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零碳
碳中和領域的《新青年》
![]()
摘要:
如果未來100年,我們能使用100倍更多的清潔能源,世界會是什么樣子?這場由AI點燃、由風能驅動的新能源革命,正在中國悄然開啟。
撰文 | 小明
編輯 | 小雨
→這是《環球零碳》的第1722篇原創
到2035年,中國的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要達到2020年的六倍以上,力爭實現 36億千瓦——這是中國在最新國家自主貢獻中許下的“氣候承諾”。
然而,在剛剛閉幕的2025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行業卻給出了一個更為激進的答案。最新發布的《風能北京宣言2.0》提出:“十五五”期間,我國風電年均新增裝機量不低于1.2億千瓦,其中海上風電不低于1500萬千瓦;到2030年累計裝機13億千瓦,2035年不少于20億千瓦,2060年直指50億千瓦。
50億千瓦,意味著風電未來30年要增長近10倍。截至2024年底,我國風電裝機5.2億千瓦,占全部發電裝機容量的15.5%,約占全球的45.8%。“十四五”前四年,我國風電年均新增裝機約6000萬千瓦。
“十五五”如果將年均新增裝機目標定到“1.2億千瓦”,將是“十四五”年均的兩倍。
到2035年,僅風能裝機就不少于20億千瓦,這意味著,風能行業正以比國家規劃更快的節奏,重塑未來能源版圖。
如此雄心勃勃的目標,與五年前的“保守”形成鮮明對比:
在2020年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風能北京宣言》提出,“十四五”期間,我國風電年均新增裝機量5000萬千瓦以上,2025年后年均新增裝機不低于6000萬千瓦,到2030年至少達到8億千瓦,到2060年至少達到30億千瓦。
遠景科技集團董事長張雷近日在“人工智能與未來能源系統”為主題的科技會上也指出:“僅靠2035年規劃的36億千瓦裝機還不夠。未來數十年,全球能源系統將實現十倍增長。”
張雷判斷,AI賦能物理世界的時代已經到來。人工智能將讓綠電更智能、更廣泛地嵌入人類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到零碳產業園,從綠電直連工業制造到海水淡化、熱能替代、綠色氫氨醇制取,AI正在讓“電”進入前所未有的應用場景。
![]()
圖為張雷在“人工智能與未來能源系統”科技會上演講。
01
我國的風電裝機錨定的是氣候目標。
2020年的風能大會正值中國“雙碳”目標宣示不久,既提出了“十四五”的裝機目標,還對2030年、2060年的裝機目標進行了規劃;
今年的風能大會正值中國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公布不久,既大幅提升了2030年、2060年的裝機目標,還特別提出了“累計裝機量不少于20億千瓦”的2035年目標。
總體來看,這個指標完成起來難度不大。
截至2024年底,我國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4.07億千瓦(風電5.2億千瓦、太陽能發電8.9億千瓦),是2020年的2.6倍,提前6年實現了目標。而到2025年8月底,風光裝機總量已高達16.9億千瓦。
![]()
數據引自國家能源局
意味著未來10年還需釋放近20億千瓦的新增空間,平均每年保持2億千瓦左右的增量,其實,今年上半年就新增了2.6億千瓦(風電0.5億千瓦、太陽能發電2.1億千瓦)。
按照《風能北京宣言2.0》提出的“2035年風電裝機不少于20億千瓦”,太陽能裝機只需達到16億千瓦即可,而目前已經超過11億千瓦,剩下的5億增量對太陽能發電來說“so easy”。
02
海上風電有廣闊空間
說完風電裝機總量,我們再看下裝機結構。
近年來,我國海洋經濟呈現強勁發展勢頭,2024年海洋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萬億元,達105438億元。在此帶動下,海上風電走向“新藍海”。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寫入海上風電,并提出“統籌就地消納和外送通道建設”,意義有三:一則搶灘“新藍海”,發展能源新質生產力;二則加強沿海地區電力保障,推動綠色低碳轉型;三則促進風力發電就地消納。
可見,隨著陸上風電市場趨于飽和,海上風電因資源豐富、占地少、臨近負荷中心等優勢,正成為我國新能源裝機的重要增長點。
《風能北京宣言2.0》指出,中國風能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三北”地區陸上風能資源經濟技術開發量超過75億千瓦,通過本地消納與跨區平衡,可提供最低成本的電力供應;中東南部陸上風能資源經濟技術開發量超過25億千瓦,因地制宜集約發展空間廣闊;離岸300公里范圍內海上風能源資源經濟技術開發量超過27億千瓦,已進入大規模商業化開發階段。
《風能北京宣言2.0》還提出,“十五五”期間,我國海上風電年均新增裝機量不低于1500萬千瓦,這是什么概念?
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從2018年的不到500萬千瓦增長到2024年的4127萬千瓦,年均新增裝機約600萬千瓦,《風能北京宣言2.0》提出的目標是這一數字的2.5倍。
如今,我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海上風電市場,占全球總容量的50%。可見,我國要牢牢把握并持續擴大海上風電的領先優勢。
但相比陸上風電,海上風電還是一個“新事物”,工程勘測、機組制造、電網配套、智能運維等技術成熟度有待進一步提高,經濟性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特別是從近海走向深遠海后,成本將大幅上升。
據統計,深遠海風電項目開發成本約為3~4萬元/千瓦,較近海風電項目開發成本高出1倍以上,海上風電運維成本約占全生命周期成本的1/4,故障處理可帶來每天上百萬元出海施工費用。
為適應海上風電快速發展,逐步提升其經濟性,國家政策也送來了“及時雨”:
2023年10月,生態環境部發布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的首批項目方法學,并網海上風力發電在列,目前已成為最大的CCER(核證減排量)來源。
在13個已經完成減排量(合計1504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登記的項目中,11個是并網海上風電項目,合計1454萬噸減排量,占總減排量的96%。從項目分布看,江蘇有6個(南通4個,鹽城2個),廣東有3個,山東有1個,福建有1個。
近日,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公告,調整風力發電等增值稅政策。自2025年11月1日起至2027年12月31日,對納稅人銷售自產的利用海上風力生產的電力產品,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50%的政策。
![]()
相比2015年的政策,取消了陸上風力發電的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的同時,仍保留了海上風力發電的增值稅優惠政策。一方面是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提升海上風電經濟性的需要。
03
“風電+”引爆清潔能源變革
對風電寄予如此大的厚望,不僅在于風電的清潔能源屬性,更在于“風電+”所引爆的清潔能源變革。
先看下風電的清潔能源屬性。
在“雙碳”目標背景下,綠電、綠證作為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抓手,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如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提出“因地制宜發展綠電直連、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電網等綠色電力直接供應模式,鼓勵參與綠證綠電交易”,并將“清潔能源消費占比≧90%”作為引導指標之一;
![]()
如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國家能源局綜合司聯合下發的《關于2025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及有關事項的通知》,在電解鋁行業基礎上,增設鋼鐵、水泥、多晶硅行業和國家樞紐節點新建數據中心綠色電力消費比例。
![]()
再看下“風電+”帶來的清潔能源變革。
作為未來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氫能不僅能夠解決風能、太陽能大規模開發時面臨的消納難題,更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
今年8月,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印發了《綠色液體燃料技術攻關和產業化試點項目(第一批)》, 共有9個試點項目,有5個以綠色甲醇為方向,有3個以綠氨為方向。除了嵐澤大豐港年產30萬噸/年綠色甲醇項目采用生物質氣化技術外,其余綠氨、綠色甲醇的制取都有可再生能源制氫、加氫工藝,而可再生能源均有風電。
![]()
緊接著,10月,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又印發了《能源領域氫能試點(第一批)》,共有41個試點項目,其中規模化制氫及一體化項目11個,有8個利用風電。
![]()
以海上風電為核心,沿海省份創新風能綜合開發利用模式,打造綜合能源島:
如浙江打造“海上風電+潮汐能+波浪能”多能互補示范基地,廣東打造“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融合項目,山東、江蘇推進“海上風電+風機制造”協同發展,福建探索“海上風電+海水制氫”開發模式,上海建成“海上風電+海底數據中心”。
![]()
“十四五”即將收官,“十五五”是實現碳達峰目標的決勝期,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是必須拿下的“戈蘭高地”。風電既是清潔能源,直接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又處在綠色氫氨醇一體化發展的源頭,促進工業、交通等難減排領域深度脫碳。
正如張雷在TED演講中提出的一個宏大設問:“如果未來100年,我們能使用100倍更多的清潔能源,世界會是什么樣子?”
那是一個AI數據中心無處不在的世界——
沙漠化為綠洲,
海水被智能淡化,
食物在地下工廠中生產,貧困被根除,
空氣中的碳被提煉為建筑材料,氣候危機被逆轉,
而星際旅行,也將成為人類的日常……
“風起于青萍之末”。這場由AI點燃、由風能驅動的新能源革命,正在中國悄然開啟。
參考資料:
[1]環球零碳. 最高層定調未來十年中國氣候目標,完成難度有多大.2025-09-25.
[2]環球零碳. 10萬億海上新能源島決戰,江蘇能否逆襲翻盤?2025-04-30.
[3]中國環境. 我國海上風電發展面臨挑戰及對策建議.2025-10-16.
[4]環球零碳:遠景張雷:未來能源的競爭,不在設備,而在智能
![]()
熱門閱讀
(點擊圖片跳轉閱讀)
![]()
聯系和關注我們↓(公眾號后臺留言聯系小編)
免責聲明:
本文僅用于學術交流和傳播,不構成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