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ra上這個話題一拋出來,就跟炸了鍋似的,老外們從各種角度開火,聊得熱火朝天。聯合國安理會那五個常任理事國——美、中、俄、英、法——擱置了快80年,二戰那會兒的格局,現在看確實有點跟不上趟兒了。
有人直指歐洲那倆老牌子該滾蛋,有人摳否決權這根刺,還有人覺得干脆多拉幾個新興玩家進來。說白了,安理會這攤子事兒,本來就是大國博弈的擂臺,替換誰不是小事兒,得掂量全球影響力、軍事實力和經濟盤子。
![]()
歐洲雙子星亮度不夠,換誰上臺合適
老外們一聊替換,首先就把矛頭對準了英國和法國,這倆歐洲常任國,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活化石。拿波蘭人Tadeusz M來說,他直言不諱,美國和中國鐵板釘釘,缺了誰安理會都玩不轉,俄羅斯呢,核彈頭堆成山,全球第二,誰敢輕易碰?但英國和法國,就有點尷尬了。
法國本來就不該獨占一席,尤其歐盟現在這么鐵板一塊,整個歐洲共同體就該擠一個位子。Tadeusz覺得,德國這缺口更大,經濟引擎轉得飛起,卻沒真正扛起維護全球秩序的責任。
要是把法國換成歐盟代表,投票時至少協調點,德國的財力也能注入進來。可話說回來,這么換還是沒解決安理會西傾的問題,歐洲聲音還是占三成,亞洲非洲拉美那邊聽著多窩火。
英國這邊,Tadeusz也吐槽,要是沒脫歐,票權直接跟歐盟合并多好,現在呢,孤家寡人一個。轉念一想,安理會畢竟是安全理事會,核三位一體得算進去——核彈、經濟、外交影響力三管齊下。以色列在中東外頭沒啥分量,印度倒合適,人口第一、經濟增速猛、南亞代表性強。
替換英國用印度,南美和非洲還是沒著落,這話說出口,就戳中了老外們的痛點。Quora上類似觀點不少,比如有個英國網友在另一個帖子里說,英國軍力現在也就核潛艇和航母勉強撐門面,印度陸軍規模全球第二,維和部隊派出去上萬,經濟體量也超英國好幾倍,為什么不讓位?
![]()
法國也挨了不少刀子。Quora上有個法國裔美國人直呼,法國全球影響力縮水到西非和太平洋小島,軍費占GDP才2%,跟印度比,印度軍費全球第四,海軍艦艇總數超法國。
替換法國用印度或德國,邏輯上站得住:德國是歐盟經濟心臟,出口全球第一,要是它有席位,安理會對氣候和貿易議題的決議能快半拍。Tadeusz的點子接地氣,他沒美化誰,就實事求是地說,歐盟統一票權能避開法國單干的彎路,但西方中心主義這毛病還得治。
另一個帖子里,印度網友附和,說英國殖民遺產還在,印度作為英聯邦最大繼承者,接班天經地義。總的來說,老外們替換歐洲席位的共識是,歷史包袱重了,得讓新興力量分杯羹,不然安理會就成博物館了。
這些看法不是空談,擱在現實里,G4集團——德、日、印、巴——從2005年起就推這個方案,替換英法兩席,擴到九常任。Quora上有個德國人算賬:法國常任地位靠丘吉爾和羅斯福的讓步,現在歐盟GDP超美國,統一代表多合理。可
反對聲也大,美國智庫報告里說,替換會稀釋西方影響力,俄中樂見其成。Tadeusz的回答就卡在這兒,平衡了各方,接地氣地說,核力量是底線,印度上位不傷筋骨,還能拉平南北差距。
![]()
否決權這老頑疾,卡殼決議的元兇
老外們替換席位的討論,繞不開否決權這根刺。英國人Giles Cattermole在Quora上直戳要害,他說問題不在個別成員身上,而在否決權本身。隨著國家間依賴加深,決議一牽扯常任國利益,就容易被一票斃命。
最爛的例子就是美國和以色列,從1945年聯合國成立,美國投了82張否決票,44張是擋以色列批評或行動的提案,不管多合理。聯合國檔案里清清楚楚,美國常任地位讓中東和平進程屢屢擱淺。俄羅斯也愛用這招,敘利亞內戰時投了17票,烏克蘭議題上更是一票否決到底。
Giles的觀點有數據撐腰,Quora上類似吐槽成堆。一個以色列裔美國人反駁,說否決權是二戰遺產,防止大國內斗,但Giles回擊,時代變了,現在它成了小國發聲的堵墻。
想象下,安理會開會,14票贊成,美國一票否,決議胎死腹中,這不光是中東,朝鮮核問題上也一樣,俄中聯手擋了多少次。另一個帖子里,法國網友說,法國投否決最少,才18張,但也擋過伊拉克重建提案,證明這權不是誰的都干凈。
Giles建議,建個繞過否決的通道,讓大多數國家能推決議落地,比如大會多數票觸發強制執行。Quora上有個加拿大教授附議,說2022年聯大決議就試過這路子,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296票贊成,俄否決無效。
但落實難,常任國死抓不放。美國國會報告顯示,否決權是他們全球霸權的保險栓,丟了等于自斷臂膀。俄羅斯那邊,普京公開說,否決是多極世界的盾牌,沒它安理會成橡皮圖章。
否決權本意是防大戰,現在反倒助長局部沖突。Giles的回答像老江湖,點出依賴聯系的危害——以色列 lobby在美國國會花幾億,決議前總有風聲。
Quora另一個討論里,澳洲人說,替換成員前先限否決,比如只用于威脅本國安全。總歸,老外們覺得,否決不改,替換誰都白搭,安理會繼續當大國吵架的茶館。
![]()
新興玩家敲門,南美亞洲別再吃虧
巴西人Jo?o Beno Schreiner Junior的看法更務實,他覺得現任五常都行,各有軍事實力和全球輻射,現問題不是替換,而是擴大席位,拉日本、印度、德國、巴西進來,公平點。
可麻煩也多:日本為什么不是韓國?印度不是巴基斯坦?德國二戰包袱重,巴西憑啥領南美?Jo?o說,安理會最大毛病是沒共識就癱瘓,否決一拉,啥都黃。加人前,得改機制,不然雪上加霜。法國席位轉歐盟不錯,英國脫歐后,法國獨大歐洲利益,容易偏心。
Jo?o的點子有南美味兒,他自學軟件開發者,Quora上聊全球治理時總帶數據:巴西維和部隊全球第三,Amazon雨林管全球碳匯,為什么沒常任?印度網友附和,人口14億,GDP第五,軍費全球第四,上位順理成章。
日本那邊,經濟第一,聯合國預算貢獻11%,常任是遲早事兒。Quora上有個土耳其人說,加中東代表如土耳其,軍力NATO第二,地緣樞紐。巴西視角接地氣,Jo?o強調,選擇得看區域平衡,南美非洲太弱,決議老忽略拉美毒品和移民危機。
另一個帖子里,阿根廷人說,巴西上位能拉南錐體聲音,但得防印巴核對峙傳染。Jo?o的邏輯是,擴大到11常任,否決限用,輪值兩年一換。Quora討論里,非洲聯盟推尼日利亞或南非,人口和資源雙強。2023年印度總理莫迪訪美時重提這事兒,拜登點頭,但國會卡殼。
老外們這兒有共識:新興國上位不是搶飯碗,是補短板。Jo?o沒粉飾巴西,說領導力還需練,但機會不能總給老面孔。聊到非洲缺席,Quora上有個肯尼亞人吐槽,50國大陸就一個非常任輪值,太虧。
![]()
2025改革窗開著,落地還得磨
擱到現在2025年10月,這話題更燙手。聯合國80周年大會剛過,紐約總部里改革呼聲又起。Quora上老外們更新帖,說加勒比共同體提案上桌,限否決期限,設指標評估席位。
秘書長古特雷斯主持辯論,焦點還是擴大常任,印度巴西日本德國名單穩穩的。9月大會上,巴西總統盧拉走上臺,強調南美缺席讓氣候決議空轉,印度總理莫迪續腔,人口大國得擔責。
但阻力大,美國國務院報告說,擴常任會攤薄影響力,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諷刺,西方想改規則保霸權。Quora上有個俄羅斯裔加拿大人說,替換英法用歐盟和印度,俄中不反對,但得對等,加俄盟友。
2024年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時提,歐盟統一票權可行,但巴黎不愿松口。Jo?o在帖子里跟進,說英國脫歐后,歐盟席位能避法國獨斷,Tadeusz附議,德國注入經濟動力。
![]()
Giles的否決痛點,2025年聯大決議試水繞過機制,多數票推中東停火,繞了美否決。但落實慢,Quora討論里,澳洲智庫說,憲章修改需五常全票贊成,難如登天。
另一個帖,波蘭人說,烏克蘭危機讓改革急迫,俄羅斯否決19張,暴露老問題。總的,老外回答里,替換不是夢,但得一步步來。歐洲讓位給新興,否決限用,擴大平衡南北。Quora這平臺,觀點雜但實誠,讀著像街頭閑聊,卻戳中全球治理的疼處。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