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三旬后,蓂馀一葉秋”,翻了翻日歷,今天正是霜降節氣。作為秋天的最后一個節氣,霜降一到,晝夜溫差能差出十幾度,早上出門哈口氣都能看見白汽。
![]()
老輩人說“霜降進補,開春打虎”,這時候的飲食養生可是為整個冬天打底子的關鍵。
今天就跟大家嘮嘮霜降養生的四字訣:1不空,2要躲,3不吃,4多喝,再附上幾道家常美食做法,新手也能輕松拿捏。
先說說“一不空”——肚子可千萬別空著。
霜降后陽氣收斂、陰氣漸盛,身體為了抵御寒冷,能量消耗會悄悄加快,要是空腹出門或者饑一頓飽一頓,寒氣很容易順著脾胃鉆進身體里。
老輩人講究“霜降食養先填腹”,這里的“不空”不是讓大家胡吃海塞,而是要吃對溫熱主食墊肚子。
![]()
我家霜降早上必吃南瓜小米粥,這可是傳了三代的養生方。選那種表皮發皺的老南瓜,去皮切小塊和提前泡好的小米一起下鍋,加足量清水大火燒開,轉小火慢熬40分鐘,熬到小米開花、南瓜化在粥里,最后撒把洗干凈的枸杞。
![]()
小米養胃,老南瓜補氣血,一碗熱粥下肚,從胃里暖到腳尖。北方朋友可能更愛吃蘿卜餡包子,“霜降蘿卜賽人參”,把新鮮白蘿卜擦絲焯水擠干,和五花肉末、蔥姜末拌在一起,加少許生抽和香油調味,發面蒸出來的包子,咬一口鮮掉眉毛,既能填肚子又能順氣。
接著是“二要躲”——躲好那股子寒邪氣。
霜降的寒和白露的涼不一樣,帶著股“鉆勁兒”,尤其早晚出門,脖子、膝蓋這些薄弱地方得護好。除了穿衣服,飲食上也要“躲寒”,多吃些溫補的硬菜。我最拿手的就是栗子燜雞,霜降前后的栗子飽滿香甜,正是應季好食材。
做法超簡單:三黃雞剁塊,用料酒和姜片腌10分鐘去腥味;栗子先在殼上劃個口,煮5分鐘后撈出來剝殼,這樣能輕松去掉內皮。
熱鍋冷油,放姜片、蔥段爆香,下雞塊翻炒到表面微黃,加兩勺生抽、一勺老抽調味,再放栗子翻炒均勻,加沒過食材的熱水,大火燒開后轉砂鍋小火燜30分鐘,最后開大火收汁。
![]()
雞肉溫補,栗子益腎,這道菜端上桌,全家都愛吃,吃完身子暖烘烘的,寒氣根本近不了身。
重點來了,“三不吃”——這三類食物再饞也得忍。
第一不吃辛辣,比如火鍋、辣椒這些,霜降后肺燥明顯,辛辣食物會耗傷津液,吃多了容易口干舌燥、嗓子疼;
第二不吃寒涼,像冰西瓜、生魚片、剛從冰箱拿出來的酸奶,脾胃在霜降后功能減弱,吃寒涼的容易拉肚子、胃反酸;
![]()
第三不吃甜膩,比如蛋糕、奶茶,甜膩食物會生痰濕,冬天本來就容易犯困,吃多了更沒精神。
實在想吃甜食,不如自己做道蒸山藥,蒸好后蘸點蜂蜜,清甜不膩還養脾胃。要是嘴饞想吃重口的,就用彩椒炒肉片,彩椒不辣還富含維生素,肉片選瘦一點的,少油快炒,鮮香味足又不燥。
最后是“四多喝”——這四種熱飲要常端在手上。
第一多喝熱牛奶,早上搭配粥喝,或者晚上睡前半小時喝一杯,加一小勺蜂蜜,既能補鈣又能助眠;
第二多喝粥,除了南瓜小米粥,還可以煮雜糧粥,放些紅豆、黑豆、燕麥,煮得軟爛些,好消化還能補氣血;
![]()
第三多喝湯,我家每周必燉蘿卜羊肉湯,羊肉焯水時加料酒和花椒去膻,和切好的白蘿卜一起燉,加幾片生姜,燉1個小時,湯鮮肉嫩,白蘿卜吸足了羊肉的香味,暖身又滋補;
第四多喝姜棗茶,3片帶皮生姜、5顆紅棗(去核切開),加清水煮15分鐘,怕冷的朋友可以加一小撮桂圓,喝起來甜甜的帶點姜香,早上喝一杯,一整天都不覺得冷。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說“霜降,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霜降養生從來不是什么復雜的學問,不過是把日子過得精細些,把肚子填暖些,把寒氣擋在外。
說了這么多,不知道你們那兒霜降有什么必吃的美食?我媽總說“霜降吃柿子,冬天不流鼻涕”,你們那有這說法嗎?還有沒有私藏的霜降養生小妙招?歡迎在評論區分享,咱們一起交流學習。
覺得這篇文章有用的話,別忘了點贊收藏,轉發給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讓全家人都安安穩穩迎冬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