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名從業十余年的地產觀察者,我注意到今年秋天的媒體語境中,“金九銀十”這個詞幾乎失去了往日的聲量。市場的喧囂被一種近乎凝滯的靜默取代,這種靜默,比任何數據都更能反映當前樓市的真實溫度。
回顧去年國慶,受“9·24”新政提振,全國多地樓市曾短暫回暖。廣州、深圳等地甚至還出現了搶房的盛況,媒體鋪天蓋地的“金九銀十”報道,確實也成色十足,當時市場普遍認為,房地產已觸底,2025年上半年將迎來反彈。
然而,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雙節,卻幾乎迎來近十年最差的樓市。筆者到南昌一些新推樓盤走訪,開發商也推出了特價房源、贈送車位、家裝補貼以及“保價”等一系列營銷活動,但與去年國慶的盛況相比,今年就冷清多了,沒有了熱鬧的人流,曾經徹夜不息的燈光暗了下來,促銷橫幅在秋風中褪色,這一切與去年的盛況形成鮮明對比。
一位銷售坦言,9月份以來,在各種促銷攻勢之下,新房銷售確實稍有好轉,主要是以價換量推動一些剛需用戶下定決心下定,但是整個市場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數據一如既往難看,我們售樓中心好多人都兼職賣二手房了。”這話語背后,是整個行業正在經歷的深刻轉型。
與去年此時密集的政策刺激不同,今年從中央政治局會議到地方政策出臺,基調都轉向“穩預期、防風險”。政策重心從刺激交易轉向托底市場,這種轉變正在重塑全社會對房地產的認知。
首先,購房者心態已發生根本性轉變。過去三十年房地產之所以狂飆突進,一方面是其居住的屬性需求,另一方面則是投資需求,或者是炒房的需求,而投資向來是買漲不買跌,買的是一個預期。事實也證明,在那個“買漲不買跌”的年代,上漲預期催生了樓市黃金二十年。
而今,在住房總量基本飽和、空置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房子的投資屬性正在剝離,回歸居住本質。這種轉變使得購房邏輯徹底反轉——現在是“買跌不買漲”,甚至“只看不買”。這也就能解釋為何現在各種大促,反而讓民眾有了未來更便宜的想法。
國家力推四代住宅提升品質的同時,存量房激增成為去化的最大挑戰。國盛證券研究表明,我國存量住房已基本滿足需求,未來十年住房需求可能再降三成。住建部2025年3月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城鎮住房空置率達16.2%,涉及3.9億套城鎮住房。
商業地產同樣不容樂觀。仲量聯行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全國主要城市甲級辦公樓新增供應170.5萬平方米,其中一線城市占115.8萬平方米。集中供應推高上海空置率至24.6%,廣州至23.8%,深圳更是達到26.5%。
其次,高空置率疊加經濟增速放緩,強化了市場對房價下行的預期。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70個大中型城市房價,8月份一線城市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1.0%,其中,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分別下降1.2%、1.0%、0.9%和0.8%;二線城市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0.6%,降幅擴大0.1個百分點;三線城市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0.5%。9月份70個城市環比同比全部下跌,無一例外。一線城市跌幅為1.0%左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降0.9%、1.0%、0.8%、1.0%),二、三線城市跌幅為0.7%和0.6%左右。同比已經有不少城市跌幅達10%,意味著去年200萬購入的房產,如今蒸發20萬價值——這幾乎是普通工薪階層兩年的收入。這種持續陰跌進一步固化了購房者的觀望心態。
![]()
當前購房門檻確實顯著降低:首付比例最低降至15%,首套房貸利率探至3.05%,公積金貸款利率更低至2.6%,房價較2021年高點平均回落超30%。
然而,這些“利好”并未激發購買熱情,反而讓更多人期待“更低的底”。談論房價時,人們語氣中的遲疑取代了從前的篤定,謹慎算計壓過了沖動消費。
即使有真實需求的購房者也會變得格外謹慎,擔心自己今天買入明天就貶值,成為接盤俠。
![]()
筆者去年8月曾寫《》記錄當時的買房遭遇和心態,后來買房泡湯核心也是害怕做接盤俠。有開發商悄悄將“限時折扣”改成了“保價承諾”,試圖對抗那看不見卻無處不在的貶值預期,但于大勢而言,仍顯得有點螳臂擋車。
再者,交付風險成為懸在購房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開發商債務危機頻發,連昔日穩健的萬科也面臨考驗。根據萬科財報,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萬科流動負債有6411億元,其中一年內到期的短期債務合計有1578.59億元,但其賬上貨幣資金有740億元,規模持續下降,無法覆蓋短債,公司存在一定短期償債壓力。當民營房企普遍陷入信用危機,“能否交房”遠比“價格多優”更令人關切。在風險面前,低價已失去吸引力。
8月國務院會議重申要“采取有力措施鞏固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態勢”,釋放積極信號。京滬深三大一線城市也開始逐步松綁周邊區域的限購,先是8月初北京大幅放寬五環外的限購措施,并在全市范圍內優化公積金政策;下旬上海放寬外環外限購,房貸利率也不再區分首套和二套,在進一步利好需求的同時,風向標意義也被看重。9月深圳也跟進,成都、長沙等其他二、三線城市也都打出各種促銷牌,促進各地項目加快銷售和行情向好。
現實證明,在周期面前,我們能做的終究有限。
回顧房地產下行的這三年,我們見證了政策的頻繁調整、開發商的奮力自救,也目睹了中國人對“居者有其屋”的傳統執著與投資狂熱如何相互交織。當市場從非理性繁榮回歸冷靜,或許正是價值規律重新主導的時刻。
《史記》有言:“察勢者明,趨勢者智。”當下的中國房地產,正從口號驅動的狂歡轉向周期審視的理性。
人們開始學會像秋收后盤點倉廩的農人,懂得留種比揮霍更需要智慧與定力。市場的體溫或許暫時偏低,但正如日本樓市在沉寂二十年后重現生機,歐美經歷百年起伏仍保持活躍交易,中國房地產的調整并非終點,而是一場合乎時序的回歸。
我們需要的是耐心,靜候這個巨量市場在新的平衡點上重新找到它的節奏。
No.6591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梁云風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