
這里延伸介紹一下,目前,除了主流的硫化物路線,行業內全固態電池的技術路線還有三種,氧化物、聚合物和鹵化物。這次奇瑞全球創新大會的開陽論壇上,對于鹵化物路線,最近有突破的孫學良院士也做了介紹。
![]()
鹵化物固態電解質以高離子電導率、寬電化學窗口和機械穩定性,在突破專利封鎖、提升電池安全性方面極具優勢。孫學良院士團隊合成的Li?Ta?O?Cl??電解質,通過氧氯混合陰離子構建“四面體-四面體”的鋰離子遷移通道,活化能低至0.228 eV,低溫性能優異(-50℃仍可穩定運行)。
不過,鹵化物路線未來依舊存在五大挑戰,包括離子導與結構的設計和控制,開發低成本電解質,鹵化物材料界面設計,全固態電池的一體化設計,還有從鋰到鈉的路線遷移問題。
這里還是要講一句,固態電池的量產真的沒那么快,就像最近爆火的三項固態電池技術,離實際的全固態電池商業化,工程化應用到乃至落地量產,還有很長的距離。奇瑞講自己的全固態電池2030年量產,這才是正常的速度和該有的態度。
奇瑞電池什么水平?
車企自研電池,已經成為趨勢。比如,很早長城汽車就打造了蜂巢能源,吉利汽車也有自己的神盾金磚電池,長安汽車也有金鐘罩電池,廣汽有自己的因湃電池。
![]()
奇瑞也不例外,其電池業務實際上由得壹電池與奇達動力兩大主體構成。得壹專注電芯,奇達聚焦PACK和系統。過去兩年,得壹電池已在安徽落地兩大項目。
其中的銅陵基地是2022年簽約,總投資100.04億元,規劃20GWh產能。這次全球創新大會上,高新華發布的最新數據是25GWh,也就是增加了儲能電池的5GWh。
此外,還有蕪湖基地,總投資80.1億元,建設電池總部、研發與中試基地,并配套測試中心、儲能研究院和臨時PACK產線。
另外,8月11日得壹電池(安徽得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剛跟安徽宿州碭山縣政府簽約,雙方將合作投建20GWh電池項目基地。根據得壹的電池規劃,到2028年整體將形成150GWh產能。
![]()
奇瑞投資數百億做電池,核心訴求是其全球化和電動化都要靠電池。
整車方面,今年1~9月,奇瑞新能源車型出口已經達到22萬臺,還在飛速增長中。此外,歐盟的地產化要求2030年達到40%。美國要求到2030年電動化率100%。馬來西亞對電動車的比例要求是90%。可以看出,全球碳中和的進展在加速。面對這些外部變化,奇瑞是從三個方面來應對的。
第一個是打造平臺化電池。其中,分增混電芯和純電電芯,主要是圍繞磷酸鐵鋰和三元鋰兩大體系,以及高能和快充,形成奇瑞的電池技術路線和產品貨架。
而奇瑞的三元鋰體系以大圓柱為主,這次奇瑞首發了能量密度310Wh/kg的超級高能大圓柱電池。其中,采用了單晶三元正極、三代硅碳負極、全極耳激光橫切等材料和技術。大圓柱電池明年會進行小批量試制,2027年量產的時候,能量密度也會超過300Wh/kg。
![]()
其次是安全。奇瑞自研的電芯和電池系統,目前都提前通過了GB 38031-2025新國標。數據方面,奇瑞電池中間的隔膜優于行業傳統隔膜。安全性方面,奇瑞的方殼電池在底部擠壓變形50%+三針針刺試驗后,不開閥、不起火、不爆炸,顯示出優異的安全性。
此外,除了得壹的電池質量系統DCQS,奇瑞的下一代電池安全,會借助旗下得壹電池的AI OTD智能系統來監控。古春山也表示,跟業內的專家們交流后,有個共識是,未來的全固態電池,也不是絕對的安全。所以,未來還是要通過AI OTD系統來進行提前的預測診斷,進行系統性的防控。
第三個是供應鏈體系的建設。目前,奇瑞布局了國內的供應鏈和全球的供應鏈,攜手國內外供應鏈一起打造高效合規的供應鏈系。
![]()
此外,奇瑞的規劃是,要建立一個全球服務快速響應體系。量化的指標是“2485原則”,2小時快速響應,24小時處理。服務體系第一批是輻射到東南亞。
當然,奇瑞的終極的目標是打造綠色低碳生產基地,根據奇瑞的規劃,未來還會將國內綠色智能制造的模式復制到海外基地,包括全球碳足跡的透明化,以及電池的循環利用。
組織結構方面,奇瑞成立了單獨的電池事業部,據悉,目前團隊有1300多人,2030年規劃研發人員達到5500人。根據公開信息,奇瑞固態電池研究院現有約50人,年底將擴張至近百人,提前為量產做準備。
從奇瑞的電池業務來看,自研電池的占比正在提升。2023年奇瑞還有6家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多氟多、弗迪電池、億緯鋰能,以及得壹電池開始配套。而2024年縮減為4家,寧德時代、國軒高科、中創新航,以及得壹電池。
![]()
奇瑞汽車電池供應體系的演變,正在從多供應商體系轉型為“自研一半,外部一半”的局面。以奇瑞的體量而論,自研自產電池占50%,能夠達到成本的動態平衡和冗余。當然,奇瑞自研電池的技術提升相當快,改寫供應商的話語權也是可能的,這需要時間驗證。
總的來說,在行業喧囂的電池宣傳背后,真正要做的是對安全的堅守和對質量的執著。這一點,是中國制造向上的底色和根本,千萬不能忘了這個“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