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王寧)近期,在冷空氣的持續影響下,全國多地最低氣溫創下立秋后新低。中央氣象臺預計,10月25日至26日,新一輪冷空氣又將影響我國,主要波及北方地區,將給北方大部分地區帶來4℃~6℃,局地8℃左右的降溫。
![]()
中國天氣網制圖
很多人從低溫室外回到家后,喜歡洗個熱水澡,既暖身又有助卸下一天的疲憊。但浙江省中醫醫院中醫經典病房醫療組長童霄娟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提醒,大幅降溫后最好減少洗澡頻率,尤其是體質虛弱、氣血不足的人。洗澡過頻不如每天泡腳。
天冷頻繁洗澡有隱患
童霄娟表示,天冷后,人體為了御寒,毛孔會自然收縮,陽氣也更多向內收斂,以保持體溫。從中醫角度看,冬季氣候寒冷,人體腠理閉合,陽氣內斂收藏。若經常洗澡,會使腠理開泄,陽氣外越,衛外功能失職。“這樣一來,風寒濕等外邪就容易乘虛而入,引發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體質較弱、氣血不足的人本就陽氣不足,更經不起頻繁洗澡帶來的消耗,容易越洗越虛、越洗越易生病。”
洗熱水澡也容易耗氣血,增加心腦血管意外風險。洗澡時熱水沖刷身體,潛藏于人體深處的陽氣向外、向上散發,肝陽上擾清竅,神失所守,易引起中風;汗為心之液,人體因為氣血流動加快而出汗,氣隨汗泄有可能引起心陽暴脫,誘發心梗。
從現代醫學角度看,熱水和過度清潔會溶解皮膚表面的天然皮脂膜,導致皮膚失水、干燥、瘙癢,甚至引發皮炎。洗浴后體表溫度驟降,可能刺激交感神經,引起短暫的免疫力下降,增加感冒等風險。
因此,天冷時洗澡應適度,建議每周2~3次,水溫控制在37℃~39℃,每次不超過15分鐘。回家后如果想洗澡,也應先休息30分鐘至1小時,防止因溫差過大引發不適。童霄娟提醒,大家還要注意洗澡前后的保暖和補水,洗后及時擦干、涂抹潤膚乳,避免空腹或過飽時洗澡。
天冷多泡腳,可促進血液循環
“為了達到排寒保暖的目的,降溫后可以適當多泡腳。”童霄娟表示,泡腳是一種簡單有效的養生保健方法,天氣轉涼后,通過熱水刺激腳部穴位和反射區,可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幫助排出體內寒氣,從而達到調理臟腑功能、增強身體抵抗力的目的。經常泡腳還能改善睡眠,對預防感冒、緩解疲勞很有幫助。
“泡腳可以選擇睡前1小時內,不建議飯前飯后立即進行,否則可能影響消化或導致頭暈。”童霄娟建議,泡腳時間應控制在半小時左右,水溫以37℃~42℃為宜,以免水溫過高導致燙傷或加重心臟負擔;泡腳時水位最好沒過踝關節,可適當浸泡小腿,以更好地刺激穴位、促進血液循環。
泡腳時可根據個人體質,適當加入一些藥方,比如取生姜15~30克,拍扁后加水煮10分鐘,冷卻至40℃左右用于泡腳,有助改善末梢循環,適合手腳冰涼、體寒、宮寒人群;以艾葉30~50克煮水,水溫降至40℃左右時用來泡腳,有助溫肺散寒,適合濕氣重、慢性支氣管炎、易咳白痰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