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的就業市場,一份月薪3000元的工作常常能吸引多位求職者競爭,這一現象折射出本地勞動力市場的現實境況。
與此同時,甘肅省當前執行的最低工資標準第一檔為2020元/月。這個數字,與上海的2690元、北京的2420元相比,存在著直觀的差距。在甘肅,這份用以保障勞動者最低收入的底線,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關系?
![]()
01
甘肅的四個梯隊
甘肅省最低工資標準采用了四個檔位的劃分方式,精準反映了省內不同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活成本的差異。
具體來看,月最低工資標準從高到低依次為:2020元、1960元、1910元和1850元。相應的小時最低工資標準也分為四檔:21元、20.5元、20元和19.5元
這種多檔位結構,與北京、天津等只有單一標準的地區截然不同,也成為觀察甘肅省內區域發展不平衡的一個窗口。
從全國范圍看,甘肅的第一檔月最低工資標準處于第三梯隊,與貴州(1890元)、云南(1990元)等西南省份相近,但低于鄰近的陜西(2160元)。
02
城鄉之間的收入鴻溝
將視線從最低工資標準移開,放眼整個甘肅省居民的收入圖景,情況如何?
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甘肅省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662元,折算每月約為2055元
這個僅比最低工資標準第一檔高出35元的月度數字,揭示了一個現實:對于許多甘肅居民而言,收入水平在最低保障線附近徘徊。
更深一層看,甘肅城鄉收入差距顯著。同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9144元(月均約3262元),而農村居民僅為13143元(月均約1095元)。
這意味著,城鎮居民收入是農村居民的2.98倍。這道鴻溝,清晰地描繪出省內區域間的發展不平衡。
![]()
03
農村加速追趕
在差距之下,也藏著積極的信號。
數據顯示,甘肅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續快于城鎮。這種增長差異使得城鄉居民收入比值從2.98的差距呈現縮小趨勢。
國家統計局甘肅調查總隊相關負責人曾指出,工資性收入、轉移凈收入和經營凈收入的穩定增長,是支撐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主要支柱。
對于低收入群體而言,轉移凈收入在維持生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些政策性的轉移支付,成為許多農村家庭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04
崗位間的收入落差
甘肅省勞動力市場的實際收入情況如何?
監測數據顯示,全省主要勞動力市場普通員工平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這個數字高于最低工資標準,但也反映出許多普通勞動者的收入水平并不高。
不同行業和崗位之間的收入差距極為明顯。建筑業普通員工平均收入相對較高,而服務業普通員工平均收入則普遍偏低。
具體到崗位,餐廳后廚一線廚師、鋼筋工等技能型崗位收入居前,而收入最低的崗位分別是小區物業保潔員、超市理貨員和辦公場所保潔員
值得注意的是,收入最低的崗位月收入甚至接近甘肅省最低工資標準的第四檔,這可能與部分從業人員未簽訂正式勞動合同或未全職工作有關。
05
數字之外的生活
在甘肅,特別是在省會蘭州,月最低工資2020元能否支撐起基本生活?
簡單算一筆賬:在蘭州租房生活,每月房租約800-1000元(合租單間),伙食費約600-800元,加上交通、通訊、水電等必要開支,2020元的收入幾乎“月月光”,甚至可能入不敷出。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許多勞動力會選擇從事建筑等收入較高的工作,盡管這些工作往往更辛苦且不穩定。
現實的經濟壓力,促使著勞動力在市場內主動流動,尋找更能維持生計的工作機會。
![]()
從數據上看,甘肅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正在逐步縮小,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續快于城鎮。但這種縮小是基于一個較低的基礎——甘肅農村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1095元,剛剛跨過千元關口。
在甘肅的鄉村,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單純依靠土地生活。他們一方面從事農業生產,另一方面利用農閑時間外出打工,或者借助“甘味”品牌機遇發展特色農產品。
鄉村產業的多元發展,正悄然改變著甘肅的收入版圖。而那份2020元的最低工資,既是一道保障線,也是一個衡量發展的現實坐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