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中,國共雙方都曾出現過“兵團”編制,解放軍戰后組建過19個兵團,存在的時間長短不一,大部分是局勢平穩后中央主動撤編的。
而國軍組建的兵團在數量上要很多一些,不算被殲后再重組的都有22個,只不過這22個兵團只有兩個逃到了臺灣省,其余都在人民的怒火中消亡。
不同于解放軍兵團是有統一規劃、作戰任務也很明確,國軍的兵團自出現之時就比較混亂,而且在人數上也非常不平等,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是國民黨最終戰敗的原因之一。
![]()
國軍之所以比較混亂,主要在于蔣介石政府從來沒有對中國實行過強有力的統治。
1928年東北易幟后,國民政府雖然完成了名義上的統一,但諸多地方實力派仍處于聽調不聽宣的狀態,一旦蔣介石的政策涉及到了軍閥的根本利益,那少不了一番刀兵相見。
1930年的中原大戰就是最直接的證明。蔣介石可以憑借金錢攻勢、中央軍嫡系打敗閻錫山、馮玉祥等人,但軍閥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利益集體,想徹底解決并非易事。
所以閻錫山下野沒多久又重掌山西,馮玉祥出國考察后西北軍大部分依然不跟蔣介石一條心。
在這樣的背景下,蔣介石沒辦法對全國的武裝力量進行有效管理。他也曾試過很多方法、搞出很多部隊編制設計,但往往因為內部掣肘太多而導致非常混亂。
![]()
就像兵團這個編制老蔣最開始是設立在抗日戰爭時期,一般會下轄多個集團軍,目的是為了讓各部更方便聯合作戰,以此來抗擊日寇。
但是在這之前,國民政府已經設置了“戰區”,同樣是管轄多個集團軍,這就導致在某種程度上,兵團和戰區重疊了。
若兵團司令和戰區司令是同一人還好,但現實往往并非如此,所以一個集團軍很可能同時接到兩個命令,到時怎么執行就是個難題。
這時候,就更突出了派系的重要性,無論你什么官職,沒有聽自己指揮的部隊,那就等于是光桿司令。很多將領也是有感于此,開始刻意自保、培養自己的勢力。
![]()
蔣介石也看出兵團在此時沒有設置的必要,所以很快就取消,還是統一由戰區司令指揮。這樣部隊的調動順暢了不少,只是朝令夕改,讓下面的人也多生了些心思。
到抗日戰爭結束,蔣介石的威望得到了極大提高,其他軍閥通過數年洗牌,已經沒有多少實力。老蔣借此機會想整合部隊,便將戰區的級別提高,一個戰區往往就囊括了兩三個省的軍隊。
然而由于先前的歷史遺留,國軍序列中還存在著大本營、行營、綏靖公署等一系列復雜又重合的機構,所以還是特別混亂。
解放戰爭開始后,種種弊端就暴露了出來,老蔣想來想去,為加強對軍隊的管理和指揮,就又開始大力設置兵團建制,他先后成立了22個兵團,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職權不清的困境。
奈何在人員、物資的分配上,他卻非常有偏向性,以至于后來協同作戰方面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有人就說過他是新軍閥,本質上跟北洋這樣舊軍閥沒有太大的區別。這句話還有幾分道理,軍閥就是想自己掌握核心利益,至于其他“雜牌”部隊,那就屬于“炮灰”的定位。
老蔣劃分兵團時就有完全不同的標準,像中央軍嫡系,人員一開始就劃定得多,打仗有損失也能很快得到補充。但其他派系的軍隊那就是各種卡、扣,人打少了就進行混編,人打沒了番號直接沒了,補充?完全看老蔣的心情。
1946年初國共簽訂《關于軍隊整編及統編中共軍隊為國軍之基本方案》后,老蔣就借著整編的機會排除異己,非中央軍的“雜牌”有上百萬武裝力量被遣散,多個番號被撤銷。
而他的中央軍只是把“軍”級番號改為了“整編師”,人員數量沒變,武器甚至還得到了更新換代。這種嚴重不平等的待遇,怎么可能指望別人為你賣命呢?
![]()
哪怕就都是中央軍,蔣介石也會厚此薄彼,像最初成立的湯恩伯第一兵團,麾下擁有8個精銳集團軍,總人數達到了20多萬,里面還有一支王牌整編74師;
在東北的廖耀湘第九兵團,有十多萬人,還有新1軍、新6軍這樣的美械主力部隊。然而李延年第六兵團、李良榮二十二兵團人數和戰斗力就差得很遠,部隊長期不滿員,還被其他中央軍瞧不起。
在整個國軍陣營中,中央軍瞧不起“雜牌”,主力又瞧不起非主力,根本就沒辦法勁往一處使。
老蔣成立兵團的本意是希望加強部隊的聯合作戰能力,然而卻因為分配不均導致出現相反的結果,這也是令人唏噓啊。
![]()
淮海戰役時,這些弱點就有很突出的展現。看起來國軍有七個兵團參戰,人數不屬于解放軍,但這七個兵團互相之間就有矛盾。
論戰斗力,七個兵團可分為三個階梯:邱清泉第2兵團和黃維12兵團各有一個主力王牌軍,實力最強;黃百韜第7兵團和李彌13兵團也還算能打;孫元良16兵團、李延年第6兵團、劉汝明第8兵團戰斗力較弱,也一直不太受重視。
黃百韜這個“雜牌”被圍在碾莊時,邱清泉和李彌奉命去救,但邱清泉特別厭惡黃百韜,一直磨磨蹭蹭。
豫東戰役時他舍命拉了黃百韜一把,結果黃百韜事后沒有什么感激,且國軍的各種通報中都是表彰黃百韜,這讓邱清泉心里非常不爽,所以再要他去救,能拖就拖。
李彌跟邱清泉關系好,而且他也不太待見黃百韜,碾莊被圍前他的部隊跟黃百韜相距不遠,但他沒有接應、早早開溜,要他去救那也是不太可能的事。
![]()
孫元良這位傳說中的“飛將軍”,讓他拼命,那實屬天方夜譚。而李延年、劉汝明向來不被重視,自然也不會出力,奉命救援黃維兵團時也是能拖就拖。
如果蔣介石一開始能做到盡量平衡,賞罰分明,那七個兵團協同問題上就會好得多,整場戰爭也不會敗得那么快。
在國民黨覆滅的21個兵團中,湯堯第8兵團是最晚被殲滅的,這個第8兵團先前在淮海大敗后,又負責過長江防線,接著再一路難逃,于1949年10月在廈門戰役被殲滅。
1950年1月,國民黨潰軍第8、26軍重新組建第8兵團,本已逃到臺灣的湯堯被任命為該兵團司令,結果就在當月解放軍就將其殲滅,湯堯也成了俘虜。
![]()
那兩個逃到臺灣的兵團分別是劉安祺21兵團和重建后的胡璉12兵團。劉安祺這個兵團原先駐扎在青島,渡江戰役后青島成為了“孤城”,美軍一撤,他們也就跟著撤了。
后來劉安祺率部抵達海南一個月就又奉命逃往臺灣,因為建制較為完整,后來劉安祺受到了重用。等局勢變得平穩后,該兵團被改編為臺灣中部防守司令部。
12兵團早前在淮海被全殲,1949年5月才重建,只不過此時已基本都是新兵了,后來也是一路逃。在金門時剛好遇上了解放軍登陸戰,讓胡璉名聲大噪。同年10月,兵團建制撤銷,改為金門防衛司令部。
蔣介石設立兵團初衷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自己沒有把平衡點找好,以至于麾下都是只愿吃肉不想啃骨頭的人,如此一來,又怎能獲勝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