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這波針對中國船只的港口收費剛落地四天,全球船運圈就炸了鍋。10月14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正式啟動對中資或中建船只的額外費用征收,每凈噸50美元起步,還計劃逐步加碼到2028年。中國這邊也沒閑著,當天就對等回擊,美國船只進港也得掏腰包,每凈噸400元人民幣起。
結果呢?本以為這能逼著訂單回流美國本土,誰知10月18日前后,一筆3億美元的造船大單冒頭,直接給了印度科欽造船廠,法國達飛海運下的單。
美國盟友法國咋就沒站隊自家兄弟?訂單也沒飛中國這邊,印度這第三方撿了便宜。
![]()
收費箭在弦上,美國船業為啥急眼了
美國為啥突然對中國船只下手,根子還在301調查那套老把戲上。早在特朗普上臺前,美國就嚷嚷中國造船業靠補貼搶市場,擠壓了本土競爭力。
數據顯示,中國造船完工量占全球一半以上,新接訂單更猛,2024年就超韓國成了頭把交椅。美國船廠呢?全球排名掉到第十開外,產能閑置,工人失業一大堆。特朗普團隊覺得,這不公平,得用關稅壁壘扳回一城。
具體到這次收費,10月10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先放風,修改了方案細節,避免對某些特定船型全覆蓋,但核心沒變:從14日零點起,所有在中國運營或建造的船只進美國港口,就得按噸位交錢。第一年50美元/凈噸,第二年跳到66美元,第三年83美元,到2028年頂格100美元或每箱250美元,取較高者。
名義上是“保護本土產業”,實際呢?特朗普公開表態,這些錢全砸進美國船廠補貼,打算重振老本行。聽起來挺帶勁,但業內人士直搖頭。美國船廠的問題不是缺錢,是整個產業鏈爛攤子:技術落后,勞動力貴,交付周期長到兩三年,客戶早跑光了。
![]()
中國這邊反應神速。交通運輸部當天就公告,對美國國旗船或美資控股25%以上的船只,征收對等費用。起步400元/凈噸,2026年漲到640元,2027年880元,2028年頂到1200元。覆蓋范圍還更廣,不光船籍,還看實際控制權。
結果呢?雙邊船公司叫苦不迭。像馬士基、地中海航運這些巨頭,船隊混編,進出中美港口都得算細賬。短期內,運費肯定水漲船高,美國進口商先扛不住,圣誕貨都可能晚點。
這收費一出,全球供應鏈就抖三抖。歐洲航運協會估算,第一年中美港口費總盤子就超10億美元。船東們開始繞道,東南亞中轉港生意火了。日本和韓國船廠訂單穩住,沒受太大波及。特朗普這手,表面上沖中國去的,實際坑了自家消費者和盟友。
想想看,美國零售商進口中國貨,本來就關稅高,現在再加港口費,iPhone、玩具啥的,年底價格得竄天。洛杉磯港執行董事都公開抱怨,這賬最后還是老百姓買單。
![]()
印度訂單突圍,法國這筆賬怎么算的
收費風暴剛刮起四天,10月18日左右,印度媒體炸開花:科欽造船廠拿下法國達飛海運3億美元訂單,6艘1700TEU LNG動力支線集裝箱船。這是印度船廠頭一遭從全球主流船東手里接國際箱船活兒。
達飛海運,全球第三大集裝箱公司,平時下單都奔中韓去,這次偏偏挑印度。訂單細節挺扎實:每艘船用液化天然氣雙燃料,環保要求高,預計2027年底交付,總價2.25億到3億美元浮動。
為啥法國不站隊美國,也沒回中國?道理簡單,避險。收費新規下,選美國船廠,得擔心中國港口的反制費;選中國船廠,美國這邊又得交錢。兩頭堵,法國干脆找第三方。
印度呢?全球船市排名16,份額不到1%,成本比中韓高25%到30%,本土化低,鋼材引擎啥的還得進口。但好處顯而易見:中立,不沾中美邊兒。達飛高層在公告里直說,這是看中印度政府砸的3300億美元基建錢,船廠升級快,政策扶持猛。
![]()
印度政府樂壞了。莫迪團隊早盯上造船這塊,2024年預算里撥款上百億,建新船塢,訓技工,就是想從維修跳到建造。科欽廠是國企龍頭,過去主接軍艦和油輪,這次跨界箱船,股價一天躥20%。
印媒《經濟時報》直呼“歷史性一刻”,說印度能替中韓當備胎。但現實骨感,印度船業痛點多:供應鏈斷,工人缺,交付準時率低。達飛這單,更多是試水,賭印度潛力。要是順利,后面可能跟進更多。
這事兒擱中美博弈里,印度又玩兒了把“漁翁得利”。過去電動車關稅戰,印度撿漏建廠;芯片限制,印度拉投資。這次船單,印度交通部長公開表態,要借勢沖全球前五。法國這步棋,精明在哪兒?
一方面,分散風險,不全押中韓;二來,推綠色船,LNG動力對標歐盟碳稅;三呢,政治上給印度面子,拉近歐印關系。達飛不是頭一遭布局印度,5月就放風訂3艘,這次加碼6艘,步步為營。
![]()
船市格局洗牌,誰的訂單才穩得住
訂單落印度,暴露美國策略的軟肋。特朗普想用收費逼訂單回流,本土船廠盼著補貼雨,但現實殘酷。美國造船產能只占全球0.5%,技術卡脖子,工會罷工常事兒。亨廷頓英戈爾斯這巨頭,去年訂單才20億美元,遠趕不上中國的一家大廠。
收費實施一周,船東反饋:美國交付慢,價格高,誰等得起?結果,中國訂單沒少,新接量還漲了5%。韓國三星重工、現代重工穩坐第二第三,訂單書滿到2029年。
中國船業底氣在哪兒?產業鏈全,效率高。2025年前三季度,新船訂單超1500萬載重噸,箱船占比四成。收費這事兒,中國早有預案,港口優化航線,補貼出口船東。長遠看,這波摩擦倒逼升級,更多船廠推LNG、氨燃料,搶歐盟綠色訂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